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拉美民众主义的发展可以说是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个亮点,而阿根廷的民众主义则是拉美民众主义的缩影。阿根廷的民众主义经历了罗萨斯时期和伊里戈延时期,到庇隆时期,阿根廷民众主义的发展进入了高潮。民众主义在阿根廷兴起的内因源于现代化进程中阿根廷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变化。民众主义的兴起在一定时期加快了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可以这么说,阿根廷民众主义的兴起与其国内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界对于阿根廷早期民众主义的认知基本建立在现代化的维度上,认为现代化推动了民众主义的兴起。然而在伊里戈延领导的激进党崛起的过程中,阿根廷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现代化转向,而现代化本身也并不一定会导致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用现代化的框架分析民众主义容易将"现代化"的概念泛化。事实上,在国家发展历程中,一些关键性节点往往会打破原有的发展路径,进而导致重大变革的出现,如1912年爆发的"阿尔科塔的呼声"正是阿根廷早期民众主义兴起的一大关键性节点。此前阿根廷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牧业的生产与出口,移民与农业租佃制是保证农牧业生产的关键。但随着阿尔科塔农民运动的发生,佃农的抗争导致原有的农牧业生产出现危机,阿根廷社会进而陷入萧条与动荡中,致使执政的民族自治党遭遇合法性危机。在传统政治权威受到侵蚀的情况下,激进党利用政见主张的模糊性和民族主义策略吸引各阶层的选民,并最终在1916年成功上台执政。从这一角度而言,阿根廷早期民众主义的兴起并非现代化的产物,而是经济危机下政治领导人寻求权威重建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传统上对于民众主义的分析通常采用国家中心主义的视角,忽视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拉丁美洲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社会同样具有主体性,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使民众主义绝非简单地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操纵,社会的力量也影响着民众主义的形成及演变。从这一视角出发,本文认为阿根廷民众主义是经济危机下政治领导人重塑国家政治权威的一种方式。在经济危机中,传统社会矛盾凸显,原有政权的支持网络无法维系,政治领袖便通过诉诸民众主义的方式重建政权支持网络,以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统治。除民众主义外,军人干政也是阿根廷时常依靠的另一种解决危机的方式。从根本上说,军人干政与民众主义的反复出现均根植于阿根廷的政治和社会传统:一方面阿根廷具有崇尚权威的传统,当危机发生时民众会诉诸权威对国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阿根廷社会分裂程度较高,在危机下必须通过权威的方式才能推行改革和新政。而军人干政和民众主义的出现又与所处的社会结构有着紧密关联:军人干政发生于精英内部与民众内部均处于分裂的状态下,而民众主义发生于精英分裂但民众相对团结之时,这也使得军人干政和民众主义成为危机之下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民众主义与民主化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主题之一。一派观点认为,民众主义是对民主的威胁,可能会导致威权制度的形成;另一派观点则认为,民众主义是一种将排斥性体制民主化的变革运动。本文分析拉美三次民众主义浪潮中两派观点的论争。这三次民众主义浪潮是:20世纪40~70年代的古典民众主义,20世纪90年代的新民众主义,以乌戈·查韦斯、埃沃·莫拉莱斯、拉斐尔·科霄亚为代表的左翼民众主义。古典民众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世界许多国家曾出现过或仍在出现民众主义或民粹主义的思想和实践,而拉美地区一直是世界民众主义的最主要阵地和试验场。由于研究视角、学科背景和基本政治立场不同,国内外学者对拉美民众主义有不同的认识,对其实践后果有不同的评价。与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相比,拉美国家的民众主义有许多自身的特性,如起源的独特性、发展的持久性、地域的广泛性、政策实践的典型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政治社会影响的双重性等。拉美民众主义的产生与持续发展,既有深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也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根源。拉美地区传统精英主义的局限性、社会平等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民众崇拜魅力型领袖的心理以及对政治幻想的偏爱,都为拉美民众主义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肥沃的土壤和重要的推动力。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拉美民众主义的消极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应对其产生和持久发展的各种根源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避免对其认识的片面化和简单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聚焦于阿根廷的要素增长与制度因素,探讨阿根廷的经济增长问题。