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传江 《世纪桥》2011,(21):109-110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生命的优化,是生命中精神的超越。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试图从环境、教学、活动等课程出发,促进学生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实现生命的物质、精神、价值三个维度的渐次展开,是对生命中真、善、美、利等特质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现时代信仰问题为视角,从哲学的理性层面上提出:信仰选择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人在选择并确立信仰的过程中,始终伴随有形成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两种可能,信仰选择的不同,决定了人生追求的不同;信仰危机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不可否认的社会现象,这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前途;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走出信仰的误区,对信仰选择及时作出正确的价值评析,重建科学信仰的权威,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3.
试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玮  张加明 《学习月刊》2011,(10):30-31
信仰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生的教育,是对人生的最高意义和最高的价值的追求,是对自己人身状态的一种精神超越。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目标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相似文献   

4.
对德性的追求是人类福祉的重要部分,也是道德信仰和终极关怀的价值追求。信仰作为人类追求的一种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精神生命和人生幸福的最终依托。透过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冲突表象的背后,其实还蕴含着更为深层次和复杂的因素,究其根源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因此,道德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从重建主体的生命基石,重塑道德信仰入手。  相似文献   

5.
效率是人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作为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效益、过程与结果、预期与实际、目的与手段等之间的一种比率倾向,效率根源于人类的发展需求、有其人学根基,即效率根源于人类发展中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之中,展开于个体联系有限性与社会交往无限性的矛盾之中,回归于个体生命有限性与人类发展无限性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6.
悖离与重建:走向生命关怀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人。道德教育应该对人的生命进行终极关怀,遵循生命的内在原则,指导个体学会关心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和珍惜生命,承担起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重大历史使命。然而,在当前科学理性的主宰下,道德教育被工具化与功利化、严重脱离"生活世界"以及过于强调强制与灌输,遮蔽了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生命关怀。我们要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民主的主体际关系,使"敬畏生命"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等途径,实现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的基本价值诉求,促进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悟与实现,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与超越,达到生命的安顿与愉悦,成就个体的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7.
赵路 《求实》2011,(Z2)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思想或主义的极度尊崇和信服,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1](P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它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社会的主导信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引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才使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年龄结构上看,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信仰问题,既关系着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从自身境遇出发,超越个体而感受普遍性的人本困境。他从对生的意义与死的后果的质询中发现人类的局限,从而促使他不懈地找寻爱的救赎道路。"文革"的时代之殇和"残疾"的身体之痛构成史铁生的"写作之夜",在超越人生困境的过程中,他诉诸精神、"求佛问耶"并与"宗教精神"相遇,这不仅让史铁生摆脱了死亡的纠缠,更启示了他对个体有限性的思考,进而构建起自己以宗教超越为核心的"过程美学",实现了从"写作之夜"到"生命之美"的跨越。  相似文献   

9.
“生命价值”在哲学语境中.它是一种关系范畴,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生命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命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生命价值包含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生命的个体价值,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生命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生命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生命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向英  梁建新 《探索》2011,(3):189-192
生命是指人所具有的,在实践中生成的,不断与生存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意义交换的系统。人的生命可以划分为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两个层次,具有整体性、生成性、超越性、独特性、有限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生命教育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并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推进。生命有限性的教育、生命审美教育、生命和谐教育及人文教育是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诗词的境界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函甫 《探索》2002,(3):15-16
通过分析毛泽东的诗词,把握毛泽东的情感境界、功利境界、历史境界、悲剧境界、变易境界等生命境界.毛泽东是一位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诗哲和政治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是以人和生命为主题的生命哲学,儒家、道家、佛家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思想纬度、思维方式不同,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层次上追求生命的价值和超越意象。从哲学本体论、生命本源论、生命机制论方面,儒道佛生命本体论就有根本的不同。儒家生命哲学以社会为本位,道家生命哲学以"道法自然"为核心,佛家哲学以"缘起性空"为中心。本体论的根本差异,导致了儒道佛三家生命价值观的不同,生命超越意境也有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4.
张颐武 《党课》2010,(22):126-127
近年来,“成功”和“幸福”越来越成为社会价值的中心,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影响。所谓“成功”就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幸福”则是追求个体生命的美好感受。  相似文献   

15.
物化的生命有物质运动的轨迹 追求生理的物质享受 是永不满足的痴迷 精神的生命有思想运行的逻辑 追求心理的审美愉悦 是永不降低的立意  相似文献   

16.
吴红蕾  谢忠岩 《新长征》2006,(12):54-55
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是现代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从公共性视域来看,公众社会信仰存在集体主义精神弱化、个体信仰自我中心化以及工具理性过度扩张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寻求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现实衔接点,从而建构公众社会信仰模式。一是以公共性为本位,厚植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二是营造有利于社会公众践行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氛围;三是培育共同的价值信仰,践行公共性的行为准则;四是引导公众养成以集体主义原则为价值取向的个体德性。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的人学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立生  韩秋红 《唯实》2004,1(5):6-9
伴随着当代哲学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的深刻变化 ,应当立足于人的生命本性和生活活动来理解辩证法 ,真正敞开辩证法的人学价值意蕴。从这种理解出发 ,才能真切领悟马克思辩证法所昭示的内在超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旨趣 ,才会发现辩证法对人的生命的辩证理解 ,为当代人走出生命的知性对立 ,超越存在的焦虑 ,获得存在的勇气 ,提供可贵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加明  韩鸿鹰 《世纪桥》2009,(19):111-111,145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愈演愈烈,引起大众颇多思考。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原因在于虚无主义、目的论、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自杀的心理原因在于永不知足的个性或自我信仰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本文明确提出珍爱生命的方法:修身养德、以超功利的态度对待人生、要有对生命的信仰等。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其实,对每一个个体生命而言,土地和家园是脱不了的胎记,那一声声牙牙学语,那一步步蹒跚前行,永远定格在灵魂的深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