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洪祝 《今日浙江》2011,(19):10-12
战略性新兴产业,顾名思义兼具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两层涵义。“战略性”意味着这些产业对国计民生、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兴”意味着这些产业是随着新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未来将成为主流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主导作用。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苏向坤 《长白学刊》2012,(5):99-10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竞争力。从产业成长规律的视角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多风险。这些风险需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中观调控能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力戒产业同构、确保扶持政策的连续与稳定来控制。  相似文献   

3.
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中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因素。本文聚焦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问题,研究发现,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特殊作用,通过制度设计与机制创造,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与活力,序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吴伟萍 《岭南学刊》2011,(4):106-110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科技与产业制高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广州已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条件,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广州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特征出发,将政策着力点放在增加供给和引导需求两个层面,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5.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加快转变,转变的新的推动力在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由于资源环境约束、竞争力约束、新支柱产业缺失等因素的存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但目前我国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存在观念理念保守、雷同式布局、市场培育不足、体制机制陈旧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消除观念理念偏差、强化规划引导、加强园区集聚、强化技术源培育、培育市场需求、完善体制机制等措施,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陈宪 《人民论坛》2023,(21):22-25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亦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模式的选择和优化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持未来产业的领先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以未来产业的不断试错与培育为基石。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河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的分析,构建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模型,最后提出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寻求优势产业突破;规避区域间竞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政府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诸多体制的拷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梅  楚德江 《前沿》2011,(19):124-126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创新性、广阔市场性、广泛联动性、风险不定性、比较优势性、区域协作性等特征,目前我国的诸多体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严重制约,教育体制、收入分配体制、产权界定和保护体制、区域合作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一致,必须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路线与产业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正楚  吴艳 《求索》2011,(10):5-7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现在面临着产业调整与升级、资源环境约束、技术经济更替等多方面因素的要求和压力。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也遇到技术创新的不稳定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不健全性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战略、部门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三个层面,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路线,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0.
金奎 《大连干部学刊》2011,27(12):58-59
一、加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一是尽快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尽快编制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细化和提升各产业的专项规划,以指导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明确发展重点。对于我市已经确定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综合考虑现有产业基础、未来发展空间以及与周边区域是否存在趋同性竞争的情况,重点之中还要有重点,在某些优势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形成区域内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持续加大扶持力度,有效推动产业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政策案例和宝贵的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12.
江光华 《前沿》2012,(21):87-90
本文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风险投资之间关联的肚础上,探讨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的现存问题;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的发展思路,主要是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发展规律,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制度,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资本来源渠道,培养战略性新必产业风险投资管理专业人才,完普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深入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处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关键时期的浙江省金华市,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具备了建设产业集聚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方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还体现着科学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韩东铭 《群众》2013,(6):27-28
构建政策支撑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知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仅靠市场的配置作用,人才、资金、信息等各种资源都会向"高处"流动,一般不会"青睐"一个未成规模、未具优势的新兴产业。所以,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发挥政府的政策调节作用,在规划、  相似文献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当今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在产业集聚背景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障碍,需要迫切理清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充分利用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进一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赵周华 《前沿》2012,(1):107-11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包头市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本文在通过对包头市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包头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包头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近来来,深圳经济运行总体呈现良好态势,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三五"时期深圳将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着力培育新经济新动能,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攀升,加快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近年来,深圳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  相似文献   

19.
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抢占世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驱动力,实现"双中高"的中流砥柱。解决新的阶段性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推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动因。以波特"钻石模型"为视角,对产业竞争力的六个要素系统研究的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是双引擎,知识密集和高技术产业是必要条件,要抓住新的历史契机,提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实现提质增效、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低碳转型中长株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自强 《湖湘论坛》2010,23(5):33-38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长株潭建设"两型"社会和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目标的必然选择。长株潭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可以在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信息等五个产业方向中有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长株潭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在引导社会消费,加大市场培育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完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领、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保障体系五个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