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进行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五条:党的领导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推进民生建设的主体力量;发展经济是推进民生建设的第一要务;统筹兼顾是推进民生建设的基本方法;制度创新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有力保障。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践行党的宗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和谐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党历来重视民生问题,建国以来我党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系列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廉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应有之义。因而从创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注意加强和开展廉政建设。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反腐廉政尝试,经三次局部执政的廉政探索,再到全国执政的廉政建设,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廉政思想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一条连绵不绝的廉政长城。其基本经验有: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在制度上,要加强廉政综合建设;在措施上,要高压重拳严惩腐败;在发展上,要与时俱进创新反腐。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容的思想体系,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特点,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总结归纳出其具有的几个特点:精髓的继承性、内容的层次性、发展的阶段性和坚定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5.
付森 《世纪桥》2011,(5):24-26
法治作为现代治理国家所普遍采用的方式,在协调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利益、实现社会的平稳过渡与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同时具有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的历史特征作出客观的分析,以期对我国当前实施的依法治国战略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对待和解决民生问题的立场、观点、原则、方法和策略的总和.它是关注民众现实利益与实现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中共的民生思想具有继承性、体系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的特点,它充实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内涵,增强了现阶段我党执政的合法性,并有力地推进了当前的社会建设.其重要的创新在于它适时而巧妙地将党的执政伦理价值与民众新的生意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并形成一定时期的治理战略,从而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新世纪开元的钟声,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 80周年华诞。回顾党的 80年风雨历程,总结党 80年自身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党在新世纪面对新的风险和考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完成领导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使命,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 80年自身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这方面作一初步的总结和探讨。   一、首先在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   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首先在思想上建党,同时在组织上…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对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党都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历史环境提出和采取了不同的党风廉政建设对策和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党成立近90年来,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为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和完善“民生”的内涵、目标、动力、模式等方面的内容,从“生存型民生”到“发展型民生”再到“和谐型民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日臻完善。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揭示民生建设的一般规律,使之转化为推动新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资源,开拓民生建设的新空间和新境界,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峰 《学习论坛》2012,(10):14-17
同心思想产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与各民主党派同心合作的历史和实践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实现了从争取各民主党派与之同心到领导各民主党派与之同心;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奋斗,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同心合作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民生问题放在重要地位.为了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经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色的民生思想.学习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对于推动现阶段的民生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文化观就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在民生建设实践中存在和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等。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文化观经历了一个从神圣向世俗回归的重要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精神激励向肯定正当物质利益转化;二是从提倡节俭向改善生活质量转化;三是从强调个人服从意识向尊重和满足个人诉求转化。  相似文献   

13.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科学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科学化。探讨这些历史经验在当今形势下的有益启示,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发展理论所指的发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国家或社会由落后向先进,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发达向发达,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转化的进步过程,即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人们在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会的总体认识。什么是发展?发展的手段,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意义,怎样评价发展是其基本内容。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就是发展不足的社会主义阶段。在整个初级阶段,发展始终应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张深溪 《学习论坛》2001,(11):16-19
国际战略是指在对外关系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谋划,制定国际战略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谋求最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在其80年的历史实践中,依据革命导师关于国际战略的理论观点,适应各个时期历史条件的转变,在不同历史阶段制订出了不同的国际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最佳的国际环境,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正确构筑21世纪的中国国际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广庆 《世纪桥》2011,(19):34-35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将其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要充分认识到思想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在思想理论建设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界对民生理论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毛泽东民生思想的探讨尚未走向深入。毛泽东民生思想是在取之于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精髓,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吸收了党内正确的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民生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在中国实践的第一个形态。  相似文献   

18.
在旧民主主义社会语境中,文化建设只是维护剥削阶级反动统治的工具,而文化的民生意蕴和人本价值更是被公然遮蔽。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成熟壮大的过程中,文化民生思想也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日趋成熟和凸显。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民生建设认识的历史演变的进程,揭示其演变特点和趋势,能够关照当下文化民生建设,在文化民生建设的价值归宿和实践创新上得到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政党的作风建设是关系执政党自身合法性和先进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及时总结,继承和发扬党的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也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公平正义实现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根本依据,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进入21世纪,以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要求全方位推进社会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新阶段工作重点。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推进制度建设,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