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央视记者采访将军军医李素芝时问他:“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实施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成功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李素芝答道:“我十分激动,但更多的是愧疚,医治这样的病痛,竟让西藏人民整整等了20年!”  相似文献   

2.
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认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那就是《党史纵横》。四个端端正正的大字,鲜红耀眼,质朴无华,顿然叫人好感。展页一看,果然令我心里一损而拭目阅之:“辽沈战役”、“××将军的回忆”、“锦北渗透白刃见红……”她所讲述的事使我关注,她所提到的人使我感到熟悉和亲切。从此我成了她的老订户、老读者,天长日久多少个岁月未落过一期。记得只有一期,我好。必借寄给了人,没收回来,一直空缺,我与编辑部联系想补上,使我失望的是它库存亦无此期,迄今叹为“遗憾”!我认为,《党史纵横》虽篇幅单薄…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精神彰显着永恒的价值。八闽大地英才辈出,在岁月冲刷中放射出时代的光芒,开国上将刘亚楼就是其中耀眼的一位。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我跟随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汪一朝、《福建党史月刊》主编钟兆云,远赴东北三省和天津,追寻辽沈战役组织和指挥者之一、天津战役总指挥刘亚楼将军的光辉足迹,以此纪念他的历史功勋。钟兆云主编是刘亚楼传记的作者,对刘亚楼的事略张口就来,照他的话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马侠教授看了《广东党史》杂志后给我省肇庆市人口学会原会长钱青同志写信,钱青同志特转告本刊编辑部: 《广东党史》1999年第4期刊登有广宁县坑口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幕剪影”彩色照片和《为了永久的纪念》报导一文,我也寄了一份给北京马侠同志,他收阅后,回信说: “《广东党史》中数篇文章,我都读了,十分感人,尤以若干回忆录及拨乱反正的文章最为可读。我觉得《广东党史》办得不错。今后该刊如有重要文章,你读后请再寄我一读为盼。”(本刊编辑部摘)钱青转马侠教授来函  相似文献   

5.
2002年5月6日中午时分,我在家中接到了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季家宏的电话:“洪学智将军来了,他想见见你,跟你聊聊安徽党史方面的悄况。明天上午8点半,你赶到稻香楼西苑宾馆。”得知洪学智将军约见,我既有几分激动,又有几分紧张。 激动,缘于我对将军的敬仰。将军的大名,如雷贯耳,早已在我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将军是安徽省金寨县双河区黄鹄寺乡小河口村人。双河区位于大别山腹地,  相似文献   

6.
正在期待中,记者终于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了这次酝酿很久、期盼多时的采访。屈指一算,这已是记者对盐池县冯记沟乡黎明村的第8次踏访了。同样期待这次采访的,还有记者此前采访过的几位黎明村人。记者走进黎明村,发现此前多次采访过的崔福香老大娘在村口盯着我们的汽车看,看见记者从汽车里走出来,她就一把拉住记者的手,兴奋地说:"这些天,我常常想,你该来了!"说着,便紧紧拉  相似文献   

7.
党史文汇编辑部 :你们在今年第 4期刊登了《走近葛振林》,使我了解了葛振林老英雄的近况。 7月份 ,我带着儿子专门去衡阳看望了他 ,有记者随同采访 ,进行宣传。《走近葛振林》一文引来了我的行动 ,也形成了弘扬五壮士精神的新的宣传高潮。这对我这个熟悉五壮士的老人 ,更是一次学习“三个代表”新的升华。河北省曲阳县委在集中学习“三个代表”思想、进行“三讲”教育过程中 ,特别给我出了一个题目 ,请我给县领导班子讲讲“学习五壮士精神 ,落实‘三个代表’思想”,我给他们讲了一次 ,效果很好。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可能你们没有完全意识到 :…  相似文献   

8.
两年前,我有幸获得了一次赴台湾采访的机会,成为张学良将军半个多世纪来首次采访他的大陆记者。同行的还有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位记者。那次对张将军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两年来一直珍藏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党史记者,我特别留意党史人物和故事.一次,我单位一位离休老干部和我讲起百岁老人陆久之的故事,并建议我去采访.他告诉我:"陆老是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神秘老人,已经一百多岁.他过百岁生日时,我还向他敬了酒.  相似文献   

10.
有记者就保障房建设问题采访某市某委宣教中心,一位杨姓女处长接电话时态度很不友好,记者表示了不满,杨处长这样教育记者:“你不要搞错,你来采访,我解答,你才能拿到稿费。我代表某委拒绝回答……”同事问:“公众的疑问你们也不答?”杨处长说:“你能代表公众么?你以为你能代表谁?”——瞧杨处长这火爆劲儿,继续说下去.估计“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这样的话就要飙出来了。  相似文献   

