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公共利益是经济法和社会法学界公认的重要法益目标,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公共利益",法学界一直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现有的观点通常把经济法或社会法的社会性简单等同于社会公共利益性,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着很多问题,重新认识社会公共利益法益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政府利益客观存在但并不等同于公共利益,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主要供给主体在现实中很容易将其自身利益等同于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政府代表公共利益是它的本质所在,是其法定义务,政府代表公共利益并不意味着政府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必须明确辨析政府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区别,从而有效地限制政府利益之扩张。  相似文献   

3.
李祖全 《行政论坛》2010,17(1):84-88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已成为和谐经济发展的一大影响因素。从经济法的角度透视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为以经济法对企业行为进行规制,以此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的经济法价值目标;以经济法规制企业社会责任是为了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自律性,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双赢,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不良行为对社会的制害。  相似文献   

4.
析政府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代言人 ,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为公众谋利益是其职责 ;而政府作为共同体组织 ,存在着自身狭隘的利益 ,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这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及政府应如何平衡利益层面的冲突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共利益的含义具有开放性特点。消费者利益有民法上的含义,也有经济法领域的含义。作为经济法意义上的消费者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是种属关系,在《反垄断法》第一条中并列规定有欠妥当。  相似文献   

6.
刘伟忠 《理论探讨》2007,(3):132-135
公共政策是政府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冲突的“安全阀”和“调节器”。在我国,一些政策研究者与政策实践者习惯于将公共利益的实现作为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然而在理论上,对公共利益的诠释各异,争论绵绵;在实践上,公共利益的实现困难重重。在和谐社会语境下,人们对公共政策的期待必将更倾心于其在均衡和协调社会多元利益的特有功能上。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必须而且应该从固执地追求事实上难于真正实现的公共利益向均衡和协调社会多元利益位移。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平和正义,对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个社会如何认识公共利益是这个社会主持公正的测量器.社会公正说到底是在多大程度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衡量公共权力是否公正运作的权威标准就是看公共权力的代管者在执掌权力时是否真正维护公共利益,公权只有维护了公共利益才有公正可言.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活动中的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野 《行政论坛》2009,16(3):27-31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公共决策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并实现公共利益.公共政策主要是政府的政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通常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在此基础上综合平衡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通过公共政策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在各个社会成员间进行利益分配.这种利益分配须立足于组织使命的完成和最高目标的实现,因而也是有代价的,为此,必须使政策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达到政策行为规范化,而要做到这些必须使政策尽可能做到社会公正,并努力使政治决策系统接受,这样,政府的政策才有合法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9.
论经济法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向丽 《学理论》2010,(1):129-130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法律的支持。本文认为,经济法的目的和使命决定了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经济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同时,本文通过经济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基本原则、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比较分析,阐述了经济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特有性。最后,文章还对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我国经济法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自由具有个体自由和社会自由两种形态,个体自由是社会自由的基础,社会自由是个体自由的伸张。经济法产生于以社会自由为导向的国家与社会的融合互动以及公私法的相互渗透的过程中,秉承了社会自由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和谐社会的自由理念。这一超越传统公、私法的经济法的独特价值观体现在其调整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1.
朱雯 《理论导刊》2014,(4):45-48
后现代主义以多元化、解除正典、反工具理性为其基本主张,以解构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为其存在目的。公共利益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元叙事,首先受到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批判。但公共利益并未因此堕入虚无,而是突破了现代主义的桎梏,走向自我重塑,建构了自身在后现代视阈的解释,即后现代包容性的公共利益。同时,后现代主义通过建构原子化个人、公共能量场概念,引入话语理论,运用部分人对话的话语形式,为后现代公共利益的聚合提供了可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建立民事公诉制度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度文 《团结》2005,(3):17-19
公共利益与民事公诉制度的提出在任何社会中,公共利益都是社会共同体得以维系的利益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保持稳定、有序、和谐的必备要素。因此,通过包括法律手段在内的各种方式强化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始终是国家和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判定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国家对社会公共利益负有维护和保障的职责;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和政府保障公共利益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公共利益自身产权属性的模糊性,个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公共利益关系的复杂性等因素,公共利益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  相似文献   

13.
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不是两个等价的概念.共同利益既与共同体利益相关联,也是利益关系的产物.而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共利益是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却不一定是公共利益".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公共利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当以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物质表现形式时,公共利益则是现实的、分层次的和多样化的.这为以公共利益为本质的现代公共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立场.研究立场由管理者向公众的转变客观上也要求建立战略性的公共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14.
周帼 《学理论》2013,(22):148-151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权的一项重要工作。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完成四个转变。一是理念转变,从"控权"向"以人为本,保障人权"转变;二是主体转变,从一元管理向多元管理转变;三是方式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四是手段转变,从偏重法律治理手段向多种治理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相似文献   

15.
刘晓雯 《学理论》2010,(8):77-78
经济法最大的功能在于对市场无法实现自治的范围进行调整,是权利义务的再次分配。经济法的价值是追求实质正义,通过对社会经济关系的二次调整,实现对社会财富和利益的二次分配。  相似文献   

16.
论公共利益及其本质属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学术界关于公共利益是否存在的分歧,其关键在于对公共利益界定的方式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卢梭再到当代的社会科学家,从他们的理论中都可以找到有关公共利益理念的影子。对公共利益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从抽象的道德原则向具体个体的共同福利转变的过程。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理解公共利益的本质。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不仅仅体现在其抽象的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方面,而且还要具体体现在具有物质形态的公共产品的非排它性上。不论从管理者的立场看还是从公众的立场看,公共利益都是公共管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公共利益: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与以往统治型和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是建立在“公共利益”核 心价值基础之上。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公共利益的实现途径:以政治制度化作保障;政府建设植入新公共服务理念;培 育伦理性的公共行政文化;构建共同治理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与公共利益界定——方法与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城市拆迁中公共利益的内涵、特征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辨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拆迁中公共利益的界定方法及界定路径,为城市房屋拆迁中公共利益实体界定的重复性问题和程序界定的虚化性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认为,在我国城市拆迁中,公共利益缺乏制度层面的明确界定是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和产生拆迁纠纷的原因,表现在强制拆迁和在补偿安置问题上的对抗;基于城市拆迁中公共利益的性质和基本特征,需要综合运用逻辑演绎、要素甄别以及排除法来界定城市拆迁公共利益,并必须同时遵循形式上的程序判断路径和实质上的内容判断路径.  相似文献   

19.
试论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洛忠 《理论探讨》2003,1(2):90-92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政府公共性的含义 ,认为政府的公共政策只能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 ,政府及其公共政策是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还是仅仅为少数人、少数集团的特殊利益服务 ,政府及其公共政策实现公共利益的能力和程度 ,是制定和评价政府及其政策的正当性、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20.
邬伟杰 《学理论》2014,(1):125-126
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调整不同国家当事人之间的横向民商事法律关系,只能用国际私法规范来调整;而在调整不同国家政府与政府之间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管理国际经济生活而形成的纵向法律关系,只能用国际经济法来调整。国际私法属于私法范畴,而国际经济法属于公法范畴。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在我国是两个彼此完全独立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