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东平  程军师 《学理论》2009,(18):71-72
强纲领认为所有知识都是协商的。其论证过程是以否认知识的确定性、否认跨文化的知识交流、否认知识与信念的区别、忽略根据社会因素的关系类型和关联程度对知识进行分类,因而是缺乏说服力的。要走出这一困境,必须重新建构科学知识与社会因素关系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殷红霞 《理论导刊》2003,(11):34-34
知识作为一种新的分配要素,正在改变着人们在收入分配中的关系和地位.从经济学理论及中国有关政策角度进行分析,知识要素所引起的收入差距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张鑫 《理论探讨》2006,4(4):149-152
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阶级的划分应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首要标准。这一理论长期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唯一经典。但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中间阶级”、“政治权力寻租”等现象、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暴富阶层”的出现等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在运用这一阶级分析理论时遭遇到了现实难题。财产、收入、知识、政治权力等因素在阶级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任何单一划分阶级的标准都已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阶级现象。因此,探讨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在当代的不适用性,建构适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阶级分析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一) 当前,理论界在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说法,诸如"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资本价值论"、"技术价值论"、"知识价值论",等等.这些说法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否认劳动价值论的一元性,主张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具有多元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5.
成云雷 《理论探索》2007,2(1):72-73
先进典型在优化社会风气、塑造公民人格以及完善社会道德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宣传先进典型要把握好先进典型的超越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区域性与全国性的关系、典型宣传和其它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1989年北京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波中,曾经有人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超前了历史发展规律",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主张早日"敲响公有制的'丧钟'", "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等等.其实,他们的历史知识等于"零".因为,"超前"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固有的一种历史现象.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按照生产方式,即特殊的生产资料与特殊的劳动力的结合关系,决定一个社会经济构成的全部性质的观点,考察古代奴隶制的社会形态,有希腊式的、罗马式的、日耳曼式的、亚细亚式的多种类型.在这些"文明  相似文献   

7.
维系代工关系的稳定对于合作双方来说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转换成本的存在是影响代工合作关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从关系资本理论来看,代工厂商的竞争力和品牌厂商所感知的知识外溢风险是影响代工关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其中,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品牌厂商感知到的知识外溢风险与代工关系的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而转换成本、代工厂商的竞争力这两种因素与代工关系的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1)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马克思对理性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历史的反思。马克思并不否认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他批判理性的绝对性,并主张理性的重建必须从观念层面走向现实层面,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社会实践活动走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而推动社会的合理发展,也就是社会与人的总体发展、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贺敏敏 《学理论》2011,(17):27-28
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行,德性是过好的生活和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高尚的记忆。"知识"与"德性"的同一性源于苏格拉底的著名格言"德性即知识",体现了苏格拉底在哲学层面上的本质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知识"与"德性"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从而违背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意图。因此,对"知识"与"德性"的关系进行客观、辩证地评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国民现代的教育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英语在中国人中变得日益普通.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社会,英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尽管如此,能够把英语学习的精通的人并不是很多,老师在英语教学中也觉得困难重重.在普通人看来,英语的"教"与"学"的内容无非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如果只是这三者的"教"与"学",那么为何在花费那么多时间之后,人们依然觉得效果不佳.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除了三要素之外,还有什么决定着语言的学习?从文化知识与英语的关系入手,对英语的"教"与"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使人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收获一二.  相似文献   

11.
杨岚 《学理论》2009,(5):114-115
《规训与惩罚》是福柯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该书中,他对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福柯认为,权力的运作不仅与知识紧密相关,而且就是知识的实践活动。全景敞视监狱的出现和普及促使了规训社会的形成。现代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一个规训社会。规训社会的运作借助“知识——权力”这种连带关系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中华文明史、否认中华文化、否认中华民族精神的错误社会思潮,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呈现,表现为鼓吹“以洋为美”的文明观、宣扬“告别革命”的历史观、推崇“娱乐至上”的消费观、推销“消极庸俗”的价值观,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构成严重挑战。其产生原因在于,受到主体、环境、技术、历史等多维因素影响。基于此,要从批判文化虚无主义本质、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增强民族文化弘扬力度等方面,不断增强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免疫力和自觉性,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张才国 《理论探索》2007,23(1):18-20
“物化”似乎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结果。它的不断膨胀和物化关系的普遍化,严重侵蚀着社会机体的健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绊脚石。因此,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克服和超越物化的羁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无可否认,人类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或者如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而理性则成了人类标榜自身区别于动物的文明标签.人类通过知识与理性的运用,一步步从蒙昧无知走向文明开化,并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但是,始料未及的是,这种对知识和理性的极度崇拜与自信,又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进而让人类意识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与理性都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确定了人类潜能与智力发挥的边界.  相似文献   

15.
白立强 《理论探讨》2007,1(2):33-36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16.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一本研究宗教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专著。在该书中,哲学大师康德的思想渗入社会学大家涂尔干的观念里,交融出涂尔干的知识社会学、先验论分析方法、道德社会的构建三方面思想明显地表现出"康德影子"的结果。因此,本文力图展示出两位思想家在这三方面思想上的交融性,从而达到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涂尔干思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学习型党组织与执政党的社会知识管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搏 《学理论》2010,(25):3-5
创新性地提出社会知识管理能力的新概念,分析了学习型党组织与社会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提高执政党的社会知识管理能力的必要性,结合深圳经验就如何提高党的社会知识管理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政治知识与选举参与的影响关系以及社会公平感和媒体使用对该关系的作用条件,我们通过对北京、天津、黑龙江、山东、浙江、安徽、湖北、甘肃、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陕西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8635份中国公民的有效数据,结果显示:政治知识与个体选举参与行为的正向关系,受到社会公平感中程序公平维度的调节作用;同时,在对公民选举参与的影响关系中,政治知识与程序公平的交互效应还受到个体媒体使用的调节作用,即在偏好使用新兴媒体的条件下,政治知识与程序公平的交互效应对公民选举参与行为的正向预测影响更强。本研究验证了以政治知识为表现形式的支持性资源与政治参与行为关系中社会公平感的作用,以及该作用在不同媒体使用条件下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9.
大学权力作为大学治理结构的组成要素,关系着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知识是权力生成的内在逻辑,文章考察了知识特质与权力生成的关系,并借助理性哲思探究大学权力的知识底色,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大学异化情况,分析梳理权力与知识谁是根源因素,指出应以伦理救赎的方式来实现大学权力的理论重塑。  相似文献   

20.
正干部教育培训的效果,受到社会基础、教育主体、教育空间与时间、培训机构自身弊端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功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既不能无限扩大干部教育培训的功能,把干部教育看作是万能的,寄希望于一、两次干部轮训就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但也不能据此认为干部培训工作是无效或无用的,从而否认干部教育作用。一、干部教育培训功能有限性的原因分析1.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任何教育活动的功能都要受到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