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斌 《廉政瞭望》2010,(24):34-34
演员周立波以强悍的“自宫论”、“公厕论”以及很黄很暴力的粗口,证明自己其实是一个有实力的“吵家”。就在此场论战即将成为浮云的时候,我对这场网络“口水战”的总结是——周立波是我们每个人的镜子,他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其实我们都是周立波。  相似文献   

2.
我跟周立波是同乡。我的老家距周立波老家清溪村仅七八里远。小时候,我到外婆家去,常常从清溪村荒草萋萋的田塍路上经过。我也在周立波读高小的周氏蜚英小学读过书。因此,我跟周立波是一个真正的同乡,也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校友。只不过他比我长一辈而已。也许是这两层关系,我从小就对他十分钦敬。他的人品和文品,几乎影响和决定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第一次见到周立波,是在1955年的初冬。当时我正在益阳县四中读书。这所学校过去是周姓的一座族祠。青砖黛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民国年间这里办了一所小学,周立波父亲周  相似文献   

3.
正周立波1908年出生在益阳邓石桥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周立波出生前的一天晚上,他母亲梦见一只凤凰落在对面山中的梧桐树上,他父亲援引"凤凰来仪"典故,给他取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周奉悟。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周立波是一位著名作家,著有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和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对他在作家之外的方面,知之甚少。其实,周立波的品格和爱党、爱人民的情怀以及他从事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与周立波精心经营的舞台表演相比,舞台之外的周立波显得更为真实,但有时也让人大跌眼镜。曾在微博上惹怒众多网友的他,又因在“中国达人秀”上的粗俗表现而被一大学教授批评“教养低下”。  相似文献   

5.
故乡,《山乡巨变》的生活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理 《新湘评论》2008,(9):45-47
在距湖南益阳市中心城区不到6公里的高新区谢林港镇.有一个叫清溪冲的村落。这里,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却走出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他的代表作《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曾影Ⅱ向和教育了一代人,其中《山乡巨变》就是在这里完成写作的。故乡,是周立波这部文学巨著创作的生活之源。  相似文献   

6.
邹理 《学习导报》2012,(3):36-38
益阳谢林港镇清溪村是周立波的故乡。1908年7月3日周立波就出生在这个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南国小山村。据周立波母亲对人讲,她怀这个孩子时,梦见一只鸟落在对门山上的梧桐树上,于是,父亲援引"有凤来仪"的典故,给他取名为绍仪,又名凤翔。  相似文献   

7.
说起周立波。不少人对他的印象是“油滑”、“贫嘴”加“矫情”;但说起《中国达人秀》、《壹周立波秀》,很多人又喜闻乐见他的唱歌、跳舞、打假和洒泪。周立波可以说是时下国内的最红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之一.促狭地针砭时弊企图让观众买账,但掌声过后,却没多少人会当真。因为人们都知道,这本身就是一场秀。  相似文献   

8.
正周立波,中国共产党忠诚的文化战士、杰出作家、学者,新中国成立之初即获得国际奖项的优秀作家之一。上海十年1926年,在湖南长沙省立中学读书的周立波在五四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接触和学习新文学。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南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周立波也离开书斋,走向社会,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的洪流中。1928年初,周立波离开湖南来到了上海。在上海,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地下党组织当作培养对象,并吸收他进入了  相似文献   

9.
长平 《廉政瞭望》2011,(1):63-63
周立波再次走红网络,不是因为他的海派清口,而是因为他的微博言论。他是一个逗人发笑的演员,但是他最近的表演惹人生气。无数的网民在谴责他、痛骂他,还有若干曾经捧红他的杂志主编在忏悔。他最主要的罪状,是发表了“网络公厕论”:“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当‘私粪’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0,(8):118-119
有人说姚明是上海的“高度”,刘翔是上海的“速度”,周立波是上海的“热度”。这种热度,既说明了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在观众中受欢迎的程度,也包括了与其一路相伴的质疑声。  相似文献   

11.
姚时珍 《湘潮》2008,(8):17-20
周立波1928年离开家乡湖南益阳邓石桥乡清溪村,来到上海,投身于左翼革命文学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周扬、艾思奇等于1937年9月离开上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途经西安时,党组织派他与舒群转赴山西、河北抗日前线,先后为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与美国驻华使馆武官卡尔逊作翻译,并担任战地记者,  相似文献   

