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1年“九·一八”一声炮响,我成了流亡学生,流落北平,入张学良将军为收容东北流亡学生办的东北中学就读。我们既学文化又学军事,穿军装过着军人的生活。大家正在卧薪尝胆苦练杀敌本领准备打回老家去时,1935年国民党政府和日本人签订了《何梅协定》,把华北五省变成所谓自治,实质上在日本人操纵下实行汉奸统治。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日寇居然要求解散东北中学,说东北中学是培养抗日分子的。张学良校长把我们迁至河南信阳鸡公山。大家被逼上山后,义愤填膺,纷纷投笔从戎。我于1935年7月中旬和十余个同学,拿着张学良校长的推荐信,到北平报考中央军…  相似文献   

2.
韩福东 《黄埔》2006,(6):21-24
在纪念抗战60周年之际,笔者采访了黄埔同学苗青圃,他讲述了抗战中那没齿难忘的峥嵘岁月。向张学良递请愿书参军“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得了个不抵抗将军的称号,他老认为对不起我们,我们有什么要求他都答应。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苗青圃开始体味到失家、失学的滋味。他16岁那年,流亡到北平,就读于张学良创办的东北中学。东北中学设在北平西单皮库胡同,苗青圃和其他400多名流亡学生一样,穿军装戴军帽,享受免费的住宿和衣物。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还配有七九式步枪、重机枪、轻机枪和手枪,供学生军训操练时使用。在苗青圃快高中毕业的时…  相似文献   

3.
八十高龄的赵明老人,看上去懦雅、淡定。他是公安部离休干部,一生创作了《寂静的山林》、《南海的早晨》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电影剧本,是一位知名的公安文学作家。赵老是五四的同龄人,他的中学老师吴仲涵曾经亲历五四运动,对他的影响很大。忆起少年时流亡的求学时光和敬爱的师长,赵老心潮难抑,语多感奋。“九·一八”事变后,家乡沈阳沦入日寇之手,我随家人流亡北平。1934年我进入北平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参加过著名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时任数学教员的吴仲涵先生,极力主张教学改革,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然而他对学生…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7,(5)
正"八年抗战"被"十四年抗战"所取代,那么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始到1937年七七事变终,有哪些关键的抗战环节?据了解,东北的江桥抗战、上海的淞沪会战、河北的长城抗战等都是重要的战役。而且,在东北的抗日武装不只是抗联,还有东北义勇军等组织。"八年抗战"被"十四年抗战"所取代,进入中小学教科书。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在较传统说法多出来的这6年间——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5.
张万杰 《长白学刊》2008,(1):137-140
"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的东北民众以"收复东北失地、打回老家去"为宗旨,开展了东北救亡的运动。至"七七"事变前后,运动得到了空前发展并收到显著成效。它不仅将东北流亡民众聚集于东北救亡总会的旗帜之下,而且还与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相结合,融汇到全国抗战的大潮之中。所以能够如此,与当时党的正确领导、国共合作的良好背景、救亡团体内部的团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耿嘉陵 《黄埔》2012,(3):44-45
父亲耿荫龙1916年生于汀苏省金坛县一户农家,先后在省立苏州中学、杭州省立高中读书。“八·一三”淞沪抗战失利后,沪、杭、宁相继沦陷,学校外迁停课,父亲沦为流亡学生。  相似文献   

7.
<正>1935年,一首哀婉动听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开始传唱,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情怀,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烈火。松花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已经成为一个警醒中华儿女的精神图腾:勿忘国耻,牢记14载浴血抗争。在黑龙江省的地名档案中,还有许多记录着14年抗战历史的地名。  相似文献   

8.
教育资源稀缺1920年代初的陕西,全省只有一所大学、一所中学、一所师范。西北红军出身的高干张秀山回忆:"1928年春,我考入榆林中学。这是陕北23个县中唯一的一所中学,是经济文化落后的陕北高原的最高学府。"(张秀山《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这所榆林中学仅为初中。陕北宜君县直到1930年代初,全县未有一所中学,  相似文献   

