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党建与人才/2002/10、11前些时,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你不说我,我不说你;你若说我,我必说你。”这也是近年来许多人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典型心态。在这些人看来,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没事,而不让别人说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说别人的事,只有不说别人的事,才能保证别人不说自己的事。市场谈判都可以搞“双赢”,批评为什么不行呢?深入分析这种对待批评的心理,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典型的变异批评心态。因投鼠忌器,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而只好心照不宣了———咱们大家都有事,谁也别说谁。以这样的心态,怎么能开展正…  相似文献   

2.
廉政名言     
以德为宝的子罕春秋战国时期,子罕在宋国任司城。有一天,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美玉,前来献给子罕。子罕说:“我从来不收别人的馈赠,你还是拿回去吧。”献玉的人说:“你怎么不收呢?我拿这块玉给玉工看过,玉工说这是一块宝物。我把宝物献给你,你为什么推辞呢?”子罕说:“我已经有宝物了,所以不收。”献玉的人感到十分奇怪,问:“你的宝物是什么?能否给我看看?”子罕说:“我的宝物就叫不贪。我把不贪婪作为宝物,你把美玉作为宝物,我们各有各的宝物。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你丧失了你的宝物,我也失掉了我的宝物,是使物各失其所。…  相似文献   

3.
胡质、胡威父子,是三国、西晋时的重臣要员,在当朝和中国历史上都以清廉而闻名。有一次.晋武帝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武帝又问:“你父亲哪些方面超过你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但唯恐别人知道,我清廉,则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远远不如父亲的地方。”由此,清畏人知,便成为美谈和佳话流传下来,被视为清正廉洁的一个道德高地。  相似文献   

4.
“别人说我,你的位置不大,威力不小。我说不是我威力不小,是代表制度的作用发挥出来了。”  相似文献   

5.
年终岁尾,经常可以从报刊上看到类似的说法:某某地方明年要为群众办十件实事。心中不禁要问:为群众办实事,为何都“不约而同”地是十件。一件不多,也一件不少?十之八九是出于随大流的心理。别人定了十件,咱也不能少,少了显得不关心群众;也不能多,多了怕别人的脸面不好看,也给自己增加了工作压力。于是乎,你十件,我十件,他十件,岁尾年终,两只巴掌便不停地,在群众眼前晃。当然,一年里能为群众办成十件实事总比一件也不办要好得多。问题是,嘴上许诺过的,也只是画了一张大饼,这张大饼能否吃到嘴里,吃到嘴里的是不是一张偷…  相似文献   

6.
陈黎 《党员文摘》2007,(4):40-40
她是一位警察的妻子.快要临产了。她拉住正准备出门执行任务的丈夫,说:“你今天陪我去医院做最后一次检查吧。别人检查都有丈夫陪着去.而我每次都是一个人。弄得旁人都怪怪地看着我。再说,我大着肚子一人去医院实在行动不便。你不知道。我每次挤公交车时多想有你在身边扶我一把.拿药时有你去排队,检查时有你扶进扶出……”她这么说着的时候。泪水已经在丈夫眼眶里打转了。  相似文献   

7.
时下,在一些基层党员身上有种不正常现象:看自己的优点多、长处多,而看别人的却是缺点多、短处多;即使看到了别人的长处,也不以为然。据我观察,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部分党员对个人的名誉地位看得太重,计较你高我低;二是与人交往心胸狭窄,总觉得自己是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对刘少奇在会上提出“大跃进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过5年、10年之后再来为‘三面红旗’作出结论”,心中有所不满 彭真在会上说:“别人都可以批评,就是毛主席不能批评,这不好。” 林彪在发言中说:“毛主席最突出优点是实际,他总比人家实际一些,总是八九不离十。” 文化大革命初期,江青说:“七千人大会憋了一口气,直到文化大革命才出了这口气。”  相似文献   

9.
李君刚 《奋斗》2009,(7):60-60
读报.一则报道让人感动:一离休干部在生命垂危之时,深知病入膏肓,便再三谢绝组织上安排的抢救措施。他说:“我是个共产党员,既然病危无救.就不必再浪费宝贵的药物和国家赘财了。”当组织上出钱组织抢救之后,他要爱人从家里拿出5000元存款支付医药费。他说:“国家正在搞建设,有很多困难,我是个共产党员,应该为国家分忧。”他临终前,告诉亲属和组织,在他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丧事一切从俭。有人说:“你怎么跟别人不一样呢?”他说:“我特殊,我是个共产党员,我应该这样做。”  相似文献   

10.
法国一个政党的领袖,指导一位竞选参议员的候选人如何赢得多数人的选票。那位领袖向候选人提出要求:“如果你违反我教的规则,就得交十元罚款。”那人回答:“先生,这没问题。”那位领袖说:“我教你的第一条规则是:不论别人怎么贬低你、指责你,你都得忍受,不许发怒。”“这点我一  相似文献   

