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峡两岸电影文化恢复交流始于八十年代后期,两岸从影人员往来增多,一些台湾摄制的影片在祖国大陆上映,如由李行导演的《汪洋中的一条船》、《浪花》等,台湾的电影人来大陆参加的影展活动,每年的金鸡、百花奖活动也安排放映两岸三地的电影,台湾电影导演王童的影片《无言的山丘》还曾获上海电影节大奖。但大陆的观众对台湾电影的发展却了解不多,本刊特予介绍。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7,(12)
<正>6月1日,第九届两岸电影展"大陆电影展"在台北光点华山电影馆开幕,来自大陆的7部影片,陆续与台湾观众见面。《百鸟朝凤》主演陶泽如、大陆第五代资深导演夏钢、知名导演徐浩峰等电影主创共同出席当天的开幕式。担任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董事长、著名导演朱延平在开幕式上介  相似文献   

3.
大陆电影有“金鸡奖”,台湾电影有“金马奖”,香港电影有“金像奖”,在“中国电影”的完整概念提出后,有人设问:中国电影何时会有“三金奖”?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7,(22)
正近日,2017两岸电影文化交流沙龙在南宁举行,到场嘉宾有台湾电影金马奖终身成就奖演员石隽、台湾电影资料馆馆长李天养、香港动画片导演冯毓嵩、中国电影人联合会联合主席何展宇,以及广西电影导演吴昭华、梁文华、卢精用等电影业界人士。本次沙龙的主题是"电影文化为媒两岸融合发展",由中国电影人联  相似文献   

5.
文倩 《两岸关系》2001,(3):58-60
在大陆的电影圈中,张艺谋曾被称为“获奖专业户”,而出生在台湾的电影导演李安,现在也够得上这一称号了。最近,他导演的影片《卧虎藏龙》刮起的获奖旋风在台湾刮过——在去年底结束的台湾“金马奖”的评选中,《卧》片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6项大奖,随后在美国达到最高级,在日前结束的美国电影“金球奖”的评选中,李安凭《卧虎藏龙》一片,获最佳导演奖,并做好了向“奥斯卡”进军准备。对不了解李安的人而言,看到李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传人大陆的台湾电影让大陆观众大开眼界,尤其是台湾的林青霞、秦汉等人,可谓当初的“偶像剧”明星,让在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中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国人惊讶地发现,原来男人和女人可以这样美。  相似文献   

7.
刘翠霞 《两岸关系》2008,(11):66-67
回眸:台湾电影的绚丽与滑落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陆和香港电影相比,台湾本土电影起步较晚,但不管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台语片、武侠片,还是60、70年代的乡土写实片、爱情文艺片,80年代的新电影,台湾电影在艺术造诣、市场开拓方面都曾经有过不俗的表现,为中国电影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绚丽华章。  相似文献   

8.
暮春的北京被群芳点染得格外娇艳迷人。四月之杪,记者赶到坐落在首都北郊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生活区一幢崭新的住宅楼,去拜会新近从香港访问归来的著名电影导演谢添。倾听这位年届古稀,但至今仍不服老的电影艺术家讲述他的香港之行。谢添认为,概括地说“这是一次颇有意义的访问”,开眼界,交朋友,在电影文化交流方面,收获甚丰。以谢添为首的中国电影代表团,包括老导演白沉(其新作《大桥下面》备受观众的欢迎)、中年导演李文化(曾导演《泪痕》、《海囚》等故事片)以及影坛新星张闽、宋晓英、相虹等八位团员,是於今年三月十六日抵港的。他们应香港缤缤、南方两家影业公司的邀请,参加“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精选双周”的活动,并和港九的电影工作者交流心得,切磋琢磨,互叙友情。事有巧合,由香港艺术中心主办的“台湾新电影周”,也於三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在香港举行。台湾的电影同行们,包括制片人赵珍彬、导演林清介、杨德昌、陈坤厚和影  相似文献   

9.
《台声》2020,(16)
正近年来,台湾影视界出现了在海外完成学业后,回归岛内或者大陆从事电影创作,并且在世界各个影展崭露头角,被业界称为台湾新锐导演张凯智就是其中一位。崭露头角,殊荣不断张凯智,1989年1月27日出生于台湾高雄。在台湾进行各式的影像创作,同时也在亚洲各地进行实验影  相似文献   

10.
王敏  游媛媛 《求索》2007,(12):161-163
李安电影把中国审美观念融入电影的具体影像叙事中,“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艺术追求、东方伦理体系的构建、传统渲染手法的运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话语设置以及和谐均衡的细节之美都在他的电影镜头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使他的电影具有独特个人风格和东方神韵,有别于西方电影导演和其他的华语电影人。  相似文献   

