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马晓军 《前沿》2009,(3):79-82
宗教世俗化是当代宗教的演变趋势,它在现实社会中主要有宗教教义阐释现实化、宗教活动形式简约化、宗教活动场所和教职人员的管理松散化三种形式。宗教世俗化有利于我们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化条件下的宗教世俗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俗化是当代宗教意识的主体色,也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潮流和显著特征。宗教世俗化的过程是一个涉及人文精神、宗教权力、宗教观念、宗教价值取向、宗教礼仪和戒律、宗教情感及传道方式等诸多方面,经历从"附魅"到"祛魅"、从核心化到边缘化、从"上帝万能"到"上帝已死",从彼世到此世、从繁琐严格到简约宽松、从间隔性到新的交感性的复杂过程。世俗化与宗教热这两种似乎矛盾的相关性现象的奇特结合,伴随着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传统宗教的复兴和新兴宗教的兴起,其背景恰恰是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相对于宗教主权的时代,现时代无疑已进入后宗教时代.世俗化的不断推进,使宗教时代得以终结,它还继续深化,成为后宗教时代的社会基础.后宗教时代的到来,在内在逻辑上可以归因于宗教的自我否定.其中,世俗化进程是最为主要的原因,此外还有宗教自身的一些其他原因.只有在后宗教时代,真正的宗教研究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盛睿  舒景林 《前沿》2013,(16):150-153
现代土耳其自成立之后,凯末尔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世俗化改革,宗教被限制在私人领域。共和国历史上三次伊斯兰政党的复兴都被世俗化的军队所遏制。近年来葛兰运动的兴起以及21世纪初伊斯兰背景的正义发展党(正发党)执政,土耳其的世俗化面临挑战。始于2010年的中东巨变又为土国内伊斯兰复兴创造了适宜的周边环境,土耳其世俗化灭亡的观点被提出。土耳其世俗化的灭亡与否,主要取决于四大因素:军队,欧盟,国内中产阶级以及国家领导人埃尔多安的个人威权。  相似文献   

5.
神圣与世俗、超越与临在的二重性是宗教现象内含的两对矛盾与张力。随着西方启蒙运动的兴起,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俗化趋势日益加强,宗教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逐渐衰退;另一方面是代表宗教复兴的非世俗化或后世俗化潮流也在强劲增长。宗教的二重化被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下一步任务就是如马克思指出的:在理论上揭示这种自我分裂的社会和经济根源,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相似文献   

6.
贝格尔早期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探讨宗教对人类"建造世界"和"维系世界"的神圣作用,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他的世俗化理论,但是对世俗化对宗教产生的影响表现出悲观态度。然而,随着宗教复兴运动的发展,贝格尔又提出"去世俗化"理论,以宗教更加复兴的基调回击世俗化理论中的悲观论点。  相似文献   

7.
杨晔 《新东方》2014,(5):22-2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皮埃特洛·彭波那齐承认信仰高于理性,同时试图在理性的范围内探索宗教和宗教现象。他认为人最高的幸福不是思辨理性的沉思,而是伦理道德的完善,而宗教是提高个人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为人的此世幸福服务的工具。彭波那齐的宗教观,可以看作是中世纪和宗教改革之间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点,指示了在此之后宗教思想发展的理性化、道德化和世俗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西方世俗化价值观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趋势已成为当今多样化生活方式的一种“新”潮。在西方 ,“世俗化”作为“现代化———理性化”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表征 ,就其历史演变过程而言 ,自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它相对于中世纪的宗教文化 ,是对“天国”信仰主义和禁欲主义的否定 ,标志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文化的产生 ,这就是对人间世俗幸福的追求。认为人生的目的不是死后的“永生” ,而是现世的享受 ;人的自然欲望不是罪恶 ,无需压抑 ,而是正当的要求 ,应予满足 :男女之间的爱情不是丑事 ,也无需隐讳 ,而是人生高尚的感情 ,应以歌颂。同文艺复兴时期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关系理论的逻辑起点,毛泽东民族宗教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关系理论的初步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为民族宗教关系重新定位,强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根本任务,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提出了新观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这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破性贡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明确了民族与宗教的相关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实现了新的发展与超越,对民族关系的论述更加系统、全面,明确提出宗教问题就是宗教关系和处理宗教关系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刘坛孝  张承安 《求索》2012,(12):111-113
宗教思维的运行主要通过语言的导向来实现,宗教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宗教语言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和认知的无意识。体验哲学持语言体认观,认为宗教语言是人脑心智体验宗教语境的主观化产物。宗教语言的建构以隐喻性思维为体验方式,是人脑心智把世俗语言域的某些属性映射到宗教语言域的过程;宗教语言的建构以范畴化为体验手段,是无意识认知在宗教语境需寻求替代依恋对象的过程。宗教语言是反映权势关系的心智网络建构体,权势关系的构建是认知体验的主观化产物。  相似文献   

