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海岸线绵延18000多公里,是世界上受台风、风暴潮灾害最严重、最频繁的区域之一。影响我国沿海的台风每年约有20个,平均每年登陆的有7个。台风登陆,造成降雨,可部分解决沿海干旱缺水问题,但是更多时候,带来强降雨、大风和大潮,给当地造成灾害。1做好防台风工作的紧迫性自古以来,台风灾害一直是沿海地区人民的心腹之患。1996年又是我国台风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一年,共有第6、7、8、12、15和18号等6个台风在我国登陆。尽管气象部门事先作了预报警报,各省市主动防范,周密部署,事先做好人员转移工作,但由于风力…  相似文献   

2.
子荷 《中国减灾》2005,(9):20-21
今年中国的灾害较为频繁,从南到北旱涝不断.7月中旬,台风"海棠"从福建登陆,给东南沿海造成不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自第一个登陆中国大陆的台风"海棠"之后,就不断有台风造访,造成暴风雨,并引发洪涝和泥石流灾害,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张文渊 《中国减灾》1999,9(4):38-40
1 我国台风灾害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1949~1997年的49年间登陆我国沿海的热带风暴(8级风以上)有343个,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登陆,不仅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有的台风还会深入内陆引发暴雨洪水。我国台风灾害的主要特点是: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人员伤亡大,受灾程度重。据统计,西北太平洋地区平均每年有28个台风生成,约占全世界台风总数的1/3。我国有许多省、市、自治区受到台风…  相似文献   

4.
<正>台风是指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发生的强烈气旋性漩涡,因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成灾强度大等特点,是当今全球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登陆台风最多、灾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漫长的海岸线使得从华南到东北沿海地区都深受其害。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1949—2019年间,共有513个台风登陆我国,年均7个,  相似文献   

5.
祝明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2,(19):54-56
今年8月以来,台风"苏拉"、"达维"和"海葵"先后在我国沿海登陆,带来强风暴雨以及风雹、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各地迅速响应,通力协作,措施有力,成功应对了台风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宣勇 《中国减灾》2006,(6):6-11
5月中旬,今年第一号台风“珍珠”在我国华南地区登陆。这个号称近年来同时期强度最大的台风,造成的死亡人数却是1990年以来同样强度台风登陆时最少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周密部署,紧密配合,沉着应对,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抗击“珍珠”台风的成功实践表明,我国目前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台风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带来的狂风、巨浪、风暴潮及暴雨洪水,能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我国受台风影响的区域十分广阔,主要为台湾、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天津、辽宁等省、市,有些台风登陆后还可影响到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等内陆省份.台风灾害大多出现在5~10月,主要灾害发生于6~9月,尤以8月份最重.我国每年因台风灾害死亡数百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1992年8月28日到9月1日,受9216台风风暴潮影响,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天津、河北、辽宁等省(市),受灾人口达2000多万,死亡193人,直接经济损失92.55亿元.1996年8月1日,9608号台风在福建省福清市登陆,影响范围涉及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江苏、河南、河北8个省,导致海河流域子牙河、漳卫河、大清河发生了自196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这次台风8个省受灾人口46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亿元,仅福建、浙江、河北三省就造成837人死亡.  相似文献   

8.
分灾种解析篇2006年全国台风灾害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减灾》2007,(2):13-14
一、年度概况 2006年,共有7个台风在我国登陆,其中6个在我国大陆地区登陆(见表1).另外,在韩国登陆的0603号台风"艾云尼",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9615号台风于1996年9月9日11时左右在湛江市吴川沿海地区登陆,该台风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巨大损失。据统计,这次台风造成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17o多亿元,倒塌和损坏房屋150多万间。死伤6000余人,其中湛江市死亡256人。为了研究这次台风的活动规律,总结台风预报和预防的经验教训,提出防灾减灾对策,中国气象局、湛江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气象局和广东省气象学会,干1997年5月6~8日在湛江联合召开“台风灾害防灾减灾研讨会”。中国气象局名誉局长邹兢蒙,湛江市政府、广东省气象局和省气象学会的领导,省市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中国气象…  相似文献   

