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当前的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着目标不当、缺乏系统性、内容空泛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从接受学视角出发,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深入研究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要,在感恩教育中提供系统而丰富的教育内容,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使感恩教育形成制度。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良莠不齐的信息和道德观念充斥着大学生的成长环境,甚至动摇着大学生以往正确的价值观,他们缺少感恩之心,缺乏感恩之举,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恩之意。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和原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重塑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对当今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指出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然后分析其原因,最后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提出如何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使大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4.
荣静 《学理论》2014,(1):193-194
"90后"已成为了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同时存在着孝亲观念薄弱、培育之恩缺失和回馈意识淡薄等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90后"大学生自身感恩意识淡薄、家庭教育的偏失、高校教育人文关怀的不足和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对"90后"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提倡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不断从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五个层面加强"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5.
受助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鉴于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倡导从心理学的新视角去理解和进行感恩教育;从受助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探索对受助大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期望能够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引导感恩倾向及提升感恩情怀。  相似文献   

6.
朱智红 《学理论》2011,(16):261-262
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里发生的诸多事例说明,大学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通过追寻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发现,主要是缺乏教育导致,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根据教育规律探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能够发挥的不同的教育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方式,从而重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完成大学生建设祖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蔡松杨 《学理论》2012,(29):255-256
当前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重要但又被长期忽视的问题。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改善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对策如下:重视家庭感恩教育,扩展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感恩社会实践,增强社会感恩氛围。  相似文献   

8.
李玉凤 《学理论》2010,(10):227-228
感恩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规范,也是学校德育教育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然而,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却日渐为当代大学生所遗忘。从大学生感恩及诚信现状入手,对当前大学生感恩及诚信缺失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开展大学生感恩诚信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春丽 《学理论》2013,(22):116-117
根据收集的相关论文,90%左右认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严重,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现状做调查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做了相关调查,统计数据,分类分情况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表达情况,得出大部分大学生比较注重在精神上回报父母以及当代大学生对父母有感恩意识但普遍缺乏感恩行动的结论,针对以上结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方面探讨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感恩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心缺失这一现状,对高校大学生要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构造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充分发挥"两课"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建立有效的感恩践行机制,把感恩教育做好。  相似文献   

11.
渠彦超 《学理论》2012,(16):285-286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代,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机遇也有挑战。直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剖析背后的原因并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超越,对于增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小丹  叶定剑  张逸阳 《学理论》2012,(25):221-222
自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年龄结构、视野与生活环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给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提出基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强化志愿服务实践育人.  相似文献   

13.
刘振琴 《学理论》2012,(22):241-243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显现出“生命困惑”、“生存弱化”、“生活迷茫”等问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须贯穿“三生教育”,通过加强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加强生存教育,使大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加强生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的创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网络正在向大学渗透,正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借助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选择,我们要通过完善校园网络教育体系,以及加大校园网络监控力度,来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刘玲灵  陆静 《学理论》2012,(14):275-276
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理性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久而久之它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究其原因是我们忽视了那些本身存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学元素,没有提升这些美学元素,更没有利用好这些美学元素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影响,因此发现并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学元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姜胜影  李广才 《学理论》2010,(10):238-239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冶素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雪娇  席从文 《学理论》2010,(10):232-233
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有效途径,创新主题教育活动管理方式,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形式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从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院系风采,进一步扩大主题教育影响,有力地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8.
余进军 《学理论》2012,(15):236-237
案例教学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它能有效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在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医学生特点,精选案例、巧设问题。通过医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教师引导、讲述和评论等方式,来提高其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事务应急管理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以及高校应急管理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背景,总结了学生突发事件的两种类型。同时,以学生工作实践为基础探讨了高校学生工作中基层学院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的构建方案,提出了高校学生工作中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凸显,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者的结合巴成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