11.
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 ,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结合中国实际 ,探索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正确道路 ,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问题理论。一、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初创了宗教问题理论毛泽东是中国特色宗教问题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运用于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提出了对待宗教问题的一些重要观点 ,从而初步创立了中国特色的宗教理论。1 要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如何对待宗教 ,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2.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清教主义的价值体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考察其对不同时期美国文学的影响以及形成于17世纪的清教徒文学传统在美国文学的延续与发展。笔者认为,清教主义与其它宗教相比,包含三个层面的价值体系,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表现出不同时代特征,以清教主义作为参照系,可以说17世纪美国文学是“信仰时代的文学”,18世纪美国文学是“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则可称为“宗教批判与宗教道德时代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与犯罪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宗教可以成为犯罪产生的原因,即宗教犯罪化;宗教可以是犯罪预防对策,即宗教信仰道德化;宗教亦可用作矫正犯罪的辅助手段。宗教具有规范控制社会思想行为的功能,在一些国家,宗教仍是主要的社会控制力量。宗教教化的功效有其局限性,但其作用的范围却比一般教育广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络的深入发展,网络上的宗教现象及问题日益突显。当前学界的一个共同的倾向是把"网络宗教"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现实宗教的网络"投射",另一种是宗教的网络"创生"。继续深入探讨网络宗教问题可以围绕三个主要路径展开:网络上宗教信息与传播、网络宗教活动和网络宗教组织。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是毛泽东社会矛盾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处理党内、国内事务的一贯原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把人民内部矛盾单纯地当作一个思想政治概念,因而把“团结——批评——团结”当成处理这类矛盾的万能公式。在这种看法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总是把社会主义时期人和人的关系政治化、伦理化;或者,把人民内部矛盾看成带有阶级斗争色彩的政治关系,或者看成是田园牧歌式的温情脉脉的伦理关系。其结果是,对于复杂的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要么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处理,要么用宗教式的“感化方式”来解决。我们认为,要真正把握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质,必须从物质利益关系着手,探索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在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交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基督教未来的社会定位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揭示了中国宗教健康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7.
在东汉中晚期形成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宗教。它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经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它的初始形态为民间秘密宗教,在南北朝时期经历了由民间宗教向官方上层宗教演变的历程,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其教义和宗教活动、仪式中也有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善男信女们眼里,宗教领域是人间一块圣洁的天地。当他们虔诚地把自己的灵魂寄托给上帝的时候,却不曾想到这块与天国接壤的乐园里,同样弥漫着间谍大战的硝烟──作为一种渗透性极强的意识形态,宗教常常被一些国家的谋报机构作为掩护间谍活动的工具。把间谍活动与宗教结合起来古已有之,但真正自觉而广泛地以宗教为掩护开展间谍活动则是始于殖民主义时期,当时西方的殖瓦者和教会相互勾结,把这种间谍活动作为殖民侵略的一项重要工具。教会和传教士不仅充当殖民主义者的间谍为其技集情报,而且充当殖民者的参谋为其扩张和侵略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认真分析研究国际国内形势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宗教状况 ,把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同当代中国的宗教情况结合起来 ,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 ,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宗教理论和政策。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要求我们保持党的宗教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宗…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把流动人口中信教人员纳入有效管理。一是及时登记。区民族宗教局等部门建立了定期联系机制,及时登记、掌握流动人口的宗教信仰情况,把全部外来暂住的信教人员都纳入管理视野。二是注重教育。根据各个时期外来人口中信教人员的实际情况,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对外来信教人员集中进行党的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三是妥善安排活动。本着便于活动和便于管理并重的原则,确定外来信教人员参加各自宗教活动的堂点,坚持宗教活动定点化,在有关堂点进行登记。四是保持经常联系。在外来信教人员中物色、确定一定数量文化素质较高、法制意识较强、有代表性的人员为联络员,畅通联络渠道,及时了解掌握外来人员的情况和思想动态。五是切实加强管理。明确要求流动信教人员定点活动所在堂点的负责人负责掌握情况,确保宗教活动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