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兰山下,有一片美丽的土地冒着绵绵细雨,我们驱车来到永宁县"征沙渠"。据说"征沙渠"这一地名是伴随着60年代永宁县人民引渠治沙的壮举而产生的。然而,由于人力物力的原因,治理沙漠的壮举未能成功,留下的只是这个饱含希望和梦想的名字。几十年过去了,黄沙依旧在这里肆虐。狂风刮起时,滚滚黄沙就像一条条黄龙,张牙舞爪,腾空跃动……  相似文献   

2.
印象沙漠     
<正>平生没来过新疆,更没见过沙漠。对于沙漠的印象,只定格于电视风光纪录片:落日斜阳、黄沙漫天,广袤而荒凉。这次援疆,当我第一次行走在沙漠上,一粒粒沙子窜进了脚底,一缕缕热风撩开了衣襟,我突然放逐了莫名的感伤和疲惫,对沙漠有了全新的印象。上午十点,我们驱车来到沙漠的边缘——"沙漠零公里"。同行的人告诉我们,过了这个栏杆,里面就是真正的沙漠了。我们下了车,看到了在旁边矗立着的高高铁塔。我奋勇当先,率先爬到  相似文献   

3.
牧民的贴心人──记乌拉特中旗努和日勒嘎查党支部书记阿拉腾其其格阿荣阿拉腾其其格是乌中旗乌兰苏木努和日勒嘎查党支部书记。她担任支部书记以来,为党为群众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好事,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妇女干部,全国民族团结先进...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集中报道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事迹,引起亿万人的关注,产生强烈反响。从一棵树到一片"海",从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到苍翠连绵、绿水潺潺的生态宝地,勤劳勇敢的塞罕坝人攻坚克难,经过55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塞罕坝人在茫茫的塞北荒原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7,(9)
<正>鄂尔多斯市:"风沙之城"的绿色崛起30年前的鄂尔多斯,冬春狂风肆虐、黄沙漫卷,夏秋洪水泛滥、毁田挟沙,全市森林覆盖率只有3%,每年至少有6亿吨黄沙注入黄河,堪称"世界水土流失之最"。鄂尔多斯北有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南有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东为丘陵沟壑区,西为波状高原硬梁区,沙化面积最大曾达到90%之上……鄂尔多斯,成为全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吕斌  吕秀芬 《实践》2010,(5):29-29
<正>鲍永新和于艳文是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的牧民。17年前他们高中毕业后,承包了荷叶勿苏沙漠11000亩沙地,在黄沙漫漫、戈壁茫茫的沙漠之中,夫妇俩风餐露宿,固沙植树,使寸草不生的万亩沙滩,变得芳草萋萋,飞花点翠。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9,(7)
<正>在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额济纳旗古日乃嘎查,目之所及是苍松翠柏、金色胡杨和大片梭梭树,看着眼前这片绿,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黄沙肆虐。就是在这里,有一位老人耕耘了整整17年,靠着一把锹、一担水治沙2000余亩,种下6万多棵梭梭树,在大漠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他就是被称为"治沙愚公"的图布巴图。历史上的额济纳绿洲,在黑河水的  相似文献   

8.
<正>从一棵树到一片"海",从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到苍翠连绵、绿水潺潺的生态宝地,勤劳勇敢的塞罕坝人攻坚克难,经过55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塞罕坝人不仅在高寒沙地上书写了一段绿色传奇,也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新路,还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把塞罕坝当作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就是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各地强化尊重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9.
《实践》2019,(11)
<正>敖特更花性格如沙柳般坚韧,她爱笑又敢闯,是当地288个治沙民工连队中唯一的女队长。未来,她还想带着更多沙漠里生活困难的农牧民一起干,"把家乡变好,把日子过好。"游人眼中的沙漠很美,但生活在其中的人怕它厌它,还要学会如何面对它。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就曾是一个风沙肆虐、为沙所困的地方。作为土生土长的牧民,敖特更花小时候很讨厌沙漠,也不喜欢自己的故乡。漫天飞舞的黄沙,令人窒息的沙暴,一贫如洗的村庄,就是独贵塔  相似文献   