11.
“以前看中国电影是因为喜欢其中东方的人物和风景,但在看《图雅的婚事》时,我被它的情节所吸引,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部中国电影。”一位德国影评人的评论,让《图雅的婚事》的导演王全安深有感触,这说明观众已不再是为影片的中国特色而打动,而是电影内部元素开始起作用,和观众有了真正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正8月19日,著名导演、台湾两岸电影交流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行因心肺衰竭病逝于台北,享年91岁。李行导演上世纪50年代涉足影坛,至80年代共导演作品数十部,包括《王哥柳哥游台湾》《养鸭人家》《汪洋中的一条船》《早安台北》《心有千千结》《彩云飞》《海鸥飞处》《吾土吾民》《原乡人》《小城故事》等,是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开创者和台湾电影半个世纪的见证人。  相似文献   

13.
尚道 《台声》2008,(1):80-83
光从海平线上来1979年后台湾社会逐步走向一种软性权威的时代,台湾电影政策也开始出现松动的局面。但是这种松动却带来了台湾电影作品的进一步堕落,在新电影运动出现之前,台湾电影似乎已经到了所谓的“国片死亡”境地。而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成功出现,给台湾的电影业和当时一群默默无闻的年轻电影人带来了曙光。台湾新电影运动,就如同电影史上其他的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法国新浪潮、德国新电影一样,在主题、形式各方面,发展出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九五中国电影扫描忆非对全球电影人来说,1995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电影走入了辉煌灿烂的100年。在东方,有12亿人口的中国,也在庆祝本国电影创建90岁生日。为着这双重的节日,中国的电影导演们无不竭其所能,以求在庆祝电影寿辰的蛋糕上“雕饰”更精美...  相似文献   

15.
赵辉 《台声》2010,(12):32-33
11月20日晚,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湾桃园市落下帷幕。台湾演员阮经天和大陆演员吕丽萍分别凭借《艋胛》和《玩酷青春》荣膺金马奖最佳男女主角奖,最佳影片归属《当爱来的时候》,最佳导演花落影片《第四张画》导演钟孟宏,此片并获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奖。  相似文献   

16.
“找主角”、“打官司”、“换演员”、“撤导演”……首映权拍卖、观众参与修改……如今,五花八门的电影炒作令观众们眼花缭乱。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夺得更高的票房收入。  相似文献   

17.
跨地域语境下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是中国形象的区域性建构与想象。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总是置身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文化三角"模式中,并以一个相对于"父"的"子"形象被加以建构和塑模。台湾历史性地纠结于我性的祖国之"母"、"宰制之父"(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和"传统之父"与他性的"殖民之父"(日本)和"西方之父"(美国)所形成的文化"夹缝"中,表现为悲情"弃子"和现代"游子"的演变。台湾形象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浓郁的文化乡愁和历史的无家焦虑之间的冲突,凸显了中国国家形象中最为纠结和最为繁复的特殊景观,昭示了想象和建构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新电影运动始于1982年,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导演编剧的电影《光阴的故事》标志着这场运动的开端,打响台湾电影倾向于写实创作的第一枪。由此,《儿子的大玩偶》、《童年往事》、《海滩的一天》等多部带有现实主义和人文关怀的电影出现于原本风格煽情虚幻的传统台湾电影中。1987年1月,随着台湾电影宣言的签订,新电影运动被迫  相似文献   

19.
黄少华 《台声》2001,(8):35-36
电影导演谢雨辰位于北京双榆树附近的家中,可以称得上是“台胞接待站”。对于他和他的夫人来说,四季不断地接待台湾亲朋,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最近,他的亲属从美国和台湾等地,纷纷来到北京——中国的变化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了首次祖国大陆行,并要求谢导多多介绍和导游,而从前他们未曾考虑来大陆。   谢导举家从台湾回大陆定居已经17年了。从1988 年开始,家里每个礼拜都接待来自台湾的亲朋好友,有的亲友先后来了近20次。这些年来,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生的巨变,台湾朋友每每聊起,总是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言语间总流露…  相似文献   

20.
电影《老井》、《红高梁》在国外得了大奖,赢得了国内许多报刊的喝采、赞扬,两片的主演、导演张艺谋也因此被誉为“影坛怪杰”。然而,两部电影在广大观众之间却是贬褒不一、毁誉参半的。这再一次表现了观众之间以及中国观众同国内外一些专家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审美间距。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人类生活的历史具体性决定了人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历史具体性。在当代西方,人的文明与人的“自然”之间的对立、矛盾、冲突困挠着人们的生存,因而在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方面“雅”和“俗”的对立、矛盾、冲突也极其尖锐。我们知道,西方现代科技工艺带来了高度发达而又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人性的扭曲、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