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艺谋、陈源斌;“无可奉告” 电影《秋菊打官司》在国内外获奖大红大紫不久,突然冒出了版权纠纷。《工人日报》1992年10月10日登载消息:“日前,《中国作家》副主编高洪波对新闻界人士说:‘本刊曾多次刊登声明、启事,凡本刊发表的作品,本刊享有两年专有出版权。在此期间,未经本刊同意,任何报刊书籍和影视单位,不得转载和改编。凡自愿在本刊发表作品的作者,应被认为是对此声明的认同。但此前刚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5)
小说本与大道相对,是独立的思想,后来,渐成文体概念。《世说》、《聊斋》分别是文言小说概念流变初期和末期具代表性的作品,二者根本上都表现出维持儒家存在,维持儒家正统地位的取向,在文本及形式上虽有差异,但作品倾向是相似,甚至可以说是相同的。从两者入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作者个体思想,即分析两部作品的价值判断,可以进一步了解文言小说整体发展中价值判断的变更状况。  相似文献   

3.
寇鹏飞 《学理论》2010,(10):150-151
物感说思想的出现为文学作品的发生说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中国式"的答案。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文赋》、《文心雕龙》和《诗品》三部杰出的文学理论作品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谈到了物感说理论,这三部作品中有关物感说的部分相互继承又互相超越,向我们呈现了物感说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4.
夜读录     
读书,最怕读到那种材料与观点对不上号的作品。为了哗众,可以语出惊人,让人以为定有高见或发明。但细细一看,惊人的只是作者的大胆。 一本关于毛泽东的书,题目叫《毛泽东与佛教》,其中有一节讲毛泽东“善用佛家典”,听来大有意味。毛泽东读书甚博,我是知道的。他读过《六祖坛经》、《金刚经》、《华严经》、《心经》等佛典,也见诸他身边工作人员的记述。但若说他在著作中善用佛典,却颇感新奇,因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作为特殊的阅读活动,因为有了特定的读者——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其实也走过了一个从作者中心到文本中心再到教师中心最后是学生中心的变化过程。我们一直以来就没有停息过的"课堂中心"和"课堂主人"之争实质上就是"读者中心"与"文本中心"在教学活动中的思想交锋。事实是,在我们新的课程理念中,传统的解释学理论与新锐的解释学理论共存交织,纠缠不清。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段表述,我们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对话理论的影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另外,旧的阅读理论也阴魂不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还说:"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知人论世不正是中国最古老的作者中心论吗?不同的阅读理论混杂在一起,其必然结果是阅读教学莫衷一是,不知所措。于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相似文献   

6.
索晓海 《学理论》2009,(14):125-127
不少文学名作需要重新解读,杜运燮诗作《山》不是对于奋斗作一般意义上的讴歌,而是表现精神追求者的生存状态;林语堂散文《祝土匪》善用反语,文中隐藏着五层逻辑关系;鲁迅小说《伤逝》批评了当时青年“五分热”的病症;沈从文小说《丈夫》揭示的仍是湘西与都市文化的冲突和差异。  相似文献   

7.
关于合作作者对共有著作权的行使,目前我国在立法上缺少明确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11条规定:“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者对著作权的行使如果不能协商一致,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止他方行使。”但部分著作权的行使是否侵犯了整体著作权?阻止他方擅自行使著作权的法律根据是什么?这些都无明文规定。我…  相似文献   

8.
宋颖 《学理论》2013,(14):201-202
《白衣女人》可谓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典范之作,作者柯林斯突破传统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采用了与维多利亚时代其他作家不同的多重叙事视角,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也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9.
旺仔 《慈善》2019,(1):13-15
下面刊登的几篇《慈善读本》读后感,是最近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中小学生的作品。读后很令人感动,特转载与《慈善》的读者分享。文章有的有作者姓名,有的没有留下姓名,而且都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如作者能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便及时寄去刊物和稿酬。自此,我们先行向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10.
潘光熙 《侨园》2015,(Z1):68-69
当《红楼梦与辽阳》、《再悟红楼》还是初稿时我就有幸拜读了这部力作(上下集),此书正式出版发行,为辽阳增加了喜庆。这部由辽阳市红学会会长刘洪伟先生精心雕琢的作品,充分挖掘了辽阳市与《红楼梦》相关的历史资料,细致入微地剖析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与辽阳文化的历史渊源,多方位阐述了辽阳文化对曹雪芹先生的影响。是对红学智慧、语言、趣味、博大精深内涵的深刻解读,是奉献给红学爱好者打开《红楼梦》知识宝  相似文献   

