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着政策运行不到位、课程目标体系理解不全面、教师观念转变不理想和课堂教学创新不足等系列问题。系统推进和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运行机制;加强思政内容整合,构建育人合力,建立纵横相联、内外一致的课程框架体系;促使教师在思想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关键性转变;精心组织思政课程教学实践,深度打造创新、趣味、灵动的思政课堂。  相似文献   

2.
加强和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度不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度和广度不够、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高、教师素养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围绕“如何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建构系统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等难点,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推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陈出新,是我们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事关课程思政建设成败,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要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惠 《求索》2013,(3):221-223
思政教师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中坚力量。为了增强思政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高校思政骨干教师参观考察的指导性文件,对高校思政教师社会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高校思政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健全机制、统筹安排,做到内容丰富、方法多样。同时,思政教师自身也要自觉参与,并将社会实践成果予以总结、升华,才能凸显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积极探索与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是学习贯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落实推进新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具体要求,努力办好思政课的切实举措。社会时代的快速发展,思政课程建设的紧迫需要,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担当,要求我们应积极探索和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其基本内涵包括政治觉悟、专业素质、创新意识、道德品格。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需进一步深化对思政课特性的理解,进而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时代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契机,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教育教学以提高育人质量,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应诉诸三种学习取向:自主学习、反思学习、互惠学习。与此相对应则存在三种专业发展路向:依托自主学习实现知行合一、依托反思学习实现行思相随、依托互惠学习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屠丹丹 《前沿》2013,(18):193-194
互联网的出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价值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接触社会、塑造自我的重要平台。如何借助网络环境改善原来枯燥乏味的思政理论课,加强思政理论课的互动性和感染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政课是“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这就明确了高中思政课应当把握课程实践性的内在诉求。实践型思政课致力于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作为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样态,教师要把握好实践型思政课的实施策略,助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思政课教师形象应满足党和国家相关要求,植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现实需要,体现学科、专业、课程的特殊性。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以思政课教师身份意识的巩固增强形象认同度,以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形象塑造力,以优秀思政课教师事迹的推广增强形象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杨帆  赵蔚 《人民论坛》2022,(9):65-67
高校思政课自主学习顺应了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思政课自主学习的诸多挑战,高校应尽快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探索一条以新媒体为支撑,提升思政课自主学习能力与实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中思想政治《经济与社会》教材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次修订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需要,也是对教材内容的一次系统整理和完善。思政课教材修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重要方式,对于思政课教师学习新思想、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其中的新理念、新精神,理顺教材的新思路,构建教学的新逻辑。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学院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会议召开后,学院迅速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公安部党委(扩大)会议精神,学院党委成员、思政课教师分别交流了学习体会,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意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学习贯彻学校  相似文献   

12.
“大思政课”重要论述的提出体现着时代关切的意蕴,为思政课改革和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就必须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协同供给机制、思政课教师协同发展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平台机制、思政课教学方法协同发力机制实现创新,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具有理论深度、时代温度、实践力度的“金课”。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德技并修”是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德行素养方面肩负着三重角色:先进理论的传播者、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助力者。为能胜任这三重角色,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政治素养强“三力”、专业素养炼“三能”、德行素养涵“三德”。通过组建跨界学习共同体、创新培养模式、健全激励机制,畅通校企双向流动、融通理实双向培训、贯通内外双向驱力,打造“双师型”思政课教师。  相似文献   

14.
“学习杰出楷模,不辱时代使命!”4月20日下午,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二、三期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员向全市“思政课”教师发出了向方永刚同志学习的倡议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要通过大力加强学习和深入研究,把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准确、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大学生,为大学生们所接受、并变成指导其行动的纲领,  相似文献   

15.
202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为全国中小学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关键作用制定了实施“路线图”。基于《意见》“突出关键地位、强化统筹实施、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的工作原则,中小学思政课可以从这些方面努力以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立足新时代“国之大者”,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发挥关键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痛点、难点,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抓住关键中的关键,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强调制度机制保障,强调各方面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深度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有助于改变低效学习、肤浅学习的现象。高中思政课作业是思政课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布置给学生在课后完成的各种类型的学习任务。新课改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应当使学生在"主动作业"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深度理解学科知识,提升学科能力,形成学科思维,最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在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整体性、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连贯性、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共向性、教学方法的适切性和通用性四个方面比较初高中教学的异同,从而探索一体化建设初高中思政课高效课堂的经验。这有利于完成初高中分阶段、分层次开展思政课教学,实现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开发校本课程用以系统地教书育人,是一线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研究能力。但由于缺乏课程领导力的学习和运用,思政教师对课程研发抱有畏难情绪,不敢、不能开发校本课程。通过梳理需求找病点、厘清关系锚定位、搭建组织研课程、实证教学求实效、相对固化趋迭代"课程开发五步法",可以为研发课程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史实支撑。思政教师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党史故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德育为首的育人功能。用好、用活党史资源,坚持学科育人;弘扬优秀党史文化,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树立"大思政"理念,迈进社会大课堂;遵循党史足迹,重视实践教学,着力打造培根铸魂育人思政课程。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思政课是"八个统一"的明确要求,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导性强而学生主动性弱的矛盾却突出存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行动指南。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四维协同"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打造"协作备课空间""线上学习空间""线下学习空间"和"反馈提升空间",运用交互式教学方法实现师与师在课前以及师与生、生与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全时空的信息交流与活动交往,促进教学同构、师生协同,为建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思政课提供了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