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刍议征地拆迁工作人员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由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分析目前征地拆迁人员的素质及其对征地拆迁的影响,本文提出了提高征地拆迁工作人员素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行政论坛》2015,(6):94-98
征地拆迁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突出问题,其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即交易行为。交易成本理论也称交易费用理论,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征地拆迁现象为土地产权变革及公共利益界定提供了思路和依据。征地拆迁成本逐年升高,运用交易成本分析,揭示了其原因主要在于公共利益界定过于模糊、土地产权不明晰、征地拆迁相关者利益失衡及拆迁估价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等方面。因此,控制征地拆迁成本,应该从明晰被征地产权、准确界定公共利益范围、规范补偿标准、推行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交易以及建立征地拆迁问责机制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征地拆迁"如何走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征地拆迁是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目前征地拆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征地补偿标准低,征地拆迁政策不断调整增加了拆迁工作的难度,一些地方的法院未能在征地拆迁诉讼中发挥司法救济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要科学界定农民土地所有权,对现行征地法律政策进行补充和完善,提高征地拆迁补偿标准,要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政府要摆正位置,善于从征地拆迁的矛盾中摆脱出来,安置办法上,要重视房屋安置。  相似文献   

4.
白呈明 《理论探索》2012,(6):135-138
我国各大中城市在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中,通过法律创制,初步建立起征地拆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并运用法律手段化解了征地拆迁中的诸多难题。但是,有些城中村改造的地方立法违反上位法,城中村集体土地转性于法无据,有关拆迁安置补偿方式的规定比较原则和单一,社会管理复杂局面缺乏应有的法律规制。应对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面临的法律问题,需统一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的各层级立法,实行多元化征地拆迁安置方式,充分利用城中村集体土地转性的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5.
李仲仙 《学理论》2015,(5):69-70
征地拆迁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和先行工作,是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到交通建设项目的顺利建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了解交通建设征地拆迁中地方政府行为,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中提炼出交通建设征地拆迁中地方政府行为产生的具体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如下:合理定位地方政府职能;改革征地拆迁补偿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6.
不同群体对征地拆迁的影响评价存在差异。实证资料表明,不同群体对征地拆迁社会认同的影响评价虽然总体上趋向正面,但政府工作人员群体的评价明显高于普通民众。基于此,要化解征地拆迁中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弥合不同群体之间认同评价的差异,需要在实践中推动"自上而下"规划性认同的重建,而如何寻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认同度的契合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民主》2014,(4)
<正>破解征收难题,实现和谐拆迁,应尽快完善征地拆迁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规划、舆论、司法、评估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征地拆迁工作有序进行。建议:1.科学合力规划,打破拆建恶性循环。只有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才能在拆、建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打破"拆了建、建了  相似文献   

8.
张红霞  谭术魁 《团结》2013,(6):48-50
以“暴力拆迁”、“强拆”、“拆迁冲突”、“征地冲突”为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可得网页竞以万计。这其中有重复资讯,但问题很明晰,即黑恶势力插手征地拆迁事件频发。从资讯来源看,既有官方报道和报刊转载,也有博客曝光和舆情揭发;从发生地点来看,几乎涉及全国各地各线城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征地拆迁政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强化土地宏观调控,严格实施耕地保护,二是注重保护被征地农民财产权益,追求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地方政府却着力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土地、要效率、要GDP。国家征地拆迁政策法律必然成为其目标实现的羁绊。现实中规避国家政策法律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通过行使地方立法权来消解国家政策法律的刚性约束已成为地方政府的普遍选择。地方之所以能够通过行使地方立法权来消解国家征地拆迁政策法律,恰恰反映出我国违宪审查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郑黎 《瞭望》2005,(48)
年逾九旬的方界村徐信芳老太太 向上面反映了好几回,终于盼到了好 消息,区政府考虑村民的要求,重新 调整方案,把方界村238户人家全部 一次性纳入了拆迁范围。在宁波市江 北区,农民要求而不是抵制征地拆迁 的“上访”行为,似不在个别。 一位老农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盼 政府征地拆迁,就像当年盼土改,是 农民享受城市生活的翻身解放。  相似文献   

