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秀云 《行政论坛》2012,19(4):7-10
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土壤和基础。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迅速崛起,公民社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日益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成为推动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是一种相伴而生且相互依存的关系。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又影响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社会在推动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在于:影响政府决策,促进政治参与,推动社会自治,监督政府权力,推进政治民主,推动政府改革和增进社会稳定等。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图景上看,公民认同是国家建构、社会形塑与公民人格相互作用的复合产物,随着对族际政治共同体、生活政治共同体与人格政治共同体的认同深度推进而不断演进,并反之塑造着三者的结构体系。特别是伴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国家体系的完备,公民认同的构建与升级呈现出在契合现代化发展议程与本国治理实际基础上不断调适与优化的态势。理性科学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认同体系,可以从以制度拉力为基础优化国家治理结构、以组织推力为保障完善社会参与平台、以内生动力为支撑培育公民自觉意识入手,为促进新时代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运作构筑认同增量。  相似文献   

3.
政治话语的变迁透视着政治文明的转型。中国传统政治中只有"臣民"、"子民"的概念。"公民"概念的引进是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开端,而伴随着中国政治的每一次转型,更准确地说是基于每一次政治转型的需要,"公民"概念都被其它貌似相关而实有极大不同的概念所覆盖或取代。作为对生活在特定政治共同体中的"人"(即"政治人")的一般性称谓,"公民"概念的中国境遇集中体现了政治场域中个体社会成员的地位与境遇。整个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个体社会成员都存在身份的焦虑,对政治人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从本土主义身份政治到意识形态身份政治再到法治下的权利身份政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统一战线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生活领域,而对其社会建设及文化建设的意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统一战线在国家建设、政党制度建设、社会和文化建设中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意义构成了认识统一战线与公民社会之间关系的多重视角。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社会建设与统一战线的关系和文化建设与统一战线的关系,构成了研究统一战线与公民社会问题的基本向度,进而揭示了统一战线与公民社会构建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马千里 《学理论》2009,(25):114-115,1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立公民社会成为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方向所在。而目前,农村公民社会发展相对缓慢。鉴于我国大部分农村情形的相似性,本文试以豫西南某县前村为例简析建构农村公民社会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后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的重大变迁,民间组织已成为我国社会中重要的自主力量,发挥着多重社会功能。就其对于我国政治发展的意义而言,主要包括:协助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培育公民文化,型塑社会资本;强化对公共权力的社会监督等方面。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使民间组织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助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虚拟公共领域发展迅速。这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人类生存的时空———人类事实上既生活在真实的物理时空,更生活在被创生的虚拟时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人类必将并已经成为虚拟空间的参与与主宰者并彼此依存,逐步创建完善着虚拟公共领域。虚拟公共领域兼具真实性和虚拟性双重特征,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它通过影响政治社会化的进程而影响着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并进而形塑着人类政治生活。虚拟公共领域对政治生活的这种影响,客观上要求政府提升执政能力,在尽最大努力保障公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及信息自由的同时,也规范着社会道德与公民法制意识的提升,正因为如此更要关注虚拟公共领域中的舆情与民意,引导公民政治心理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而有所发展。然而,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尚不健全,导致的突出问题是参与的有序性与有效性的非一致性。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与有效性之间原本就存在一定的张力,有序的政治参与不一定有效,而有效的政治参与不一定有序。仅仅强调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是不够的。无序的政治参与无法持久,而政府主导的无效政治参与则只会削弱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只有有序基础上的有效公民政治参与才能真正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持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海鑫  马夺魁 《学理论》2011,(34):40-41
善治,是人类社会管理公共事物的理想模式,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管理过程。可见,公民社会是实现善治的现实基础;反之,公民社会的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善治的形成。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良好有序的公民社会,提升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锻造良好的公民品质和相应的政治参与能力,对于推进善治模式的普遍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结社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力。但结社权利的保障及其有效行使,与一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民主国家结社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与其历史上集团生活的特征及其小共同体本位的社会结构息息相关的,而中国文化则始终是以家族或曰宗族生活为本位的,导致结社生活方式不发达。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公民如何行使好这项重要的民主权利,既需要在基本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更需要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实践与锻炼,还需要文化的创新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以及工作方法的冲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社会目前的政治环境来看,政府必须在发展社会资本、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主要责任并居于主导地位,在现有情况下,要发展社会资本,需要政府与社会和公民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需要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更需要善治前提下的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氛围。本文着重论述了政府实施善治以促进社会资本增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社会发展积极互动的教育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视野伸向广阔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的前沿.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觉醒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正视公民意识并把公民意识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公民身份表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国家与个人通过交互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根植于其中的政治社会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内涵。西方公民身份理论经过四次转变,形成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两大传统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公民身份理论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政治实践和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必须实现公民身份理论的本土化转换。本文在梳理中国公民身份形成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公民身份本土化的原则和路径选择。其中,尊重文化传统、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立足中国现实是公民身份理论本土化的三原则,而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公民抗争的"自下而上模式"和公民社会带动的"中间协调两边模式"则是公民身份理论本土化的三条适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群体性政治参与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群体性政治参与是社会利益群体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社会组织或以临时集结的方式进行的政治参与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经济领域的改革所推动,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全局性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体性政治参与体现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的扩展,二是群体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大幅增加。新时期影响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因素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社会利益关系调整触发了社会公众利益表达的愿望和政治参与的热情。现有的公民团体和社团组织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渠道,但人们对这些组织化渠道的利用还并不充分。我国群体性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既离不开社会层面的组织建构和发展,也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和供给,即以制度化的方式保证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运作,充分发挥其积极效能,形成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但是转型进程中,我们发现,政治国家的力量大大超越了公民社会的力量,公民社会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因此,如何构建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轴心,并将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前景。本文基于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现状提出:建构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在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基础,现代公司的塑造是核心,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关键,宪政民主制度的确立是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丁道韧 《学理论》2009,(24):33-34
从我国社会目前的政治环境来看,政府必须在发展社会资本、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主要责任并居于主导地位,在现有情况下,要发展社会资本,需要政府与社会和公民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需要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更需要善治前提下的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氛围。本文着重论述了政府实施善治以促进社会资本增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公民社会的选择性政策参与取向、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和制度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非均衡"特征比较凸显:实际参与和影响政策过程的范围不均衡;官办组织与草根组织影响政策过程的方式选择不均衡;影响政策过程的效能不均衡。这种非均衡特征的存在,不但会影响公民社会政策认同功能的提升,而且易破坏政策过程民主化的进程。但在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均与国家主动让渡的空间密切相关的生发逻辑下,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日臻成熟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日渐深入,以上影响因素都将随着国家与社会间合作共赢关系的逐渐形成而被破解。由此,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将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19.
社会体制的转型催生了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心理现代性变迁,进而支持和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稳定发展。现代民主政治的真正扎根与最终建成,将为公民政治心理优化创造良好的制度平台,独立政治人格的塑造则为其成熟奠定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博 《学理论》2012,(16):37-39
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对国家与公民社会各自局限性的分析,可以发现过度干预社会的国家和失去国家控制的公民社会都会导致政治发展的失败。政治参与是国家与公民社会互动的连接点,在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矛盾运动中,政治参与的作用在于调节二者的局限性,保证政治发展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