10.
正超强台风"威马逊"(英语名称为Super Typhoon Rammasun,中国大陆译作"威马逊",台湾译作"雷马逊",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名其Butchoy),名字由泰国提供,意指"雷神",国际编号为1409号。7月18日15时30分,今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登陆,近中心最大风力17级,19时30分,"威马逊"在广东省徐闻县龙塘镇再次登陆,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力17级,7月19日7时10分,"威马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光坡镇第三次登陆,登陆风力达15级。受"威马逊"超强台风影响,海南省东北部、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沿海地区普遍出现10-13级大风,阵风14-17级,海南岛东  相似文献   

11.
一、年度概况2006年,共有7个台风在我国登陆,其中6个在我国大陆地区登陆(见表1)。另外,在韩国登陆的0603号台风“艾云尼”,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1年7月31日,台风“桃芝”登陆台湾。据台“灾害应变中心”统计,桃芝台风灾情截至4日上午11时止,全岛89人死亡、133人失踪、190人轻重伤。这是台湾岛50年来死亡,失踪人数列第三位的台风灾害。灾害何其重台风“桃芝”带来暴雨,引发河水急剧上涨,致使多处地区发生泥石流,波及全台15个县市,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农业损失最为严重,农林渔牧及农业设施损失合计66.29亿元,电力供应方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7月底,第九号台风"纳沙"和第十号台风"海棠"在24小时内相继于福建省福清市登陆。面对历史罕见的"双台风",福建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形成防抗合力,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入夏以来,我国多地多次遭遇高温和暴雨的轮番袭击,但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却一直经历着高温的烘烤,直到7月底台风来袭。由于靠近生成台风的西太平洋,福建自然成为台风最常"光顾"的地区之一,所以福建  相似文献   

14.
台风灾害及其防御的新形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振球 《中国减灾》2000,10(1):43-45
当代台风特大灾害有着增多的趋向。台风的路径突变、强度突变、移速突变和登陆后暴雨突变的预测水平急待提高。台风防御措施有待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5.
廖鸿  徐娜 《中国减灾》2004,(7):27-27
台风灾害早期警报系统的工作实际上包括台风资料信息迅速收集、传输和交换系统,台风灾害诊断分析、预报、警报业务系统和台风预报及灾害警报的分发及服务系统等三个部分,我国都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重特大灾害的防范应对是检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的试金石,灾害案例分析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方法。超强台风"海贝思"作为2019年以来西太平洋最强台风,于10月12日晚登陆日本,引发大规模洪水、河流决堤、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基于此,对台  相似文献   

17.
祝明  徐富海 《中国减灾》2012,(10):54-56
今年8月以来,台风“苏拉”、“达维”和“海葵”先后在我国沿海登陆,带来强风暴雨以及风雹、洪涝、泥石流等灾害。各地迅速响应,通力协作,措施有力,成功应对了台风灾害,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第22号台风"彩虹"于10月4日在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登陆,重创粤西等地,造成全省405.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8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23.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2万公顷,倒塌房屋6631间,直接经济损失268.1亿元。一、高度重视灾害防御,突出一个"早"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前对防灾抗灾工作进行部署,省政府发布紧急动员令,全力做好各项防御工作。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加强应急值守,努力做到三个"到位"。一是预  相似文献   

19.
张强 《中国减灾》2006,(5):44-45
今年的第一个台风“珍珠”从我国东南沿海掠过,我国又开始逐渐步入台风频发的时期,希望通过专家对台风灾害的解读,能使大家做到心中有数,临灾不乱。  相似文献   

20.
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有6个台风和热带风暴“到访”中国,特别是强势登陆的“珍珠”、“碧利斯”、“桑美”等接连袭击我国南方地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竭尽全力,带领广大群众奋起抗灾救灾,但是,灾害还是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惨痛的损失,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