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科技、法律三者之间关系初论谢家道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法律这三个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因为它们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富强,而且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故研究它们及其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1992年成立的中国国际经济科技...  相似文献   

2.
国际经济、科技、法律结合与发展会议在北京举行(本刊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发起的“国际经济科技法律结合与发展会议”,于1994年5月10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这是首次在我国举行的法学与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跨学科的国际研讨会议...  相似文献   

3.
WTO是一种公法性的国际法 ,国际法律关系的建立及其内容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国际法主体的意志 ,WTO法扩展了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 ,WTO法律关系的客体和内容也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恐怖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对其做出更加有效的解释。恐怖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其中包括现行世界经济秩序的不公平、富国与穷国间的贫富悬殊、产权划分及利益分配的不平等等多种因素。成本收益理论、消费替代理论、社会价值理论等在恐怖组织实施恐怖袭击时正越来越多的成为其决策依据。从恐怖主义对当前国际经济的影响来看,能源安全威胁增加、消费者信心下降、国际贸易交流下降等已成定局。  相似文献   

5.
从股东、经营者、职工三者关系看日本企业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股东、经营者、职工三者关系看日本企业特质徐家驹日本从明治时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但日本的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欧美国家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正因为如此,有人将日本式资本主义称为“法人资本主义”①,也有人称其为“公司中心的资本主义”②。显然,这些...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生产方式看中西法律文化差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和西方法律文化传统存在巨大的差异,其原因应该追溯到东方争西方最早的生产方式。西方历史上的工商业传统,一方面使得调整商品经济的法律制度发达,另一方面也促成了西方个人权利本位主义和平等、自由观念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追求民主、法治的法律意识;而古代中国的农耕生产方式,不但无产生调整商品经济的法律制度,而且催生了熟人社会及其独特的处世规则,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西方式的权利观念、个人争民主法治意识在中国的生成。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内的限制竞争现象越来越突出。我国在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面临着外国垄断势力对民族工业、国家经济安全的现实危害和潜在威胁。本文从国际经济贸易的角度阐述了对我国进行反垄断立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国际实践表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遭受挫折: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承诺远远没有兑现,2002年召开的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八次缔约方大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全球环境持续恶化。国际环境法遭受挫析的根本原因是南北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利益冲突,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也制约了国际环境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际环境法作为国际法的一个新兴部门法,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而迅速成长。当前,人类已进入新的时期,国际环境法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贸易与环境关系的日益密切。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环境法就对贸易产生影响。许多早期的国际法文件中对物种标本或制品的国际贸易加以限制,1933年《保护天然动植物的伦敦公约》对某些热带生物的进口做出限制;1940年《美洲  相似文献   

10.
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是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被各国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环境法一切效力范围、构成国际环境法基础的准则。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突出的特征应是各国公认和接受的法律原则,体现着国际环境法自身的特殊性。作为应然性的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有预防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国家环境主权原则、国际合作原则。这些原则在实际法律生活中,可提供订立国际环境保护的具体规则时的交涉框架,成为司法机关解释具体规则时的指针,具有相当强的可操作性,对实现国际环境法目的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国际环境法在 30年的时间里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 ,是因为全球环境的恶化、国家主权独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等理论和现实基础。但国际环境法的发展有其难以逾越障碍 ,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国际环境法实施的艰难、国际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等。通过加强法律的实施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接轨、经济手段、WTO规则等对策来推动国际环境法的发展 ,以解决国内环境法所不能解决的国际环境问题 ,实施全球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12.
从法律视角看服务型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类似的提法在媒体、学界更多,诸如责任政府、诚信政府、透明政府等等.笔者认为,这些提法,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内涵不同,外延不同,有的还是交叉关系或者包容关系.从理论上分析,所谓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讲还是指政府的宗旨、目标,法治政府则主要是讲政府的组建和行为的规则.两者不是同一概念,服务型政府是更高目标,法治政府是最低限度的行为规则.就服务型政府而言,主要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政府的目标;二是政府的职能;三是政府行为的方式.笔者就服务型政府的三项内容以及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作些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倍受关注,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不仅是人们对中国现实矛盾的理性思考,也反映了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思路。服务型政府的实质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它预示着政府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的转变,标志着政府从全能的管理型政府向有限的回应型政府的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现行行政组织中各职能部门权限交叉重叠、职责不清的现象严重制约着政府的服务能力,需要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全方位、多角度的视野进行研究.传统的行政管理学界对服务型政府的界定更多侧重于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运作等方面,它关切的是政府的成立与发展方面的问题.至于政府为什么应该是服务型政府、如何保证政府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等问题,则应该更多地从法学的角度去研究。从行政法学的视角研究服务型政府,构建我国服务型政府必须具有法治基础,必须获得法治的支持。有必要基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对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监督法和救济法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以服务行政的理念改造我国行政法的基本思路。为此,我刊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撰文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4.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大海啸,造成核泄漏事故,不仅给发生污染事故的本国及国民,也给他国境内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或损害威胁。从日本核污染事故引起我国国民的恐慌看,人们终于彻底认清环境问题的国际性。环境损害一旦发生就要追究行为者的责任,目的是为了使受害者得到赔偿。有效地追究行为者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的法律责任刻不容缓,本文从国家的国际环境责任的归责原则入手,来探讨追究国家的国际环境责任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反腐败,把端正党风和加强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下决心抓出成效,取信于民。”这就再一次把搞好党风和廉政建设,坚决反对腐败,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反腐败斗争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腐败现象仍然是严重的。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对不正之风及腐败打击不力,刹的不狠。之所以如此,归根到底还是对不正之风及腐败所具有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倡廉反腐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问题。因此,有必要谈一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以法律用语为例,来说明《唐律疏议》"礼法结合"的特点,表现为法是维护礼的武器及把礼制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等方面。《唐律疏议》"礼法结合"的特点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经济、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在全民抗战中不仅积极参与中国各地的抗日战争,声援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使上海成为世界反法斯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战场,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大力支持、救助来到上海的各方难民,使上海成为难民们逃脱法西斯屠杀的避难所,为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一国际私法的法律性质是法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主张国际私法是国际法的一个部门的学者,主要的根据是国际私法产生于国际社会,国际私法调整不同国家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以及国际私法渊源中存在一部分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而主张国际私法是国内法的一个部门的学者,其主要根据则是国际私法的主体和调整对象与国际法不同,并且国际私法的渊源大部分是国内法,有关国际私法的争议是由一国法院或一国仲裁机构解决,以及国际私法规范的制订和适用都取决于一国的意志。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国际私法的主体和调整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日本法律文化入手,将其与西方和中国的法律文化分别进行了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比较,展示出比较法的力量所在。比较法这些已经发挥出来的功能和作用,在实践层面上不仅影响着日本的法律文化,同时也体现出对中国法律现实的影响;在理论层面则通过其目的展现了一种较宽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基于解决人的问题,在每一项制度设计的背后,都必然暗含着对制度的主体——人及其本质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对人性的不同假设也导致了中西法律制度构架迥然而异,中国传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采取人性善的假设,由此形成人治传统。而在西方则恰恰相反,基于对人性特别是政治家本性的悲观假设,由此形成法治传统。纵观中外思想史,以人性恶为基点的政治制度恰好弥补了人性善在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不足。而作为现代社会一个基本制度的法治应基于双重的人性假设之上:在私域要对民众采用人性善的假设;而在公域要对当权者采用人性恶的假设。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法治是必须的,因为人性是善的,所以法治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