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青年犯罪是社会问题,做为犯罪的主体成分来讲,犯罪女青年虽然在数量上不及男青年多,但共对于社会的危害能量却是不容低估的。她们的犯罪不仅仅是自身的堕落,而且往往成为男性犯罪的诱发因素以及促使犯罪升级的催化剂,甚至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2.
知识女青年最叛逆 延安革命队伍里有知识、有文化的革命女青年,大都走过一条叛逆者的道路.她们首先是背叛自己出身的中产阶级家庭,投身抗战救亡的革命行列,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后,继而更背叛自己曾经出生并成长着的那个阶级和社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给她们首先带来的是一种离家出走、人身解放的无限畅快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京、津、沪等大城市相继出现女青年找对象难的各种流传和议论。社会学调查证实,这些大城市中因男女婚配此例失调,导致婚配中女多于男,在社会生活中大龄女青年择偶确有困难。这种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如有,它又会引出一些什么后果呢?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和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在今年八、九月份联合组织了全国八个大、中城市大年龄青年婚恋状况调查。笔者参加了西南地区重庆市的调查。现将调查经过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37名19-29岁之间的未婚男性为被试,探讨了他们在信息板上作出择偶决策时的线索偏好及信息加工方式。结果显示:男性择偶时优先考虑的线索依次是价值观、性格、健康状况、品德、外貌,而对候选人是否有恋爱经历并不重视;被试在信息板上间接表现出的线索及线索方向性偏好与主观评估的线索及线索方向性偏好并不完全一致;男性选择价值观、品德、健康状况、性格与自己相似的女性作为自己的配偶;在任务较简单和复杂情况下,男性在择偶时倾向于运用启发式的信息加工方式,而在任务中等难度情况下,则倾向于运用复杂式的信息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5.
许永莉  熊开生 《学理论》2015,(3):173-174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所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谁都不会是独立的个体,不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作为同样生活在社会中的女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她们也在经受着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她们也在选择,也在"突围"。在这些"烦扰"中,她们的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分流的局面[1]。从学生管理工作着手,探讨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1)
近几年,女性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内对于女性地位的研究,已经由以前的争取男女平等发展到关注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研究回族知识女性的成长经历,体现她们价值观的形成和社会角色的定位。回族知识女性要想全面发展,需要她们自身继续加强主体意识、自觉意识、发展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证明:女性对于情感的敏锐度远远超过男性.女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特殊年龄、特殊情感成长期,于是难免出现一些情感问题.这些问题对她们的学业、生活、价值观的影响超过了对男性的影响.因此,对于女大学生情感问题的疏导方式研究则很有必要引起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城市在职青年的婚姻期望与婚姻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结果表明:未婚青年实际的恋爱年龄普遍早于他们期望的恋爱年龄;已婚青年实际的结婚年龄也普遍早于未婚青年的期望婚龄;男大于女始终是主流的期望与实践,女青年比男青年更看重这一点,已婚青年比未婚青年更坚持这一点;各类青年最为一致、同时也是最为看重的择偶条件是两人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择偶观指的是人们对择偶问題的看法和态度。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①什么时候择偶?即理想的谈恋爱和结婚年龄问題。这个问題上的两种对立观点是早恋早婚观和晚恋晚婚观。②求什么样的偶?即配偶的理想模式问題,这又可分为求偶的相对标准和求偶的价值定向问題。前者指的是,对于同一标准,男女之间谁高谁低的问题。例如,在年龄上,一般倾向于男大女小。这种男大女小就是择偶年龄上的相对标准。后者指的是择偶标准上的价值观,如有人以德为主,有人以经济地位为主等等。③以什么样的方式求偶。有人主张自由恋爱,有人主张由媒人来牵线搭桥,有人主张遵从父母之命。下面,我们依此顺序来依次分析择偶观的三个方面。我国早婚早恋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7年湖北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探讨了人口流迁背景下流动女青年婚前怀孕现象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借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提出婚姻匹配和个体社会化两个社会机制来解释影响流动女青年婚前怀孕行为的可能因素。通过logit嵌套模型分析发现:婚姻的教育匹配和年龄匹配均能显著预测婚前怀孕发生比,表明流动女青年的性行为决策受到婚姻市场中教育分层以及性别角色文化的制约;同时,教育和婚前流动两种社会化途径也对婚前怀孕产生了明显影响,但婚前流动给低教育女性带来的影响更大,对高教育女性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利用集束系数比较婚姻匹配和社会化潜变量的效应规模后,发现个体社会化经历能够更大程度地影响婚前怀孕行为。  相似文献   