首先,本文利用制度经济学方法梳理了20世纪的经济增长历程,作者认为以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口替代工业化以及民众主义是阿根廷经济增长初始路径的典型特征。随后采用增长模型计算阿根廷全要素生产率,认为阿根廷全要素生产率偏低是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为了探究全要素增长率偏低的原因,文章分析了阿根廷的资本形成与经济结构因素,进而探究导致阿根廷经济迷局中始终存在的经济与社会政策长期背离的动因所在。分析显示,民众主义与选举政治交织在一起,与经济发展路径之间存在着内生冲突,导致阿根廷经济长期转型乏力。这种内生冲突的存在,在外体现为福利高企、资本形成困难、技术创新乏力,产业结构长期难以改变。尽管阿根廷经济与政治的各方参与者都做出了各自理性的选择,然而这种内生冲突却不利于阿根廷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义主义是阿根廷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政治学说,是阿根廷正义党的指导思想,历经庇隆时期的确立、梅内姆时期的背离和基什内尔时期的回归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其诞生和演变受阿根延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作为资产阶级民众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政治思潮,正义主义在阿根廷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新的历史时期正义主义的再度崛起是阿根廷人民对全球化冲击的回应,也体现出阿根廷新一代领导人对本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拉美马克思主义的"科尔多瓦学派"创立于1963年,标志是《过去和现在》杂志在阿根廷第二大城市科尔多瓦的创刊。"科尔多瓦学派"的基本理论资源是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葛兰西的思想。在理论上,"科尔多瓦学派"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使马克思主义深入拉美社会,建立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引领拉美走向社会主义。在拉美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上,"科尔多瓦学派"一度对游击战寄予希望,但游击战的失败使"科尔多瓦学派"转向"工厂委员会"道路。由于阿根廷马克思主义组织对阿根廷工会运动影响不大,"科尔多瓦学派"希望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主导阿根廷工会运动的民众主义联合,以此实现社会主义。"科尔多瓦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在拉美本土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扎根第三世界的重要成果。与西欧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相比,拉美马克思主义的"科尔多瓦学派"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道路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对同属第三世界的中国来说更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左派"这一术语起源于欧美学界,然而,当这一术语指涉拉美左翼运动的特定派别时,其内涵出现了混淆和模糊。通过厘清该术语的起源与定义之后,本文以阿根廷的新左派为例,探索拉美新左派具有的特殊性。20世纪60年代阿根廷的新左派呈现出复杂的特点,以至于阿根廷学界对新左派本质的界定仍存有诸多争议。本文基于历史分析,解释导致新左派兴起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动因。在阿根廷左派语境中,部分庇隆派和天主教徒发生了左翼化,传统左派中分裂出了认同革命的异见派,这些群体汇合成要求变革的新左派。阿根廷新左派可分为马列主义派和庇隆派两大阵营,阵营内部又可分为武装革命派和非武装革命派,具有民族民众主义和革命性等丰富的特点,在拉美新左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欧美新左派相比,阿根廷新左派既有类似的抗争性和反叛性,又有更多的革命性与暴力性,两者的异同应置于"全球60年代"的范式中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浅析查韦斯的民众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众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形态并非源于拉美 ,但却在拉美一度盛行。 2 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庇隆执政时期尤甚。迄今为止 ,学术界还未对民众主义、特别是拉美的民众主义的内涵达成共识。民众主义在拉美各国的形成、发展、高涨和消退的过程中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不同侧面 ,从而加大了人们认识上的难度。对拉美的民众主义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 ,它是与独裁专制和国家干预联结在一起的 ,它不可能真正实现为民众谋利的宗旨。这些学者认为 ,它只不过是民众主义领袖用来蛊惑大众、建立个人威权的一种理论工具。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民众主义是指一种在政…  相似文献   

11.
