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王韬是晚清时期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也是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开拓者,他开启了文人办报和文人论政的传统,也提出了一些先进的报刊思想,对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时期为何有较高的言论自由度?透视清末民初的三次报业高潮、新闻报刊舆论的过激化现象以及清末民初政府对言论的控制情况,不仅可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时可总结出影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言论自由度的五个因素.另外,透视清末民初的言论自由图景,可观察到社会变革时期言论自由空间的“偏颇性言论自由”现象和“薄壳效应”规律,而发展社会组织、鼓励社群言论自由则是解决“薄壳效应”困境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新闻自由的法律保障——发展权视角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自由及其法律保障问题,历来是我国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热点。新闻自由既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又与言论、出版自由存在概念上的细小差别。在我国,新闻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独立权利,包含了两项最基本的内容,即公民的表达权和知情权。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宪法及相关法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新闻自由法定化的必然性及其实现路径,并论证了对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批评权和传播权等基本权利进行法律保障和制约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4.
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新闻思想是我国新闻学研究中一个被颇为看重的话题。列宁提出苏维埃俄国报刊和广播思想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关于报刊工作的论述,这些论述与无商品交换的共产主义试验的关系,以及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后有限地体现了他新闻思想变化的论述。在这里应当明确列宁是从政治家角度而不是从学术角度提出新闻的问题,他的一些关于报刊、广播的论述要解决的是眼前的现实困难,而不是在给媒体下某种定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出版期刊约9500种,出版报纸约1900种,报刊年销售额达300多亿元。晚报都市类、生活服务类报纸快速发展和日趋丰富,行业专业类报纸市场定位准确,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工青妇农等对象类报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新型财经报纸脱颖而出。同时,期刊市场也是品种日益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印制日益精美。以《读者》为例,月发行量已达960多万份,全年纯利润已达3000多万元。用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俞昌祥的话说,“我国的报刊市场是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繁荣。”报刊业的竞争态势和繁荣局面,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在上世纪70年代针对新华社报道的方针问题提出,要报道对人民群众有教育意义和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人物、新经验。而要抓新,首先就要有新闻敏感,知道什么是新闻。综观当今报刊市场,名目各异,种类繁多,读者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有的报刊出现“稿荒”现象,有的报刊内容虽多,但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却不多,这其中有报道方针与意图不明确、报道计划与选题不周详、记者敬业精神不够强、新闻采访部工作安排不当等原因,但其中新闻工作者缺乏新闻敏感是最为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经济信息类报刊,不少人认为,这一类报刊无非是些“小报小刊”。产生此类看法原因有很多。首先,经济信息类报刊诞生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少,尚未成熟。其次,经济类报刊的新闻报道照搬党报党刊政治社会新闻的经验、模式,特色不突出。再次,经济类报刊在生存与管理上大都依附于政府机关,约束了经济类报刊独特性的建立和发展。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类报刊报道内容,计划性、政策性的成分比重大,与党报党刊报道内容上重复面多,…  相似文献   