11.
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青年人的愿望和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活方式问题越来越引起青年人的关注,尤其是女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能直接反映她们的理想、兴趣、爱好和需求。她们期望着能在生活方式的变革、进步中使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趋于理想,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生活方式的变革中来。为了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进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变革,最近,笔者对哈尔滨市青年纺织女工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2.
论自由择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择偶自由和自由择偶的区分出发 ,剖析了影响自由择偶的诸多变数 ,并进一步指出了婚姻生活中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李艳艳 《学理论》2012,(28):88-89
择偶作为适龄男女双方选择自身结婚对象的过程,是个体一生中的重要里程碑,它是缔结婚姻、成立家庭乃至繁衍人类的前提,也是影响婚姻幸福、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以2000年以来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学研究角度综合叙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有关择偶标准问题的研究状况,对择偶标准研究在研究主题、对象、方法、理论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2)
韩国电视剧进入中国并迅速占领影视剧市场,得到众多中国女大学生的喜爱,由于该剧种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符合女性的审美要求,而且儒家文化氛围和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等内容深深吸引着女大学生,这才使得它能够在女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广为流行。与此同时,也使她们人生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实践中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正视积极影响,努力消除消极影响,从而促进韩剧受众群体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八五级一班全体同学,对北京市西城区24名失足女青年,解除劳教后的生活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一、基本情况这24名女青年,分别于一九八五年七、八、九三个月从劳教所解除劳教,重新回到了家庭和社会。她们的年龄结构是:17岁的1人,18岁的1人,19岁的3人,20岁的1人,21岁的4人,22岁的4人,23岁的3人,24岁的1人,25岁的1人,27岁的2人,28岁的1人,30岁以上的2人。文化结构是:初中8人,高中15人,中技一人。  相似文献   

16.
汩罗,是爱国诗人屈原流放过的地方。汩罗江畔,曾留下过诗人上下求索的足迹;汩罗江水,曾洗礼过诗人忧国忧民的忠魂,汩罗江整整鸣咽了两千年,今天却仍在为一个又一个投水身亡的妙龄女郎而叹息。 1984年,在湖南汩罗县古培乡,集体或个人自杀的农村女青年就有二十三人,有十一条年轻的生命被死神吞噬,她们大多系投水身亡,因此,古培乡被人们称为“投水之  相似文献   

17.
“着眼青年 着眼未来——商务楼宇高学历青年群体思想状况的调查”一文指出,商务楼宇党建是静安区基层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的一个新的实践载体。深入扎实地开展商务楼宇党的建设,对于加快双高区建设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和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区域商务楼宇高学历青年群体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查,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农村女青年的文化生活,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农村女青年文化生活现状,研究其活动规律,探讨其对策,这对于开发农村女青年智力,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笔者在湖北黄冈南部平原、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地带的五个代表村,对319名(汉族)女青年的文化生活现状、特征、爱好与要求,进行了调查。本文试就以上问题,谈点一孔之见。一、当代农村女青年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百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妇女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的束缚下,地位低人一等。斯大林说:“一切被压迫者中最受压迫的是劳动妇女。”(《斯大林会集》第七卷第四三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妇女获得翻身解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刑事案件被害人中,女青年的比重较大,特别是强奸、抢劫、流氓、凶杀等案件的受害者大多数是女青年。为此,一方面公检法机关要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及时有效地打击犯罪,尽可能地减少犯罪案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教育女青年勇敢地同犯罪侵害作斗争,一旦遇到歹徒作恶,心不慌,腿不软,果敢镇定,敢斗善斗,直至挫败歹徒的罪恶阴谋。教育女青年勇敢地同犯罪侵害作斗争其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社会,女研究生是我国高校中特殊的女性群体,作为高学历的优秀知识女性,她们的婚恋心理引起了学界的较多关注,从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心理特点着手,分析了其婚恋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自身定位不明确、婚姻市场规律的影响、社会性别角色定位这三大原因,最后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对如何促进未婚女研究生正常的婚恋发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