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和谐是关键。而要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民族文化资源。孔子强调的夫妻敬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礼臣忠,朋友有信,都体现出他对人际和谐理念的强烈追求。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了行"仁"、用"礼"、"执中"、重"义"的实现人际关系全面和谐的方法论。孔子人际和谐思想的精华是我们建立现代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2.
孔子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先贤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旨在构建等级有序、仁爱和谐的社会。他试图以仁礼学说为理论,通过实施德治来实现这样的社会和谐。这一思想是我们创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基本内容是"爱人",而行"仁"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它建立在人人都有一颗为他人之心的基础上,这颗为他人之心就是爱人之心。爱人之心根源于孝悌之心,但又需要超越孝悌之心,只有发扬光大这颗孝悌之心才能真正的爱人。以一颗爱人之心,行推己及人之道,这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审美心胸论是审美活动论的基础性前提之一.早在先泰,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中就含有丰富的有关审美心胸的理论,他们的审美心胸论一个以道为体,一个以仁为本,一个重心性修养,一个重事上磨砺,在哲学基础、功夫修养、审美实践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对中国人的思想价值体系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孔子"仁"的思想更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很多重要思想都紧紧围绕"仁"这一核心展开,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儒家"仁"这一思想核心的内涵,并重点探究其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缘起记得上中学时 ,从语文课本中读到《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一文后 ,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备受封建时代读书人尊崇的圣人孔子。可当时还是懵懂不清的 ,紧接着又糊里胡涂地跟着当时所谓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 ,批起孔老夫子 ,后来进了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 ,于是便渐渐地真正崇拜孔子 ,理解其伟大之处。孔子的“仁”实在是博大精深 ,它影响着我们的过去、现在 ,甚至是将来。孔子一生中最主要提倡的或者说他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个字“仁”。本文拟就孔子的仁学思想和礼学思想 ,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略陈管见。二、孔子的仁学思想首先 ,我们要…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 ,是后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源。其中的礼让思想、人伦和谐思想、诚信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包含着合理的内容 ,如果我们能批判地继承孔子的这些思想 ,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 ,那么整个社会也许会形成一种健康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孔子教育思想是从“仁”派生出来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博大精深,其精髓是践“仁”。孔子关于知与行、学习与实践关系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充满了辩证法,揭示了人的认识论和教育的基本规律。“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如何进行教育?孔子主张行“仁”,即用“仁”的方法去实施教育:一是强调教育的社会性,“有教无类”;二是强调教育要落实到主观世界的改造,进而改造客观世界;三是以“仁”的理念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应当把孔子教育思想发扬光大,培养出更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杰出的人材。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一生,奔走于列国之间,其目的是为了从政,求仕。但在孔子漫长的一生中,实际从政的时间只有四年多,这实在太短暂了。至于政绩,史籍上的记载又十分简略。因此,关于孔子的领导才能、领导艺术,我们无从了解。然而,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行程中,多半是和各国的诸侯打交道。孔子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后来也都走上了政治舞台。这些人曾一再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几乎是有问必答。因此,关于孔子的领导思想在其《论语》一书中,留下了很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加以探讨。本文试就愚见所及,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对"德治"进行了明确的表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德治思想的源头。孔子的"德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上。当前我们在依法治国基础上倡导以德治国必须对孔子的"德治"思想进行扬弃,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德治"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德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者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2.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3.
厘清了村委会"海选"与"直选"的定义,阐述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联系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践,分析"海选"与"直选"的利弊.总体而言,海选更能体现民意,更具发展前景,但实行"海选"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要加强引导,避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存在着"电子"与"政务"定位不合理的问题,这必将导致电子政务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正确理解电子政务的本质,摆正"电子"与"政务"的关系,改革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将是现阶段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歌德这个“世界文学”的肇始者并没有对“世界文学”进行界定,而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对“世界文学”的具体内涵做出说明,从而导致后世研究者关于“世界文学”提出了各种看法和主张。在一个“世界性”与“民族性”分别都需要重视的“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拥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抓住机遇,努力建设“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7.
陈伟 《理论前沿》2006,(8):13-14
“青春创业行动”是一项以激励青年创业、帮助青年就业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文章对“青春创业行动”的“四轮马车”模式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增强学生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公安司法实践中的逻辑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对现行法律逻辑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改,增加一部分数理逻辑知识,把"范式"纳入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9.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都不是刑事证明标准。“客观真实论”与“法律真实论”之争是关于诉讼认识的观念之争 ,而不是关于刑事证明的标准之争。两者虽然在表面上就刑事证明标准展开了争论 ,但其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 ,学界将两者之争视为刑事证明标准之争的看法是一种误解。我国传统证据理论对刑事证明标准的错误概括以及对证明标准的主观性的忽视甚至否定 ,是这场讨论并没有真正涉及刑事证明标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吉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摹仿说”,认为艺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摹仿,文艺是摹仿的产物,摹仿是艺术的特征。我国古代哲学经典《易传》提出“观物取象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现实生活的“观物取象”,两者在关于艺术起源、艺术构造和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