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怡 《理论学刊》2007,(11):123-126
《聊斋志异》的新闻学价值主要包括:创作选材与写作的纪实倾向,"异史氏曰"式的新闻评论因素,记录重大和敏感社会时事灵活运用的新闻策略。此外,从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纪实传统中也能够揭示出《聊斋志异》的新闻学文体特征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也是成功地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典范。《聊斋》中的人物多是妖狐神鬼,所写内容大率是荒诞不经的,可是这些妖狐神鬼的性格,这些荒诞不经的情节,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这些孤鬼都富有人情味,不觉可怖,反觉可亲,是入情入理的现实世界的缩影。这就充分体现了《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3.
红色故事     
《支部生活》2015,(3):48
毛泽东:"反面的东西"也要读阅读相同题材内容的书,毛泽东习惯把叙述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著述,对照起来读。例如,他读美国历史,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去借,专门写条子说,不光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他研究拿破仑的书,就找来苏联、法国和英国学者写的《拿破仑传》和有关著述,对照起来读。为读《楚辞》,1957年12月,毛泽东一次就要了50余种古今对《楚辞》有价值的注释和研究书籍。为研究《老子》,  相似文献   

4.
“虎”们的诀窍凤翔我这里说的虎,不是指山野中,大森林里的那种今天已成为极保护的珍稀动物,而是蒲松龄老先生当年写的“虎”──一种官吏。《聊斋志异》卷八中,有一篇题为《梦狼》,写一位姓白的老翁在梦中见到在外为官的大儿子白甲,竟是一只“牙齿”的吃人恶虎,他...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自幼爱读中国古典小说,如《隋唐》、《精忠传》、《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官场现形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等。他非常熟悉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这些书影响到他的思想。《毛泽东传》的著者美国的特里尔甚至认为:这对于毛泽东走上反叛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有道理的。这些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反映封建社会革命斗争内容的,有些是写揭竿起义的造反者;一种是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的人。《聊斋》中两种内容皆有,当然主要是后者,所以毛泽东喜爱《聊斋》。40年代以后,毛泽东在讲话中常提到《聊斋》,每有所论,必成警辟,今天读来,仍有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6.
送别薛存义     
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其中“序”字本来在古代是为送行诗写的序言,后来也有只写序来送行的,更常见的是为书稿写的序言。以下试把柳宗元的原文译为现代散文。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从小热爱读书,长大后在家乡蒲家庄(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一边教书一边专注写《聊斋志异》,对名利不屑一顾,有人多次请他去做官都被他拒绝了。蒲松龄有个少年时的同学名叫孙蕙,在朝中担任户科给事中一职。孙蕙是个惜才之人,他念及蒲松龄是老同学,又满腹才华,就想请蒲松龄出来做官。  相似文献   

8.
段战戈 《世纪桥》2008,(2):86-87
《聊斋志异》中的商妇形象有十几个之多,其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形象,但却少有人给以关注。蒲松龄对商妇们的悲观离合、爱憎情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可以使我们了解清初商妇们的喜怒哀乐,了解蒲松龄的思想观念,感受到《聊斋志异》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9.
《新兵连》、《赴美华人录相》两篇作品题材迴异,但主题相同。《新兵连》是写来自农村新兵的人生悲剧。《赴美华人录相》是写我国知识分子被逼出走的情景和原由。它们的主题都是揭示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机制的弊端,这引起了我把两篇作品比较评论的想法。这两位作者充当了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角色。他们以自己特具的聚光镜的才智,把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机制的阴暗斑点聚集在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正>司马光的《家范》是一部有着完整治家理念的家训。后世多知其《资治通鉴》,而《家范》罕为人知,但司马光认为,《家范》比《资治通鉴》更为重要。齐家是本,治国是末,这也是他写《家范》的目的。司马光把家庭教育当作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来对待,《资治通鉴》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以史鉴于治国;而《家范》是以史资于治家,为后世提供治家的准绳。  相似文献   