10.
张尧 《实践》2009,(3):31-31
在乌审旗图克镇乌兰什巴台村,提起"农电局"领导康二堂,没有不挑大拇指的,农电局的人无论职位高低,来到乌兰什巴台村就像回到了娘家。俗话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乌审旗农电局6年来的倾力帮扶,使乌兰什巴台村村民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正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如是!她是一幅《万里江山图》,沙漠、戈壁、高原、草原、湖泊、森林、盆地、天山……她是一部《文明史》,小柴旦遗址、马家窑文化、"东方庞贝古城"喇家遗址展示青海灿烂的古代文明……她是一部《诗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她是一部《山经》,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  相似文献   

12.
陈金陵 《党建》2009,(10):41-42
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的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曾经是成吉思汗儿子的领地。当年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而今已是黄沙满目,万物萧疏。这里有一片塔敏查干大沙漠,蒙语的意思是“死亡之海”。  相似文献   

13.
正乌海,一座被黄河和沙漠拥着的城市,从一无所有到荒漠重镇,从黄沙满天到草木葱茏,从煤海之都到水上新城,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这个塞外小城以日新月异之姿,书写了一部打造绿水青山的华美篇章。铁腕治污清偿生态环境欠账  相似文献   

14.
3.21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其南缘高为5~10米的新月形沙丘链,多年来,以不可阻挡之势向盐池北部一带重重地挤压过来,而柳杨堡乡首当其冲,狂风推移的明沙丘在逐渐蔓延南移的过程中,一步步淹没了该乡东部古老的戈壁滩,形成了明沙边沿,人们把这里称为"沙边子"。沙边子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植被覆盖率不足20%,土地沙化程度达75%以上。这里亘古无人居住,唯有黄沙驻足,唯有狂风经过。斗转星移,光阴荏苒,这里的人们经过多年与大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3,(6):6
5月23日,全区新闻宣传工作专题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就围绕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好"中国梦",继续深化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宣传贯彻工作提出了要求。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讲话。乌兰指出,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8337"发展思  相似文献   

16.
周居霞 《实践》2013,(9):15-17
走进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你会被这里满眼的绿色所震撼、所感动。乌审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在11645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12.5万人口,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假如你十几年前来过乌审旗,对比过去那漫漫黄沙,就会生出万分感慨,"敢叫日月换新天"——英雄的乌审旗人民做到了!今天,在绿色的乌审大地,全旗人民意气风发,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全旗党员干部正在深入实施又一个重大举措——"多蓝"行动。"多蓝"是蒙古语,意思是"温  相似文献   

17.
洪玲 《廉政瞭望》2008,(11):46-46
我来到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旅游局去,请有关部门推荐观光节目。该部门职员毫不犹豫地建议:骑骆驼到沙漠去,观赏苍茫独特的大漠风光。我想也没想,便摇头说不——因为我曾经深入过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与游牧民族共住帐篷,为大漠那磅礴得足以令人目瞪口呆的气势深深地倾倒;也曾有长达年余的时间住在沙特阿拉伯,为那黄沙滚滚绵延万里的辽阔气象而心醉神迷,  相似文献   

18.
<正>8月8日上午,伊力特酒二厂包装岗位技能比武比赛现场热闹非凡。在捆盖头流水线上,只见参赛女工将红盖头盖在乳白瓶上,双手如梭,红丝带在手指上一绕,套在红盖头上一勒,身着"嫁妆"的乳白瓶如羞答答的新娘让人耳目一新。这一系列的动作只不过才5秒钟。  相似文献   

19.
正25岁的宋振楠,在新疆大学毕业两年后,决意扎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二师三十七团。"这儿是兵团向南发展的扩建团场,发展潜力大,有奔头,我决定不走了。"他说。风沙中的"倔小子"2019年2月,宋振楠被团党委安排在三连工作。三十七团是二师最南端的团场,距铁门关市750公里,气候干旱少雨,年黄沙降存量每平方米高达2.9公斤。每年,这儿的几场沙尘暴,都会让一些农田里的庄稼受灾,职工群众叫苦不迭。工作还不到两个月,宋振楠和职工们去沙漠植树。天不亮,他们就早早爬起来,坐着拖拉机去苗圃装树苗,拉标线,挖树坑。中午饿了,他就在沙漠里啃干馕、喝白开水,吃咸菜,直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  相似文献   

20.
<正>"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这是昔日荒漠塞罕坝无比凄凉的景象;"蓝天白云游,绿野无尽头",这是如今绿洲塞罕坝万顷怡人的美景。河北塞罕坝林场几代建设者们,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被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地球卫士奖"。塞罕坝从荒原到林海的巨大变化,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