11.
《团结》2013,(3):1-1
近年来,由征地引发的冲突在各地频发。2012年12月16日的《财经》杂志援引国家信访局统计称,群体性上访事件60%与土地有关,每年因为征地拆迁引发的纠纷在400万件左右。  相似文献   

12.
以太原市王村为案例研究地点,运用田野调查法和个案拓展法,针对在政府主导下的城中村拆迁改造的过程,分析了在城中村拆迁改造中,村干部为了顺利完成征地任务,采取不同的策略性行为。展现了村干部与被拆迁村民的互动,双方各自具有的策略空间,最终村干部以"软硬兼施"的办法完成拆迁任务,即以正式权力运用为主,非正式权力以及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用为辅,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调整、妥协和让步。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征地拆迁。从全国情况看,数年来的实践产生了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成都市高新区通过引入律师事务所作为独立第三方协商平台,有效化解了拆迁矛盾,对于这种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对四川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社会协同是创新社会管理格局的核心内容之一,民间组织嵌入基层征地拆迁过程是多重张力催生的结果。通过民间组织嵌入基层征地拆迁纠纷,将促进基层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此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当前。在由单纯的政府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发展态势下,民间组织的嵌入性治理可以有效发挥其整合处于分散状态的公众利益诉求、实现公众与基层政府信息的双向传递及合理分担基层政府部分社会管理职能的功能价值。通过政府一公众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公众利益诉求的理性表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月21日,在兆民期盼之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终于公布施行,取代旧拆迁条例."民意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本刊记者观察,各地征地拆迁的整体进度已有所放缓,各地政府对风险评估更加慎重.  相似文献   

16.
让家门→校门→机关门的干部到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一线挂职实战,树立战场选马的导向 2005年被安排到一线挂职参与征地拆迁工作后,沈翔才真正走进过老百姓的家门,亲耳听到群众的抱怨和骂声。  相似文献   

17.
一、征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2009年12月7日,北大五学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建议。2011年1月19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房屋征收条例”)施行,取代《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可以说是社会参与推动制度变迁的成功典范。新条例的重大变化中的首要变化就是将城市房屋拆迁更名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城市房屋征收的属性更为明确,而且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主体、程序、法律责任都做了更为全面、细致的规定。但是,房屋征收条例颁布实施之后已经一年又九个月,各地暴力拆迁、拆迁自焚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房屋征收条例还取消了原《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拆迁的规定,将征收补偿决定的强制执行权交给法院行使,由法院负责强制执行被赋予期望,但是一些拆迁恶性事件正是在法院强拆时发生,以至于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9月9日发出《关于坚决防止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引发恶性事件的紧急通知》。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6,(2):48-52
公民权利意识的上涨催生着基层政府征地拆迁策略的转变。面对政府维稳与公民维权这对现实矛盾,同时鉴于基层拆迁情况复杂难控以及现有制度难以全部涵纳,契合基层民众心理文化结构而生的"关系式迫迁"取代了"强制性拆迁",在当前基层拆迁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其在带来成本节约与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因行政权力对社会领域的嵌入而实质上将风险转移至基层社会内部,并为腐败滋生培植了温床,如不纠偏则会损害基层政府公信力并危害基层政府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当前基层政府拆迁策略需摆脱对单纯"有效性"的依赖,谋求意识形态、制度与有效性的有机结合,构建民众主动认同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要在查处面上各类案件的同时,着力查处以下10个方面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一是要严肃查处征地拆迁中的腐败问题。二是要严肃查处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的腐败问题。三是要严肃查处各类  相似文献   

20.
潘洪其 《民主》2012,(7):52-52
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今年政府信息公开莺点工作。会议决定,今年要重点推进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保障性住房、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招投标、生产安全事故、征地拆迁、价格和收费等八个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