12.
周立波是跨我国现代与当代两个历史时期的著名作家。从30年代到上海参加革命文学活动至1979年辞世,他在文坛上整整耕耘了50年,留下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和译著。尤其是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坚持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指导,创作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及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等优秀作品,在中国现代与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立波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生活道路与文学道路。他于1908年8月9日诞生于益阳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小学教员。从幼时起,他就在父亲的  相似文献   

13.
文学湘军:声震中国文坛早期产生的一批著名作家如田汉、欧阳予倩、成仿吾、沈从文、丁玲、周立波、张天翼、蒋牧良、叶紫、康濯、谢冰莹等,这些作家在五四运动前后到新中国建立这段时期,在各自的文学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较大贡献。在“文革”期间,益阳作家周立波以其独具风格的《山乡巨变》,影响和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作家。未央、周健明、谢璞、刘勇、任光椿等实力强劲的中青年作家也是在他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从“文革”后到1989年,湖南文坛迎来了一个绚烂的春天。其中古华、莫应丰、任光椿、孙继忠、…  相似文献   

14.
周立波的时事脱口秀被用来暖场。他调侃起上海倒楼事件,绝对黑色幽默,一倒成名,睡下去的时候在床上,醒过来的时候在墙上,他再加上动作表演临门一脚,令观众爆笑不止。说完上海时事,说全国的,说的是倒掉的深圳市长许宗  相似文献   

15.
都说上海在文化舆论方面的管理非常严谨,和它的经济增长完全是另一个模样,似乎也是“全国第一”,而“海派清口”的创始人周立波却能够顺风顺水地连续模仿温总理很多次,这无疑是一次极具意义的突破。周立波模仿的是温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的从容不迫、大度镇静。西方人的一只鞋子袭来,温总理冷眼相向:“这种卑鄙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相似文献   

16.
一深春,浑浊的湘江水,拍打着桔子洲头,然后急冲冲地向下游滚滚流去。洲头沙岸上,伫立着两个青年,水珠还在他们的光头上闪着晶莹的折光。高个子是周立波,17岁,省立一中学生;矮个是雷夏,14岁,长郡中学学生。稍憩了一会,两人又跃入水中,冲向东岸。上岸后,雷夏告诉周立波,他在学校里得了一本杂志,约立波晚饭后去金盆岭的一个亭子里见面。在亭子附近静悄悄的树荫下,两个头几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0,(2):38-38
以海派清口红透全国的周立波最近又站上了美琪大戏院的舞台,开始了新系列《我为财狂》的巡回演出。  相似文献   

18.
程实 《奋斗》2002,(3):43-43
著名作家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描写的“元茂屯”,其原型就是位于尚志市元宝镇所在地的元宝村。电视剧《暴风骤雨续篇》展示的是今天“元茂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这个昔日以贫穷落后而出名的小山村,经过艰苦拚搏,一跃成为世人瞩目的亿元村、文明村。  相似文献   

19.
“人往往总有一两个和自己比较亲近,相知又最深的人。”这是周扬同志在《怀念立波》一文开宗明义的一句话。20世纪80年代初,周扬和我们谈起30年代从事左翼文学运动的经历时,不时提到他和周立波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共患难、同欢乐的生死之交。他们二人同是湖南益阳人;周扬生于1907年11月7日,周立波生于1908年8月9日,周扬稍长一点;二人同属周性宗祠,论起宗族辈份,还是叔侄关系,但他们相识后,情同手足。用周扬自己的话说,更像亲兄弟。初识促膝谈他们二人初次相识于1926年,正是湖南革命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的日子。周扬当时名周起应,已在上海大夏大学…  相似文献   

20.
谭冬梅 《湘潮》2008,(8):15-17
初进“牛棚” 1969年7月的一天,天气又闷又热,一辆卡车开进湖南省革委会“五七”干校的大院里。 “周立波,快下来!”卡车刚停住,一个身穿黄制服、满脸横肉、胖乎乎的家伙,凶神恶煞般地吆喝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