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注重实用理性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特点和基本原则.在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的范围确定,技术活动的经验传统,科技文化的传承等都与之有着密切联系.实用理性是中国古代科技走向辉煌的重要原因,但同时它也是古代科学技术未能迈进现代之门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和历史的维度,对中国古代科技活动中的实用理性原则进行分析与批判,对于我们建设现代科技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行为主义政治文化研究方法的影响下,中国政治文化研究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科学研究的进步也带来了自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概念问题上。西方的行为主义政治文化研究限制了文化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也轻视了文化研究的解释机制。要克服这一概念上的问题,就需要回到文化研究的轴心文明传统、回到文化研究的历史主义传统。这就需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悠久的阐释学传统,要对这些阐释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未来政治文化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就在于把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学研究方法与行为主义的实证检验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政治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5)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形势下,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前所未有,使得全球开始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的出路在哪?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发表了围绕人类文明交往问题的一系列相关论述,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其中,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深化与拓展,同时吸纳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墨的理念精髓。这一思想既是一种可以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动力,也可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条件和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卢金明  李俊宏 《学理论》2014,(8):146-147
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国传统的时间文化、空间文化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对传统建筑环境观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与建筑、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上,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及观点。它们之间合理、科学的联系就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下:对于中国现代建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中国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发展与繁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10)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本位文化讨论,学界一直将其概括为西化派与中国本位派之间的论争,但是详细研究当时知识分子参与讨论的文章及表达的观点与思想,里面传递了更深的思考与更开阔的思路。这次文化讨论中知识分子对于民族认同与文化选择的理性思考既超越了之前文化论争中复古与西化的极端,也摆脱了简单的文化折中主义,是以本民族特色、本国国情为出发点,提倡在固有文明与西方文明之外建设一种全新的民族新文化,这是人们对于中国文化问题认知的进步,也对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我们在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不能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是自由、民主、人权。这些缺失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在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注重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专制性、依附性、宗法性和人治性的特征。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相对滞后性,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将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治时期的日本人普遍崇尚西欧国家的思想文化,孜孜不倦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摈弃东方传统的中国古学。评论家田冈岭云指出了日本汉学界所面临的危机,大力宣传中国古学的优越性,积极倡导汉学复兴论。田冈岭云既批判了明治文明的弱点,又不否定西学在日本的地位,还希望将中国古学与西学融为一体,创造出中西合璧的日本式新文明。  相似文献   

9.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在这个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尽管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但是,多极化成为国际格局的长期曲折发展的重大趋势没有改变,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不是国际冲突而是国际合作;国家之间的经济壁垒或政治壁垒尽管依然存在并有突出表现,但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却不可阻挡;世界各文明之间,以及各种思想和文化之间尽管仍有冲突,有时甚至还非常激烈,但是,各文明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利用,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面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中国应当从…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文化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基于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继承传统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顽强拼搏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各国文化在全球视野内交流融汇,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失范、文化冲突的现象也旋即出现,考验着不同民族和国家文明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根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当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生活遭遇现代性,无可避免地出现:与个人主义相伴相随的享乐主义盛行、物欲追求代替精神需求、文化变得工业化且媚俗化,要解决中国面临的上述文化失范现象与这种现代困境,亟须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韵和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促进国民、社会乃至全民族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2.
理念与智慧并存、气度与神韵兼具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中国历史伴随着鸦片战争步入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也进入了"西学东渐"的转型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碰撞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转型的有力推动者,相应地承担了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开启了艰难的文化探索之旅。从陈独秀等人的"全盘否定"到毛泽东的"批判继承",再到习近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旨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新与重塑,再塑中国文化主体论,再创中国文化新辉煌,继而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作为文化强国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3.
陈炎 《瞭望》1984,(47)
绵延近两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明代中叶之后衰落萧条了,但它对古代中国与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端,中国曾经输出了它独有的文明。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在古代世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它的文明的输出,无疑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过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胥桂君 《学理论》2013,(18):44-46
沈家本是清末的修律大臣,多年的科举之路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深信不疑,同时他也看到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法律,在他十年的修律工作中,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他在修律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与西方法律思想的异同。以沈家本的儒家思想为视角,分析沈家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变革,也希望这样的分析能对更加深入地研究沈家本的思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实际社会生活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文明发展的"亚太世纪"徐徐拉开帷幕之际,中国道路凭着对现代资本主义框架体系之下的文明进行反思与重构,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新样态,推动了人类文明多样性探索,解决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难题,也将继续展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愿景。  相似文献   

16.
曾望军  刘飞跃 《学理论》2010,(23):117-118
近代科学技术的跨界传播,是先进生产力为了释放其迅速膨胀的发展张力而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与广阔市场的必然选择。而以近代科学技术发明为依归的西方医学,则伴随着这一历吏潮流实现了入传中国进程。西医传入中国打破了中医一统格局,形成了中国医药的多元格局,其实质是世界文化竞争的结果。新锐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以及最终形成的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是一个多种文明相互碰撞、竞争、进退、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叶素云 《学理论》2012,(22):13-14
在众多价值观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拥有着主要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思想积淀,也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精练简洁,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18.
在探索中华文化的宝库、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积累的过程中,我们倍感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足以供给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需求。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倾向于整体的、辩证的、和谐的思维特征,它就是建立在生机主义基础之上的和谐化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方向是使事物之间趋向于相互依赖、相互生发的有机统一的和谐状态。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诉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必将在超越自己的过程中重放异彩。因此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基本特征是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4)
毛泽东一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思想中包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很好地批判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民本思想、实学传统,并将这些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扬弃和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探讨了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