劳工与庇隆主义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启于本世纪40年代并持续至今的庇隆主义运动,因为有广大劳工的参与和支持,对阿根廷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仍有成千上万的阿根廷人以他们对庇隆主义的狂热信仰而自豪。庇隆十分重视争取广大劳工的支持,建立了一套完全受控于他本人的阿根廷工运体系。劳工是庇隆主义运动最为重要的一个支柱。这不但使庇隆政权不同于拉美历史上传统的军事独裁统治,而且也使它有别于阿根廷独立以来的所有政权。本文拟对庇降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劳工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首先,我们来探寻一下庇隆主义思想理论上的渊泉。一般说来,学者们都倾向于把庇隆主义归于本世纪上半叶拉美大陆兴起的民众主义思潮。亚当·库帕把民众主义归纳为七种类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民众主义(PO-PULISMO)作为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曾在许多拉丁美洲国家风行一时。在这一时期,巴西的民众主义--热图利奥主义(GETULISMO),在巴西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的政治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中,曾经发挥过不容低估的作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时至今日,这种影响和作用仍不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文中倾向于把社会转型看作充满冲突的一系列民主化过程,并提出了与民主转变相关的三种不同的转型观点:专注于程序民主;专注于民主化的经济方面;专注于市民社会的民主化。本文通过对韩国民主化经历的回顾来分析市民社会性质的变化,认为韩国的市民社会已急剧变化成一个剧烈竞争的市民社会,并进而分析了竞争性市民社会的三种主要原动力:社会学推动力,核心考察了引领市民社会的主要参与者——“中产草根”;技术推动力,着重分析了互联网在政治和市民社会中的作用;文化推动力,强调了当前的社会文化转变与寻求民族认同感对于韩国政治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越来越清晰地在全 球范围内展示出来。我国大学作为保持、传播、创新知识的文化机构, 一方面应责无旁贷地利用其文化理性反思、 文化理性批判的功能, 理性认识本土传统文化价值, 向世界传播本土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应吸收、借鉴和传播其 他国家的优秀文化, 重建本民族新的文化精神, 使我们的文化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解决我国的和平发 展、人类和平与发展以及人类终极关切的哲学问题上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社会学的角度对东南亚中产阶级存在现状进行分析考察,认为伴随着东南亚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中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这一变化促进了东南亚国家市民社会的发展。他们逐渐在政治上具有了一定的表现要求和能力,要求社会更加民主化。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各种非政府组织(NGO)崛起,这推动了社会民主化进程向更高层次发展,但是由于东南亚中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自身局限以及政府、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决定了东南亚国家民主化发展进程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庇隆是阿根廷现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总统。在他执政时期阿根廷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由他创立的“理论学说”——庇隆主义推动了战后阿根廷的发展进程,代表了阿根廷历史的一个阶段;以这一学说为基础出现的庇隆主义运动现今仍是阿根廷社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在拉丁美洲其他国家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到1930年间的阿根廷早期经济民族主义主要是在经济危机的推动下萌芽并发展的,具有应激性的特点;与二战后走向高潮的经济民族主义相比,阿根廷早期经济民族主义表现形式相对温和;由于出口寡头的阻碍及中产阶级推动力的不足,阿根廷早期经济民族主义影响有限。阿根廷经济民族主义的早期发展为其在庇隆执政时期达到高潮奠定了基础。庇隆主义是萌芽于19世纪末的阿根廷早期经济民族主义发展的自然结果,而非阿根廷历史的变态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 6 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初 ,不同程度的集权主义是东南亚国家政治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 80年代后半期以来 ,东南亚多数国家与世界民主化浪潮相呼应 ,展开了大规模的民主运动 ,启动了民主化进程。所谓民主化 ,是指以民主为目标的政治变革过程 ,具体地说 ,就是造就一个更加开放、更具参与性和更少权威的社会过程。笔者认为 ,在这次民主化浪潮中 ,东南亚地区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民主化条件相对成熟独立之初 ,东南亚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议会民主制 ,然而那只是对西方政府体制的盲目模仿 ,其本身缺少本土文化的支持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以来,南美洲六个军人执政的国家(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智利),先后开始了把政权交给文人的过程,即所谓“民主化进程”。这一动向不仅使这些国家的政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对整个拉丁美洲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就这六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非洲民主化进程受到非洲社会内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商品经济不发达使非洲政治民主先天不足;部族政治的痼疾使部族因素与政党、政权和国家等政治因素缠绕在一起;军人干政的传统对非洲政治民主化进程有不利影响;民主政治文化的缺失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决定了构建民主政治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深度依赖国际援助以及西方援助方冷战后将发展援助政治化使非洲民主化进程深受“外力推动”的影响。非洲民主化进程必须在逐渐克服这些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