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的新闻传媒已经真正地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以传者为中心的新闻传播也真正进入了传者与受众互动的新时代.传者和受众作为传播活动中两个独立的主体,围绕着新闻传播活动构筑了与国家相对的社会信息平台和公共舆论空间,对国家政治和政府行政形成一种政治权力控制机制和意见表达机制.以新闻传媒与政府的基本关系为基础,在宪政视野下探讨新闻传媒对政府行政监督关系的基本法理,分析新闻传媒监督政府行政的核心内容和难点,有利于从通过新闻立法将新闻传媒对政府行政的监督关系法制化、法治化的角度廓清理路.  相似文献   

2.
王博 《学理论》2012,(3):61-62
宪政国家的建设需要很多条件,如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宪政意识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宪政意识对于宪政国家的建成无疑有着基础意义,但作为宪政主体的国家机关、公民在宪政意识未有成熟之时是否就可以以"民智未开"的借口缓行宪政呢,宪政建设与宪政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并行不悖的过程,宪政主体的宪政意识也只有在宪政建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发展以至成熟。  相似文献   

3.
要建设宪政国家,就必须先从理论上把握宪政的内涵。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西方宪政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一直没有准确地理解宪政的内涵。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需要坚实的社会主义宪政文化支撑,包括全体国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信仰等。我国目前的宪政文化状况不容乐观,制约了建设宪政国家的进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视宪政文化的建设。建设宪政文化对我国建设宪政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实践者,列宁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宪政的概念,也没有对宪政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述,但他关于民主与法治的诸多论述中已经明显地包涵了丰富的宪政思想,在实践上亦为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作过巨大努力。宪法至上是列宁宪政思想的前提;民主政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法治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核心原则;保障人权是列宁宪政思想的最终目的。认真梳理和研究列宁的宪政思想及实践,对我国现阶段的宪政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宪政实践的进程尽管有其特殊性,但是对于每个追求宪政法治的国家而言都是一个值得认真观察与反思借鉴的历史.翻检美国宪政历史的重要结点,探寻美国宪政精神与宪政规则的历史进程,也有助于我们对宪政实质内涵的理解和把握,让我们走向宪政法治的时代步伐更为铿锵有力.  相似文献   

6.
宪政制度的真正确立必须要求社会有普遍的宪政意识,对近代西方宪政意识的形成进行历史文化的探寻,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其中,思想传统与基督教的历史渊源是宪政意识形成的文化内核,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权利意识的觉醒是宪政意识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对专制权力结构的不信任而取新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模式使得宪政意识的追求有了指导原则,自然法理论为宪政意识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契约理念为宪政意识获得广泛的心理认同提供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宪政是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弄清楚宪政的价值诉求,对于正确认识宪政的特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宪政是以保障人权为根本价值目标,以法治为治理基础,以分权制衡和有限政府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型构观念和相应的制度设计.西方宪政包含人权、法治、权力制衡等四个方面价值要素.其中,人权是宪政的价值核心,法治是宪政的秩序基础.权力制衡和政府"有限"则是宪政的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8.
宪政建设的推动力有许多,政府和国民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但我们不能忽视宪政建设的内在推动力———文化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宪政建设应注重先进文化的推动力,进而树立健全的宪政意识,培养健全的宪政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一、中国梦不是西方宪政梦一段时间以来,"宪政"概念受到追捧。一些人宣称宪政是解决当前中国问题的良药,把中国梦说成是"宪政梦"。事实上,这些人心目中的"宪政",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宪政,这样的"宪政梦"只是看上去很美。首先,"宪政梦"不等于"法治梦"。西方宪政倡导法治,但其倡导的法治是少数人运用法律对多数人的统治,即拥有生产资料的少数资产阶级对多数无产阶级的法制化统治。"宪政"的核心内容是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司法独立制度,这些制度看似民主、自由,但其实质都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服务的。"相当多的人把‘宪  相似文献   

10.
试论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宪法未必有宪政,作为西方泊来品的宪政文化是宪政得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文章在探讨西方宪政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回顾百年中国立宪教训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的宪政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将民主、法治、人权等要素置于宪政概念之下的复合宪政观,是当代中国法学界阐释宪政涵义的通说。它折中融合了毛泽东式的民主宪政观和西方式的自由宪政观,是宪法学者面对社会转型期的本土课题,在有限的学术空间内传播西方立宪主义原理的一种智识努力,代表着当代法学界对宪政概念的一种中国式理解。但是各个要素内涵的不确定性及其相互间存在的张力,使得复合宪政观无法消解围绕宪政涵义所发生的争议。摆脱宪政概念中的实体性要素的困扰,达成"依据宪法运行的政治"这一形式性的宪政概念共识,是可行的替代性方案。  相似文献   

12.
"宪政是民主的政治",它既有普遍性的价值准则,又有与特定的民族国家相联系的特殊内涵。宪政的中国语境、经验、问题及成因、问题的解决之道等都是中国特色宪政的重要内容,可谓"中国的宪政",随着宪政建设的各种障碍性因素的消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过程是宪政的中国特色进一步彰显的过程,又是和宪政文明的普遍性原则不断契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团结》2002,(3):18-18
傅思明先生在《学习时报》(02,1,28)撰文论宪法精神及其培养时指出,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实施。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了一纸空文。  相似文献   

14.
蔡定剑 《团结》2003,(3):6-9
一百多年来中国宪政失败的原因 从戊戌变法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国人民都是为了宪政目标在奋斗。但是奋斗到建国前为止,宪政不但没有实现,就是宪政这个词过去很长时间都是敏感的,也是近些年才可以提。这说明我国宪政走了一百多年的弯路。 我在纪念戊戌变法百周年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总结百年宪政为什么失败的经验教  相似文献   

15.
陈斯彬 《理论导刊》2006,(12):43-45
宽容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价值。现代社会应当以宽容为价值取向来建设宪政。但是,历史上宽容和宪政曾经分离。实际上宪政秩序蕴涵着诸多的宽容价值,这首先体现在宪政的价值基础是维护人的尊严。其次,各种宪政权利包括自由、平等,都维护着宽容在现代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刘鑫 《学理论》2012,(8):101-102
细细品读斯科特·戈登先生的《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作者从宪政国家是如何做到政治权力的多元分配的;主权学说;各个历史阶段的宪政实践;对宪政的不同见解;宪政国家多元主义的存在和相互制约等方面进行表述,以求从理论上探寻控制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党民主制在非洲大多数国家逐渐推行并向纵深发展,引起了非洲国家宪政模式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在非洲国家宪政和民主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动向,说明非洲多数国家已基本确立了宪政体制,部分国家正在探索、寻找适合的宪政模式,而少数国家的宪政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据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之界定,SARS危机已构成了国家宪政意义上的紧急状态。本文以SARS时期一案例为素材,结合我国目前宪政有所缺失的现状,从国家行政权力行使的情势必然,终极目的及现实要求诸方面,论证了最高行政权主动处置SARS危机的现时合理性。进而运用比较宪政研究方法,考析了世界宪政国家紧急状态处置制度,认为借鉴西方(美国)的宪政理念与精义,初步建立我国的司法审查机制,壮大宪政舞台上司法权的功能,规范常态与非常态下行政权的行使,是国家宪政的发展前途和行政权宪法定格的历史归宿。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与宪政存在着内在的精神契合,宪政能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完善宪政,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0.
考察宪政问题,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基本原理,不能不联系中国的现代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民主、宪政的概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阶级内容的。我们不能用抽象的宪政和现代宪政主义等概念来代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等明确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