11.
魁梧的身材、干练的作风和有条不紊的谈吐,这是记者采访他时的第一印象。这位刚到不惑之年的豫东汉子连获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电力系统“先进工作者”、商丘地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企业家”四项殊荣。 记者带着仰慕之情采访了他——河南省民权县供电局局长黄更新。 见到黄局长后,他非常谦虚地说:“成绩是大家干出来的,我只不过是一个参与劳动的带工班长而已。” 说到带工,他也真着实内行。他在电业战线上奋斗了20个  相似文献   

12.
冯玉祥将军,作为中华民国重量级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颇多。比如,有人说他是“基督将军”,也有人说他是“爱国将军”,更有人说他是“倒戈将军”。纵观其一生,我认为,冯玉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读书将军”。“读书将军”冯玉祥,在读书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倒戈,有人认为“倒戈”意味着  相似文献   

13.
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四十年、并曾担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童小鹏,来杭州会见张冲之女张雪梅女士,记者趁此机会就“周恩来与统一战线”采访他。童老有点为难道:“这一题目太大了,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这样吧,你给我几天准备时间,大后天再来,我尽量满足你的要求。”几天后,在西子湖畔的柳莺宾馆,童老已准备好了有六七页内容的提纲,对记者侃侃而谈……当发现礼单上没有藏文时,总理严肃地说:“送给西藏的礼品,怎能没有藏文?”面对红卫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曾4次拜访中顾委委员刘志坚将军。请他谈谈“二战”时期在红三军团参加“东方军”入闽作战的有关情况,他说:“当时,彭德怀为三军团可令员兼东方军司令员,滕代远为政委,我任红三军团青年部长、民运部长和宣传部长,参加了红三军团三次入闽作战。记得当时我还写过两篇新闻报道呢!”当我们将他在1933年7月写的《朋口战役记述》等文章的复印件送给他时,他高兴极  相似文献   

15.
在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及中共河北省委恢复成立50周年前夕,我受《党史博采》编辑部之托,专程拜访了德高望重的孙毅将军。孙毅将军是河北大城县人。他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担任过我军许多  相似文献   

16.
一 1973年12月22日,毛泽东签发命令,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当时全国共有门个大军区.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都任职时间不长,最长的也才四个月,他们都原封不动。北京。军值李德生和沈阳军区陈锡联、济南军区杨得志和武汉军区曾思玉、南京军区许世友和广州军区丁盛、福州军区韩先楚和兰州军区皮定钧湘互对调。毛泽东在书房主持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了这一命令,同时宣布邓小平参加中央军委的工作。毛泽东说:“我提个建议,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建议在座的政治局委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九届二中全会以后,毛泽东不止一次在开会或聊天时提议唱这首歌。 毛泽东宣布对调命令后,让王洪文宣布对调的名单。王洪文刚当上党的副主席,比较牛哄哄,没把老将军放在眼里。他是从上海发迹的,许世友是南京军区司令员,在军队方面说,上海是南京的管辖范围月B时张春桥挂了个南京军区政委的名,许世友根本不买他的账,最恨的就是他。许世友爱憎分明,粉碎“四人 帮”后,许世友说:“我早就看出张春桥不是好东西。”毛泽东去世时,江青围攻许世友,许世友拍案而起,说:“你张狂什么?主席在我让你三分,现在你再胡言乱  相似文献   

17.
刘忠,一生戎马倥偬,战功显赫。杨成武称他是“能征善战的战将”,胡耀邦夸他是“有功之臣”。可是,这位被父老乡亲爱戴的将军却有几件“走后门”的轶事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8.
边界战役结束后,越北根据地沉浸在欢庆胜利的喜悦气氛之中。这是越南抗法战争以来所取得的一次空前胜利,共歼敌8000余人,解放了边界沿线的大部分重要城镇。这一战果远远超出了战役的最初设想。胡志明主席异常高兴。在越军总部举行庆功宴会上,他向中国军事顾问一一敬酒,感谢他们为边界战役胜利做出的贡献,并对陈赓说:“这一仗你们真是帮了大忙,你和中国同志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我对你们的工作十分满意。”宴席间,欢声笑语,气氛热烈。胡志明精神矍铄,妙语连珠。他在和中国顾问王砚泉碰杯时,只喝了一半,突然把酒杯放了下来,神秘地说:“这…  相似文献   

19.
在常人的眼中,将军戎马倥偬,于南征北战中似乎是“太上忘情”。其实,将军的心底也同样流淌着一条长流不止的情感之河。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开国中将刘忠,建国后第一次潸然泪下,竟是为他的结发妻子。  相似文献   

20.
关于1945年山西上党战役,党史、军史界目前的说法是:“晋冀鲁豫军区集中主力部队及地方部队3.1万人,在民兵和解放区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于9月10日至10月12日,向侵入晋东南长治地区(上党)的阎锡山部举行自卫反击作战,夺回屯留、壶关、长子、潞城、长治五城,歼灭阎锡山部主力13个师3.5万余人。”笔者认为,这里有几处不确,应当订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