11.
修改宪法是这届“两会”议事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近几个月我开始收集资料,特别对建国以来制宪修宪的情况查阅了一下,做了一些思考。现在我按时间次序,一部一部宪法来作介绍。第一部宪法我说的“第一部宪法”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我的这个说法可能是惟一的。现在写关于宪法文章的人,通常都是把1954年制定的宪法作为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因为用宪法这个名称的,它的确是第一部;也有人把《共同纲领》算作第一部宪法的,但是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合  相似文献   

12.
生活于清代初年的蒲松龄,不仅以撰写《聊斋志异》著称于后世,而且当时即以反对贪官污吏闻名于乡邑。他希望他那些做官的朋友,能够成为清正廉洁的人,为此以“诤友”的身分写了一封信,这就是载在《聊斋文集》卷五上的《上孙给谏书》。书中提出五点为官之道,今天读来还是很有启发的。蒲松龄的五点意见是:“择事而行”、“择人而友”、“择言而听”、“择仆而役”,“收敛族人”。  相似文献   

13.
宋丹凤 《世纪桥》2010,(21):29-30
中国小说史上最全面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对文人戕害现象的无疑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但最早比较多涉及这方面题材的当数蒲松龄《聊斋志异》里一系列封建文人求取功名的文章。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吴敬梓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和理性的思维来批判揭露这种社会现象,而蒲松龄则带着自己的"金榜"情结和怀才不遇的不平,以鬼狐之超人异能实现自己的"白日梦"为手段来达到揭露批判目的的。本文通过对蒲松龄本人的经历及《聊斋志异》里相关文章的分析,阐述了"金榜"情结对社会文化的扭曲和对封建文人的戕害。  相似文献   

14.
万里外的关怀《花溅泪》1939年首次上演时,于伶写了一篇短文。文章最后有这么一段话:要是这次演出《花溅泪》能有成就的话,是一群一心地直接间接合作者的心血与精力累积的代价。我自己将以更热情来回敬热情待我者,以更努力来报答努力合作者。为了戏剧,为了爱定了演剧艺术,我愿出生入死地把生命赌在这受难的孤岛戏剧运动里面。这是于伶在“孤岛”时期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曾将这些话写给当时在远方的好友夏衍,也写在《花溅泪》再版的题记中。当时匆匆写就,他并没有、也无暇去推敲这些话里有什么欠缺。时隔不久,从当时上海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刘少…  相似文献   

15.
《聊斋志异》号称我国“古典短篇小说之王”,在其400多篇故事中,涉及甘肃的就有7篇.《聊斋志异》在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已基本成书,这就是说,早在300多年前,蒲松龄已经用“志异”的形式,向世人展示陇原大地的绚丽与神奇.这7篇中,有4篇与今定西市有关,即《苗生》(卷十二)《杨千总》(卷四)《姚安》(卷八)和《八大王》(卷六),前两篇与岷县有关,后两篇与临洮县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报社编副刊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真假包公都可爱》,是一篇临时应付版面的文章。当时一期副刊马上要出,缺一块,须写千把字补上。前一天正好看了影片《追鱼》,就凑合着写了篇观后感。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14,(8):55-56
正马未都在第5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文章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这篇小说的责任编辑叫牛志强,  相似文献   

18.
应试作文     
儿子学习成绩不错,一直是我的骄傲,让我耿耿于怀的是,他写作文时总把我这个爸爸写得面目可憎。小学升初中时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儿子写  相似文献   

19.
和平     
笔者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总想着能把最美好的词都在《支部生活》“卷首篇”写上一遍。于是,“幸福”、“善良”、“愉快”等都成为了写作的题材。其实,我应知道,天下美好的事物太多了,写是写不过来的,只能体会,只能在心里慢慢地品味。  相似文献   

20.
短篇小说《吉它的朋友》发表以来,在读者中曾引起过争论。有人认为它歌颂了人性,歌颂了“黄金般美好的灵魂”;有人却认为它缺乏真实性。我以为,这篇作品的问题并不在于它的真实性,也不在于这样的题材是否能写。高尔基就写过流浪汉,鲁迅也写过阿 Q,受“四人帮”残害的青年又为什么不应该同情呢?那么,《吉它的朋友》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我以为,是作品的思想倾向,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