11.
窗外风 《党课》2011,(16):71-71
那天跟许久不联系的朋友煲电话粥,聊着聊着,她平静地对我说:“你知道吗?我今天看到某某了,就在路上。他看着我,我装作没看到他,面无表情地擦肩而过了。原本以为我心里会重新翻腾起巨大的仇恨,可谁知道,内心一点波澜都没有。”  相似文献   

12.
李国新 《党课》2014,(3):103-104
我的爷爷大名叫李永炎,晚辈都叫他炎叔,孙辈叫他炎爹(湖北方言:祖父的意思),我叫什么?别人猜不着的,也许会说,你是孙子,应该叫爷爷或者爹爹呗。错了,我小时候才没有叫他爷爷哩,我叫他“炎老头子”!当然,叫爷爷“炎老头子”,是我的专利,别人是不敢叫的。  相似文献   

13.
豫剧《朝阳沟》里的男主人公在教女主人公锄地——我老家的人都说耪地——时有唱词曰:“前腿弓,后腿蹬……”云云,我以为大抵乃为唱而唱。其实,谁要想学锄地,只消照着别人的架势,伸锄哈腰,自然会前腿弓,后腿蹬,根本用不着特为叮咛。小时我头一回锄地,庄上的叔叔就说:“喔,还真是个样!到么比你爹还强。”“到么”就是将来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李阳波 《廉政瞭望》2003,(12):40-40
一个人活在世上.别人对你的能力有个基本的判断,但往往不是看得过高,就是过低,很少有恰如其分的时候。看得高了,容易满足虚荣心;看得低了,似乎很难受。要叫我说,高看不可喜,低看却不见得是坏事。  相似文献   

15.
郭庆晨 《前线》2009,(6):58-58
听骂的态度,很能看出一个人修养的深浅高下。 宋朝的富弼曾官至宰相,这与他的胸襟宽广有直接关系。富弼的大度突出表现在听骂上。少年的富弼就练就了听骂的“童子功”。一次,有人莫名其妙地骂他,他听而不闻。旁边的人以为他真没听见,就提醒他说:“喂!有人骂你啦!”富弼回答说:“他大概是骂别人吧。”旁边的人说:“哪能呢,他是指名道姓地骂你呢!”富弼则说:“天下之大,  相似文献   

16.
把自己看得“小”一点□王永生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宁愿把自己看得过“大”,而不愿把自己看“小”。诸如:我的技术比别人好,我的学历比别人高,我的能力比别人强,我的贡献比别人大……也许这些不是言过其实,但这样看自己委实不好。鲁迅宁愿把自己看作是一头牛,郭沫...  相似文献   

17.
也许你没有听过歌剧《红珊瑚》,但你肯定对《红珊瑚》选曲《珊瑚颂》和《海风阵阵愁煞人》等乐曲耳熟能详。《红珊瑚》的作曲者之一就是胡士平。 胡士平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叫“半拍斋”,意思是“事事较人晚半拍”。他说“生活中也有这么一种人,诸事认真,事事注意,但生性愚钝,事事落在别人后。别人早就明白的事他刚刚明白,别人已经办完的事他刚去办。就是在争论吵架中,别人伶牙俐齿一句话就把你噎住了,他要在过后好久才想出该怎样回答。这类人常被称作晚半拍或慢半拍。我就属于这类人。”这是胡士平的自谦,然而正是由于这种自谦,在几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他总是用十  相似文献   

18.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0,(15):71-71
爷爷训孙爷爷每天接送上小学的孙子,很累。爷爷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会骑自行车了。”孙子说:“爷爷吹牛,你那时还没自行车高呢。”爷爷觉得话说大了,便解释说:“我是站在凳子上骑的。”爷爷怕孙子怀疑。又红着脸补充道:“不信问你爸,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魔术     
语言这东西,大概是世界上最复杂最深奥的一门学问。我们天天说话,也天天都在听人说话,可对“语言的魔术”却懂得很少。往往是不经意间,就被人糊弄过去,有时甚至不明白是自己糊涂、别人糊涂、还是那事情本来糊涂。  比如说,你去买皮鞋,旁边有人对你说:“这皮鞋样式虽然一般,但是皮子好嘛!”你就觉得这皮鞋是可以买的。如果旁边又有人向你说:“这皮鞋皮子虽然好,但样式太一般了!”你就觉得这皮鞋似乎不该买。如果你打不定主意,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两个人的话有啥不同时,你会发现他们说的都是合乎实际的,只不过那“虽然”、“但是…  相似文献   

20.
他身无分文,别人却称他“千万富翁”,因为他一个人收藏着一座城的历史。他说:“这是我一辈子的追求,一生最后的奔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