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当下的中国,究竟是个市场失灵问题,还是前市场问题?从双重垄断的市场结构到三层缺陷的集体产权,本文试图给出一个分析框架.一个缺乏竞争的市场,不能给出"正确的价格信号".普遍残缺不全的产权,难以顺应资源的优化配置,并造成村治的内在冲突.今后的改革应在这两个方面加强努力.  相似文献   

2.
食品进入市场需要严格的准入制 度,然而一次次劣质食品的现形使人们 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食品进入市 场需要“出生纸”,为什么又会出问题呢? 在我国,食品进入市场需要满足 的食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和企业标准。执行哪一级标准?如何执 行标准?只要当地县一级卫生和质监部 门认定便可过关,这就给地方保护留  相似文献   

3.
很多书籍对受斯大林委派到中国了解中国革命形势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阿·伊·米高扬一行到达石家庄机场的时间,究竟是1949年1月30日还是31日、是早上还是晚上,他离开西柏坡的时间是2月7日还是8日,朱德、任弼时是否到机场迎送等问题,历来众说不一.笔者通过研读和比较各种历史资料,采访当事人,对此作一考证.  相似文献   

4.
对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具有战略性意义.企业究竟应该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呢?是靠技术创新?还是靠制度创新?学术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理论上的模棱两可也导致了企业在创建核心竞争力中不知所措.深入探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制定和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会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5.
行政责任由谁承担?行政责任实行单罚还是双罚制?违法抽象行政行为应否承担法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如何?是行政责任领域长期令人困惑的几个问题.本文试就这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怎么有头有脸的能吃低保,咱们普通老百姓就不能吃?干部家条件还能比我们差?"前不久,江苏省泗洪县纪委在调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时,从老百姓的几句牢骚话中发现了一村支书违规领取低保金的问题线索。查实后,相关党员干部受到了党纪处分。对于群众的牢骚话应该怎么办?是不理不睬、当"耳旁风",还是虚心听取、认真改进?这不仅关系到  相似文献   

7.
关于联产计酬、责任到人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产计酬、责任到人的生产责任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它究竟好在那里?最近,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彭泽县棉船公社几个生产队作调查。所到之处,干部社员都夸联产计酬、责任到人的生产责任制好,它是人民公社定额管理的新发展,更适合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民的特点,进一步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本文就调查的几个问题作如下剖析。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我们同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者之间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到底是社会主义好呢还是资本主义好?其实,这个问题的基本答案是早就有了的。一部近现代史说明,在世界帝国主义包围  相似文献   

9.
在执政条件下和改革开放中,确有许多影响党群关系的新问题值得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化.这几年,联系群众啊,从严治党啊,条文比解放初期严多了,可是很多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有些甚至比解放初期更严重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大家不想往好里干吗?是按现在的理论搞不下去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应当认真地调查研究一下.这些问题的出现,究竟哪些是由于忽视了教育,哪些是由于制度没跟上,哪些是改革开放中暴露的新问题,哪些是同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伴生的?我们都应该仔细想想.是前几年处理人胆子小了?好像也不完全是这样,省一级的干部处理得不少了.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总觉得没有真正摸透.由于没有说清道理,所以有的问题不管你怎么使劲去解决,人家对你还是不满意.但许多问题长期解决不了,一些群众的不满情绪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会影响生产,继而必然波及生活;生活一出问题,群众的气就上来了,这就是真家伙了.对于这些问题,一定要十分认真地去研究,为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思路和力法.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全球人才争夺及其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其实质是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关键在于高科技人才的竞争。目前,新一轮高科技人才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且愈演愈烈。人才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单向流动,是这一过程中的突出特点。世界各国竞相制定争夺人才的计划,努力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中国已经成为人才争夺的重要目标,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问题,采取得力措施,制定有效政策,建立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良性机制。  一、当前全球人才争夺的态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1989年春夏之交我国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之后,尤其是紧接着发生的东欧几国政局急剧逆转之后,不少人思想上产生了困惑和疑虑:搞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又在改革开放十年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那样一场政治动乱?几个搞了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的国家,为什么一下子就垮了下去?到底是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中国的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继续搞下去?等等.这些困惑和疑虑,归结到一点,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信念问题.认真地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件突出的大事.我们作为党的宣传、理论工作干部,有责任通过透彻冷静地观察、分析和对比,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搞清这些问题.并通过我们的  相似文献   

12.
正用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社会活力中国社会是否出现阶层固化现象,这是近年来许多人比较关注的问题。人们关注这个问题,主要是担心自己向上流动的渠道变窄、未来发展的空间受限,害怕在机会分配上遇到不公平对待。那么,当前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社会流动问题?对社会流动的判断,不同的学者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基层工作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云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黄松柏问:“以人为本”是一个理论问题,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基层工作中,我们一方面有“‘以人为本’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又对基层工作究竟如何具体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这一问题困惑不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层面上正确理解把握“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做到了“以人为本”,它的科学标准是什么?我们期盼得到专家的答复。 基层工作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精神?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如何从理论向实践飞跃这样重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达尔文和华莱士开创的达尔文主义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它挑战了政治、宗教和科学领域的传统观念,其影响至今余波未息。事实上,由于科学哲学大多以物理学为其科学理论的典范,达尔文主义对在它之后兴盛起来的科学哲学也提出了挑战。它挑战了科学哲学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使得人们追问究竟什么是科学?它也挑战了科学哲学中的科学方法论,使得人们追问在科学中究竟有没有公认的科学方法?它挑战了科学哲学中的还原理论,使得人们追问应该有统一的科学哲学,还是不同的科学领域有着自己的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5.
当然,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究竟是什么经济?商品经济是否必然消亡,如何消亡?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是留待共产主义社会的人们自己去解决为好。但是,问题既然提出来了,作为学术探讨,有几个问题,还需要向同志们请教。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在什么著作里明确提出过计划经济这个概念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是“计划经济”?我至今还没有看到。列宁提出过“计划经济”,但他不是作为商品经济形态的对立物提出的新的经济形态,而是作为无政府市场经济制度的对立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正处在旧的社会制度已经终结,新的社会制度尚未形成之际.在这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中国社会究竟向何处去?这是我党领导人普遍关心和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共和国缔造者之一的刘少奇同志,在建国前后对此进行过精心探索,提出了他关于过渡时期的构想.本文试图对刘少奇同志的构想加以简单介绍和分析.一、主张先搞一段新民主主义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究竟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三条道路,还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刘少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他完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公司 农户”组织。这种经济组织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深化发展中的意义如何?它是否可以在全国各地农村推行?如果可以,又应该如何推行?这些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廉政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统一的,还是矛盾的?腐败现象到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还是市场经济不发展的结果?腐败现象到底是实行商品交换原则的结果,还是与之对立的封建特权的延续?廉政建设,反腐败,实现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究竟应该回避市场经济原则,还是应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原则?所有这些现实的、理论的问题,都迫切要求我们做出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在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中,对于其概念本质的理解尚存在一些有待于澄清的问题,其中尤其是关于社会资本概念本质的界定.社会资本究竟是一种社会资源,还是社会结构?这一问题影响到有关研究的进展.从目前国内外学界有关论述的分析中,得出这样的意见,即社会资本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中共民族问题纲领的演变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邦制还是单一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关系国家结构形式的重要问题.从中共二大制定第一个民族问题政纲起,党的民族政策历经演变,到制定新中国建国纲领时,毛泽东等领导人根据中国民族历史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革命的发展,采取最适合中国特点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使之成为新中国的基本制度安排.这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