11.
杨旸 《学理论》2010,(10):154-155
《水浒传》是中国经典名著之一,笔者力图从文本的细节出发,呈现《水浒传》知识分子文本的元素,论证作者尽管与已经步入庙堂的知识分子不同,但知识分子的道统还是对其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心向庙堂却身处民间,从而在其作品中流露出庙堂欲望。  相似文献   

12.
魏青 《学理论》2010,(13):159-159
作为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谭恩美更关注女性。她的三部代表作《喜福会》、《灶神之妻》、《百种神秘感》都凸显了关心女性命运、探索女性出路等方面的主题,作者的双重边缘性赋予了她的作品鲜明独特的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未名社6位成员中,除鲁迅先生外,台静农是以小说创作见长的。他的小说多取材于乡井民间,与村农小民同歌哭。1928年台静农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的名字就叫《地之子》。鲁迅先生称赞说,在“争写着恋爱悲歌、都会的阴暗的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随着《地之子》的闻世,台静农的小说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可直到两年后,这些作品才得以结集出  相似文献   

14.
李铁 《侨园》2013,(5):40-41
<正>《红楼梦》一书开卷就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首诗说出了红楼梦作者的心声。《红楼梦》里面有个老先生叫甄士隐,作者到底隐去了哪些真事?还有个当官的叫贾雨村,作者到底存了哪些假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贾家的四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专家说其意味着"原应叹息",那么,作者又在叹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1、实用文体作者感情因素与表达的重要性目前,随着实用文体写作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必须重视作者心理因素的研究,特别是作者感情世界的研究,因为那些无病呻吟无情调笑的假大空文章人们早就压恶了.作者感情的积累和表达极为重要.刘勰思说:“五情发而为辞章”(《情采》),有情感才会写出真文章.他还说:“文质附乎性情”,强调了思想也是依附于情感的;他还说:“辨丽本乎性情”,强调了辞采的美妙也是源于至情至性.白居易也说过:“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讲“情”是文章的根本.清代戏剧家李渔也说:“古今来勋大业,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外”.(《闲情偶寄·序》)讲干大业,真文章情感是很需要的.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作家、文艺理论家狄德罗也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6.
曹琳 《学理论》2010,(14):151-152
本文针对村上春树新作《海边的卡夫卡》一书,分析村上小说独特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融的创作手法;并通过作者对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幻与真)的描写,揭示村上作品中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内涵,以及作品中的隐喻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踩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间点上,《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的新作《中国三十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日前由世纪文景出版,作品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坛上,许杰先生应该说是一位“耆宿”了。 今年八十二岁的许杰是硕果仅存的“文学研究会”会员之一,也是当年与鲁迅先生交往较多的一位前辈文学家。早在一九二四年,他就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曾称道许杰的《惨雾》,说它是“那时候一篇杰出的作品”。近几年来,他创作是不弄了,主要写点理论研究文章。他的散文选集、小说选集已经出版,今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还将出版《许杰文艺论文集》。他说得很风趣:“大概人老了,朋友们就要考虑帮他办后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5)
《人口原理》一书针对英国当时的人地矛盾以及犯罪率高升、两极分化严重等社会现状提出了关于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不可调和的问题,并指出人口再生产必然受到积极性和预防性两种人口波动规律的控制,认为应当积极控制人口规模,缓解社会矛盾。通过对该经典著作的再读重新梳理了作品的逻辑脉络,发现了作品基于当时时代背景并受到作者个人成长经历与学术生涯的深刻影响而呈现的几大特点,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赵轩 《学理论》2012,(18):118-119
《到灯塔去》是伍尔夫创作中意识流手法运用得较为纯熟和圆润的一部作品,它较为成功地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文学构想,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为了使作品能够清晰地表现人类的主观情感世界,传达对人类心灵的关注与追问,作家采纳了不同于传统物理时间的心理时间体系来建构作品情节与内容框架,即同心圆式的时间结构。本文通过分析此时间结构在作品中的体现,从中发掘出作家深植于作品中的主题内涵--对生命岁月的追寻,通过记忆来挽回失去的韶华,贮存生命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