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法治的实现,这一目标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要内涵和特征。从此意义而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对政治文明影响至深: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影响着政治文明的进程;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有助于弥合建设政治文明所面临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及精神土壤;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培育能够促进法治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改革的变迁推动了法律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文化从革命到建设的变迁推动了中国革命型法制到建设型法制的发展,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的变迁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目标的确立;“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法治理念的更新,正在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包含着民主的要求。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具有政治治理功能,有助于扩大政治开放性;具有文化治理功能,有助于促进多元文化共生;具有社会治理功能,有助于增进社会和谐;具有生态治理功能,有助于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宗教和法律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宗教对法律的传承触及制度、价值层面;法律对宗教的维护也是明显的,对于二者相互功能的探讨,有助于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具体到国家的法治建设领域。  相似文献   

5.
法律存在除了具有物质层面上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外 ,还具有与之相契合的观念层面上的法律文化作为内在支撑。法律文化是柔性的法律存在形式 ,它为相应的法律存在提供合法性论证。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如下两种法律文化 :充满奴性、被动服从的客体主义法律文化以及自主自立又与社会结合的主体主义法律文化。必须要以锐利的主体主义法律文化摧毁传统的客体主义法律文化 ,这应是当代中国构建先进法律文化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促生了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其主张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行基层民主,建设生态主义社会,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大的启示,我们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基层民主,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统一战线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具有成员众多的包容优势、载体丰富的组织优势、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联系广泛的资源优势。从历史逻辑看,统一战线不仅深度参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而且有效促进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促进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现代化、促进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现代化、促进基于社会公平的社会现代化、促进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现代化,同时统一战线还要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8.
共享发展,是指社会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一切成果,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应当由全体人民即所有参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共同享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共享发展理念,至少包括五大方面:从经济方面来看,它体现为公正合理地分配社会物质财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从政治方面来看,它体现为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生存、发展等各种基本权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从文化方面来看,它体现为共享人类先进文明成果、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从社会方面来看,它体现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生态方面来看,它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共享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会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文化建设中负有重大责任。创新中国工会理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其在国家层面上的文化责任;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文化建设是其在企业层面上的文化责任。发展和培育中国工人阶级文化是中国工会履行文化责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谱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同时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维。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在科学总结我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凝练升华而成的科学的思想文化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其独有的基本特征,具体可以概括为继承性和创造性相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时代性和历史性相统一、和平性和包容性相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1.
科普法的立法守旨和主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 ,我国公民还存在文化偏低 ,科技素养不高 ,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 ,科普立法为促进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是指社会各个层面文明形成的综合过程。1840年以来,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几代中国人奋斗的目标。时至今日,中国现代化仍在路上,任重而道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从三个层面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物质层面,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制度层面,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改革,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精神价值层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3.
吴邦国委员长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出新的努力、新的贡献,是摆在我们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历经了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法律文化自成体系,在世界法律文化体系之中曾经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任务,只有不断加强法律文化建设,才能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治观念相契合,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积极影响。文章以此为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并从多个视角对现有的法治体系进行了重构,为法治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的可供借鉴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含义做结构分析,指出这一价值体系的先进性及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重要性。将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世界其他主要价值观作区分,尤其从传统文化角度与西方价值观作比较,是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和特点的理解,更好地适应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大环境,更加清醒、坚定地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方向,更加扎实、稳步地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所必需的思想准备,同时也为我们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切实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促进国际社会对它的认同,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表现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强调个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和精神生活的丰盈充沛;社会层面,倡导社会精神财富的共创共享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国家层面,力求焕发出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实践,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鲜明彰显。新时代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起点和归宿,促进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提质增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构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意识形态的基本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资源、道德规范四个方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系统的全面的价值体系的支撑,为整合社会意识、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强烈的社会认同和共同的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宽广开放的精神资源,为引领社会思潮、抗衡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价值体系。它表明我们党找到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8.
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是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环节。为此,必须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完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为各族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维护国家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以及边防巩固;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变化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深刻阐述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时代的到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只有抓住了依法行政这一中心环节,方能加快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到二○一○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规律,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使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外交上坚持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新时代我们应坚定信心、紧跟核心、不减雄心、不负民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