7.
新闻自由是“搜集、发布、传达和收受新闻的自由,包括报刊的出版自由、电台与电视台的播放自由、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自由以及发表新闻评论的自由”。是公民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发表意见,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项民主权利。西方媒体目前存在很多缺陷,带有明显的政治霸权色彩,而我国的新闻自由又混淆了“宣传”和“报道”的界限。要使我国的新闻发挥应有的效益,应增强公民的监督意识,建立“事后审查”制度,重新为新闻媒体定位,并做到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8.
苑红 《工会论坛》2003,9(1):84-85
著名社会活动家胡愈之与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他坚持报刊正确的舆论导向 ,积极宣传民众抗日救国 ,呼吁民主与科学 ,力争民族的解放与发展 ;贯彻大众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灵活性原则 ;自始至终注重新闻编辑的独特个性和风格 ,使新闻报刊真正实现了为大众服务的编辑理念 ,推进了大众文化的教育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从新闻分类角度谈新闻自由的保护与合理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满足公民知情权的一项特殊权利。其不同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它不仅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特殊表现,同时又具有其特殊的内涵。从社会学新闻角度和新闻职能角度出发,新闻自由的合理限制规则应包含报道事实与建议评论相分离规则和四类报道性新闻合理限制规则。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新闻思想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闻理论宝库中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邓小平的新闻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他指出,报刊广播电视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坚持新闻宣传要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的原则、新闻工作要坚持结合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新闻宣传工作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1.
世界局势的急剧变化,两极格局的终结,使第三世界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及其走向都发生了不少新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对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及其内涵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与议论。本文主要针对西方某些报刊全盘否定第三世界概念的言论提一些初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成舍我先生是爱国和追求民主自由的近代报人的代表,他所秉持的客观公正的言论态度、所坚持的以报刊“立已、立人、立国”的思想、所奉行的现代化的报业经营管理方式都值得我们当代报业的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诽谤诉讼中,媒体报道失实的侵权责任主要应由言论主体承担,媒体只承担过错责任。新闻真实不等于客观真实,认定报道失实侵权的构成应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新闻报道与名誉权保护的利益平衡问题,实际上是根据新闻报道和人格权保护的价值,合理地确认各自权利边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在开辟维新运动舆论阵地、全面改革报刊内容、开创新文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功绩。梁启超作为一代舆论界骄子在中国新闻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报刊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变革力量.五四时期是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一时期的报刊,无论在数量、业务质量上都较以前大有提升,近代新闻报刊学研究和教育获得初步发展,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也由此诞生.五四运动中的健将们,充分利用其“第四种力量”的功能,以之为主要阵地,向着中外反动势力发起冲击,使五四运动向着更广、更深处发展.同时,报刊也导引着先进中国人之觉悟,促成他们开始了探求医治中国病态社会根本药方的征程.  相似文献   

16.
我们需要大众批判性言论 最近看到一则关于美国和中国差距的短文,文中说:在美国公共知识分子以批判政府为使命,而在中国公共知识分子以歌颂政府为使命。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缺乏自我批判的言论。而新一代网络公民的政治觉醒,引发了大众批判思潮。这表明我国言论自由度的增加,是我国发展民主政治的需要.是我国社会和谐宽容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言论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美国宪法条款的言论自由为广义概念,包含了"纯粹言论"和"象征性言论"。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是受到限制的,具有相对性。该条款在美国的司法适用中时而宽松时而收紧,均需进行个案裁量,与具体的案情以及社会现实和国家利益考量密切相关。言论自由相对性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一权利在我国的实现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媒技术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网络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很多刑事案件中的律师于庭审程序之外发布的各类言论获得了比其庭内言论更加广泛的关注,这一现象在近年来的热点刑事案件中频频出现。针对刑事案件中律师庭外言论,无论是域外法治发达国家还是我国司法界都在讨论和探索如何规制律师庭外言论,但规制的逻辑前提是律师庭外言论需要被规制,这也应当是所有讨论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从司法实践的典型案例和法益冲突的视角探究律师庭外言论的规制依据应当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综合我国基本权利谱系、基本权利条款间的关系及立法意图,既不宜对言论作字面解释,将其含义限定为口头形式,同时也不宜作过分的扩充解释。我国《宪法》第35条意义上的言论,不仅包括口头形式,还应包括书面形式,但已成为基本权利或可以被其他基本权利条款所包摄的表达形式不在言论范畴。  相似文献   

20.
建国前后一段时期党的办报思想和实践中,除了充当“斗争武器”的主流传统外.还存在着与之并行的另一种诉求,即新闻工作本身内在的独立、客观的价值取向。这种诉求于1949年至1956年间、在探索新闻客观报道、独立负责、趣味可读、充当言论机关等方面,有呼声、有实践,最终为“反右”中不断高涨的“阶级斗争理论”所吞噬,经历了新闻工作的转型。回顾、总结这段历史,具有正本清源,恢复、发扬党的优良新闻传统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