9.
刘德增 《春秋》2016,(1):34-39
1946—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国民党党政官员、资本家、地主纷纷外逃。鲜为人知的是,在逃离的人流中,竞有大批学生,且以十几岁的初中、高中学生居多。逃亡路上,这些中学生背井离乡,九死一生、历尽磨难。其中,昌潍临时中学是一所学生主导的流亡学校。最终流亡到台湾的昌潍临时中学师生在他们的纪念文集《从昌潍到台湾》中。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军民14年的流亡岁月中,东北军爱国将领、东北爱国民主人士、东北籍共产党员等构成了东北救亡群体,共同为收复东北、打回老家而努力奋斗。在抗战胜利后,他们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接收东北,迅速建立起各级民主政权。在国共内战开始后,他们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谴责其武力抢夺东北的行径,为维护东北的民主和平及建设新东北做出不懈努力。究其原因,中共中央对东北救亡群体的高度信任、东北救亡群体创造性地总结和运用中共接收东北的策略方针才使其在东北的接收和建设中取得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1.
我参加抗日战争可从一九三二年长城抗战谈起,一直到一九四四年衡阳战役,先后达十二年。回顾我在这期间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和战役,犹历历在目。现在谈谈其中几个片断,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长城抗战一九三三年元旦,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随又炮轰临榆县城,我驻当地的东北军何柱国部官兵奋起还击,拉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日本侵畧军恃其优势的装备,先后攻陷山海关和九门口。二月下旬又用两个师团的兵力向热河进犯,旬日之间热河即为其所  相似文献   

12.
《春秋》2020,(4)
"九一八"事变后,被迫流亡关内的东北军将士,始终怀着抗日复土的强烈愿望。在山东的6年时间里,他们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在鲁中南地区与中共军队团结协作、共御外侮,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典范。即便最终离鲁,也为山东抗日力量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相似文献   

13.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二十五年前,在这座既古老又文明的城市里,诞生了一所年轻的高校——中山大学孙文学院。二十五载风雨兼程,这所高校经历了由中山大学孙文学院——中山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三次涅槃。涅槃过后是新生。一所只有短短二十五年历史的地方院校,办学规模由建  相似文献   

14.
70年前,发生了一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昭垂青史的绥远抗战。今天,当我们重温那段历史,依然心潮涌动,备受震撼和激励。一、绥远抗战的前前后后绥远抗战发生在1936年8月至12月间,那是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四省(黑、吉、辽、热),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1935年又对华北发动新的进攻,策动“华北五省(冀、鲁、晋、察、绥)自治运动”,并加紧实施“满蒙计划”,将魔爪伸向内蒙古。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纠合蒙奸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李守信和汉奸王英等加速准备进犯绥远(今内蒙…  相似文献   

15.
从1930年秋到1933年夏,我是东北大学经济系学生,校长就是后来周恩来总理誉为"千古功德"的张学良.我们是师生关系.但当时我在社会上是个革命文化人,在沈阳我是左翼刊物《水花》的撰稿人以及出版一期就被查封的《现实月刊》的主编,东北沦陷后来到北平,任北平"左联"理论部长和"社联"研究部长,继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而当时张学良在沈阳是东北四省国民党军政最高长官,在北平是国民党地方政府的首脑.因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分裂,我和张学良是敌对关系,但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思想上,我们又是一致的.张学良对沈阳北陵东北大学曾拨巨款,大兴土木,建筑宏伟壮观的校舍,其中使我记忆犹新的是汉卿楼.他还用重金聘请了一批当时国内声望最高的名教授,如梁漱溟、黄侃、肖纯锦等.其对图书资料和科学仪器购置之多,堪称国内大学之冠.但讲述这方面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记者 《黄埔》2015,(2):44-50
记者:2009年3月10日,第十四世达赖在印度达兰萨拉发表讲话称,"从流亡开始,我们就努力建立民主制度。到今天,这个具备宪政的流亡组织,已经成为一个高度民主的政府……"近些年来,达赖集团不止一次地到处宣扬其"民主成就",而事实究竟如何呢?王小彬:让我们拨开迷雾,透过达赖集团"西藏民主与人权中心"出版的一本小册子——《"西藏流亡议会"》(第四版)去见识一下达赖集团的真实面目。《"西藏流亡议  相似文献   

17.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我刚刚进入徐水县立第一高小,1937全班嚎啕大哭年“七·七事变”进入全面抗战,那时正值我从保定师范初中毕业,前后共计6年,在此期间,由于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执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战略,致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得寸进尺,占领我国东三省还不知足,又不断蚕食我华北。这篇短文就是描述在这6年中我所经历的一些琐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一些人的心态,这些事,对青年学子来说,也可培育爱国报国之情。1931年秋,我刚刚入学不久,传来“九·一八事变”的噩耗,深感日本占领沈阳后就会占领全东北,入侵关内,我们就要做亡国…  相似文献   

18.
沈阳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曾拥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形势下,沈阳再一次被历史推到了世界的面前。“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这是720万沈阳人在21世纪经济大变革中提出的一个战略口号,更是历史赋予沈阳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正>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雄部队,从1931年起,其14年的奋战牵制了几十万日伪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鲜为人知的是,其中有个日本人参加了东北抗联,书写了中日人民团结抗战的传奇佳话。  相似文献   

20.
江桥抗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这一伟大壮举,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推动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揭开了东北乃至全国军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