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文化转型并非如文化融合论(以及综合创新论)所理解的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要正确理解中国的文化转型,必须确立文化形态的观念;文化形态理论认为,中国的文化转型是由传统的农业文化向近代工业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五四民主精神对中国文化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改造国民主奴根性,塑造中国文化转型的主体: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明确中国文化转型的民主化方向;引入优秀的国外文化,提供中国文化转型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王美利 《世纪桥》2012,(11):146-146
民主精神在在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动当代中国经济文化转型;增强民主意识,推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多元文化普遍交往的共同体,使得处在全球普遍交往体系中的中国文化面临极大的挑战.但是,挑战即机遇,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样面临因挑战而带来的难得机遇,面临一次进步意义上的新的文化转型和重构.在当代中国,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文化理念,便成为我们回应改革开放对文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所必须思考的聚焦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俗性、群体价值取向、道德中心化倾向和封闭保守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精华与糟粕、积极与消极的统一.只有认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才能促使传统文化转型为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王志刚 《实践》2009,(1):51-52
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必然性 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所涵盖的意义是:草原文化从传统文化转型为现代文化. 讨论草原文化是否需要实现文化转型,首先要搞清楚文化转型的内涵.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所谓文化转型,"是指文化在大范围内的彻底变更,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所习以为常的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被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五四民主精神对中国文化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改造国民主奴根性,塑造中国文化转型的主体;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明确中国文化转型的民主化方向;引入优秀的国外文化,提供中国文化转型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而且带来了中国精神文化层面的历史性转型.可以说,邓小平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扮演了一种解构旧文化、塑造新文化精神的伟大角色.这种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主要包括: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和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王立洲 《求实》2012,(4):34-37
当代社会,由于技术理性与经济理性的极度膨胀,伴随着物质富足的是人们精神的贫乏与衰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其实质是文化裂变和转型中的一种文化价值冲突。提升中国人的人文自觉,通过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实践,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转型,就会把信仰危机变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艰难历程,分析了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动因,指出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必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11.
文化生产力理论的实践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产力肯定了人的文化主体地位、揭示了文化生产力物的特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勾列出文化生产力运行方式和发展规律,回答了实现文化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手段,凸显了人的文化权利与文化生产力必不可分的关系,明确了国家管理文化的职能定位,指明了国家文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文章重点研究文化生产力本质内涵、运行规律和实践价值,为推动中国文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中,要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对解决当代中国的精神困境,对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对化解中国威胁论,对引领世界主流文化都有重要意义。文化复兴需要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构建弘扬社会主流文化,也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和文化建党的推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培育和发扬民主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以及民主精神对于文化转型的推动作用这两个方面阐述了民主精神的重要地位,并对如何培育和发扬民主精神以促进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文化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之初的文化转型是一个由多元向一元的转进过程.如果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构成了文化转型与重建的第一个屋面,那么,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化建设的a指导思想则构成了第二个或更深的层面,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与思想批判运动构成文化转型的重要动力机制;文化领域的组织化和知识分子的单位化构成重要制度保障}以阶级斗争和"打碎旧世界一为主要特征的革命者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平移到文化领域,形成一种特定的批判型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具有觉醒能力、认知能力和选择能力,特别是面对新环境能够加强文化的自主转型。中国共产党是文化建设的引领者,文化自觉是党的自身文化建设的认识前提、思想基础、转型动力和重要保障。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文化,必须增强政党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政党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准确把握政党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推动政党文化建设的转型发展,增加政党文化建设的传统底蕴以及抵御政党文化建设的流变。  相似文献   

16.
张弘政 《唯实》2006,42(2):7-11
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并存与交织而整体上远未达到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事实,这构成了当代中国制度转轨中的困境,也成为文化转型异常艰难的根本原因。文化无优劣之分却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弄清楚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在时代性背景下营造出文化的后发优势创新力,是摆脱文化转型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张秀华 《理论学刊》2007,2(2):26-29
在20世纪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通过精神价值革命和社会制度革命,建构了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文化。毛泽东的文化思考和实践启示我们:文化转型,面对不同的时代主题,其指向应有所侧重;无论何时都应牢记无私无畏、怀抱理想的革命传统;未能把群众路线纳入民主政治的轨道是毛泽东文化实践的严重缺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文化转型的灵魂,这个灵魂使中国人民追逐和创造先进文化获得了科学思维和实践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间的一个重大分野在于对个体和群体的不同关照.中国传统文化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向度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的多维定位,包括价值定位中的“群体优先”,伦理定位中的“道德责任”,目标定位中的“伦理追求”等等.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之所在.为此,应实现群体优先与制度优先相契合,发挥个体积极性;道德责任与契约责任相契合,培养现代责任主体;伦理追求与价值追求相契合,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转型,说到底是文化的转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为现代化事业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刘荣军  杨端茹 《探索》2001,1(4):82-85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文化变迁在经历了三次论争高潮后,终于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这一选择突破了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转型在发展动力、中西之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三大理论困境,正确解决了文化建设的时代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问题.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依据世界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依据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而又深蕴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水平、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