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德治"的内涵,是儒家思想中仁政和德政结合的产物,其本质是用伦理道德来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尽管我国当前的"以德治国"的社会基础和性质特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就德治的治理方法而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和实施手段却不无借鉴作用.其中,乐教(艺术教化手段)就是推行和贯彻德治的重要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不是一般的道德建设,而是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提出的治国主张。从政治层面上说,“以德治国”就是要在加强执政党的党员、领导干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从文化层面上说,“以德治国”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代表先进文化的高度,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从经济层面上说,“以德治国”就是要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大力推进经济领域的思想道德建设,整治社会主义的市场运行环境,发展以“规则、规范和诚信”为核心的“德治经济”。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治国方略。自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方略以来,反响强烈,理论界尤其是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界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对“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以德治国”能否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德治与人治及传统德治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传统“德治”思想资源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的主体、如何…  相似文献   

4.
法治和德治是社会调控手段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要素,社会调控的良性运作有赖于两者的协调发展。“德法共行”是“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历史总结,在现代中国,二者被升华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德互助”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的科学内核;“正法倡德”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5.
在2001年初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认真贯彻“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领会其精神要义,借鉴古代“德治”思想理论精华,推动国家文明建设是我们的职责和任务。孔子是古代“德治”思想理论集大成者。孔于思想主要是关于人与社会群体应该遵守的人本原则思想。孔子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积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强调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深刻理解这一精神实质,对于新形势下提高政法工作水平,努力遏止司法腐败,不断强化政法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德治观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干部政德建设思想,大体上是沿着“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以德治党——以德治干部——干部政德建设”的逻辑规程展开的。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概念,随后作为对依法治国的重要补充,又提出了德治和以德治国的概念。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推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党、以德治党。又鉴于党的领导和执政实际上是由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代表党行使领导职能、担负执政职责,所以,以德治党首要和关键的是要以德治干部。以德治干部,就客观上推动形成了江泽民干部政德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它在国家机关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如何深刻领会“以德治国”的深刻内涵,做到“以德治警”,这对于做好新时期各项公安工作,特别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提高公安队伍的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开展“以德治警”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必须深刻领会“以德治国”的内涵所谓“以德治国”,即通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进行道德建设,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并确立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理顺各种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构建各类行为规范,完善各种管理机制,促进各项工作的高效运作,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但是在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上,尤其在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的结合上,实践中我们仍然存在着偏颇,认识上也还存在着模糊。因此,明确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就不仅仅是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道德”与“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古今中外,一直争论不休。仅强调“道德”或只注重“法律”的作用都是片面。道德与法律是相互区别的,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道德与法律又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共同作用于国家的治理,不可偏废。在国家治理中,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且法治也是德治的保障;德治和法治又相互作用,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法治是德治的理性升华。我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治国中的作用,今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将“以德治国”明确地提了出来,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党的又一项英明决策,是对邓小平理论关于治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治与德治共同形成完整统一的治国方略。任何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需要有法律规范提供制度保证,有道德规范提供精神保证。把握法治与德治的辩证统一关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其主要实现形式有: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族家法,舆论褒贬。德治与人治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有在民主的基础上的德治才是真正的德治。人民是“治国”的主体,要以德治国,就必须以德“育”民,提高人民的“治国”能力,概括为: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惟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官员是社会道德活动的主体之一,以德治国,必须重视以德育官,以增强理论功力、实践能力、人格魅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要以法治国,以德固基。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继在党的十五大中提出“依法治国”的治国理论之后,又在2001年1月10日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同时又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治国方略的提出其实质:就是把”以德治国”提升到了与“依法治国”同等重要的治国战略地位。这也是“德治、法治并重兼施”在治国历程中意义和作用的一种显现。因此,“德治、法治并重兼施”必将对我们党的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乃至新世纪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从思想建设的范畴来看,“以德治国”在我党治国实践中具有许多重大意义 首先,“以德治国”的提出,可以归结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国家政治经验的总结。翻开我们数千年的治国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规律——中国历代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政治地位,都十分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甚至看成是治国的根本。在《尚书》里我们可知,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公”就曾有“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的德治论断。从《尚书》中也可知晓,尧、舜、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以德治国和中央所强调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都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德治的继承和发展。当然,不同历史时代的德治,有不同的阶段内容和时代特征。就其德治的主体而言,在古代是作为掌握了一切权力的封建帝王或君主个人,而在今天则是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全体人民群众;就其德治客体而言:在古代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担任国家或政府机关领导职务的各级官员,二是在国家或政府机关工作但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办事人员(即吏);三是全体“天下子民”(即民);而今天的德治客体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级党和政府机关及其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二是在各级党和政府机关及其企业事机关工作但没有担任领导职务的一般干部,三是作为公民的全体人民群众。我国今天的德治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德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视道德的教化,将德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最近,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  相似文献   

16.
傅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学者 ,他关注现实政治问题 ,在传统德治思想的基础上 ,就以德治国的核心 (仁政礼治 )、以德治国的具体方案 (德法兼施 ) ,以及安民与选官等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德治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一、人性张扬与传统道德的对立 从传统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以德治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文明古国."德治"即德政之治,它是以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作为统治手段和社会管理模式.几十年来,历代统治者都是实行"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统治方式作为管理国家和调整社会的重要手段.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治国问题上的以德治政和以法治政的争论,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①孟子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孔、孟创立的"德治"思想,为后代的德治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道德教化为治国之根本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如何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精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与繁荣。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与中国古代的“德治观”不同。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是在继承、超越和发展传统“德治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以重视和强调法制的作用和法制建设为前提,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为根本原则,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因此,要全面深刻地领会、理解“以德治国”的精神并使之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种治国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9.
在治国方略上,法学界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法家主张法治,儒家主张人治,现代社会讲法治,就应当抑儒扬法,才能以资镜鉴,实现以法治国、依法行政;伦理学界则有人从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这一点出发,得出中国政治是以儒家德治观为核心的德治主义,他们强调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20.
“以德治警”是人民警察所处地位和职责的需要,“以德治警”是强化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需要,“以德治警”是完成新时期繁重的公安工作任务的迫切需要。因此,公安机关在深入探讨如何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过程中,怎样把“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贯穿于各级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队伍建设之中,在“依法治警”的同时,强化“以德治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