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人妇女文学之母”赫斯顿小说的“黑人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黑人性". "黑人妇女文学之母"佐拉·尼尔·赫斯顿经历了黑人文化复兴的全过程,是一位积极倡导和歌颂黑人文化的先驱.她在小说创作中融入了诸多的黑人民俗文化因素以及极富特色的黑人英语,使作品充满了艺术的灵动之感,"黑人性"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落实于诗词一道,就是诗词自觉和诗词自信。诗词自觉建基于对诗词特性的自知之明。直接插入生活,偏重于书写个人实际、具体的生活内容,雅化日常生活,就是古典诗词的显著特性和传统。表现日常生活,书写个人生活经历及体验,发掘日常生活本身的价值和美,依然是现代诗词的突出特征。诗词直接插入生活,使诗词与人生高度交融和伴生,获得内生性而有旺盛生命力;使日常生活审美化,实现诗意栖居;让诗词作为民族文化基因得以有效遗传。现代诗词写作大量是民间的、日常的、经验性的,只有确立直接插入生活的正当性和价值,民间性、日常化写作才有底气。解决诗词内容普泛化、写作日常化带来的随意性和平庸化问题,要辩证对待诗词日常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妇女解放的乌托邦——合作化小说中的妇女解放内涵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女权主义理论和人性话语的观照下,1950-1970年代的合作化小说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仍是男权意识与极左政治合谋压迫下的附庸和第二性,只有妇女解放之名而无妇女解放之实的神话,在女性意识的匮乏、妇女形象的改写和负担的加重等方面成为不攻自破的肥皂泡,妇女解放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作为泱泱诗歌大国,“兴观群怨”等功能决定了诗人早已将个人的独特思考嵌入到集体意识之中、融汇到国家和民族魂的执擎之中。诗歌的写作需要顽强的勇气与坚韧的毅力。诗意呈现要展现大国气象及韧劲,诗意呈现要保持思想维度和精神向度的纯正与清洁,诗意呈现要坚守伦理底线,诗意呈现要彰显语言的艺术魅力。诗歌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属于个人的日常生活领域的服装,在"文革"时期的泛政治化环境下,消解了生活形态上的差异,呈现出高度同一化的特征,这是政治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浸入。这使得个人领域变成区分政治和阶级立场的公共领域,实现了意识形态的教化和整合。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日常生活世界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人情世界。该人情世界不仅有其确切的内涵和较为典型的特征,而且还有其深刻的文化底蕴,即所谓情理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篇小说《迟桂花》是郁达夫晚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基调和清新明丽的笔式描写了旧中国青年男女的爱情心态,发掘出人性中至洁至纯的美好情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关注着当今的乡村和城市,写了一系列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不安分的灵魂.他笔下的主人公游走于城乡之间,他们所处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始终是外来者,同时,他们是生活在芸芸众生中的孤独者,是一群"无法安妥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余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的塑造经历了迷失--寻找--回归的过程,走过了一条恶--善之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对人性及秩序的思考.走出暴力、欲望的沼泽,余华终于看到了人间固有的神圣和美好,并力图重建一种深邃的精神价值,一种人文关怀,表明了余华对人生深层意蕴的挖掘和表述由混沌驳杂走向了清晰与澄明.  相似文献   

10.
曹木易 《工会论坛》2011,17(3):173-17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官场"为题材的小说不断涌现。它们以曝光官场内幕、反映官场权力斗争、描写官人宦海沉浮、揭露官场黑暗腐败为主要内容,是九十年代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在艺术表现力上,该类小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包括:情节单一化,人物简单化,创作模式化;权力至上的思维定势;审美意象的匮乏。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20世纪文学批评史的整体格局中,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以一种异质的姿态话语,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互补”对峙。他对文学的独特认识,对道德完善的要求,尤其对传统的重视,有超越历史时代的价值。他身上浸淫着西方文化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从传统型不断向现代型位移又始终秉承传统文化,历史、久离的故土、许多已逝的人物、还有风物、器物、美食无不触动他的追忆情怀。而“雅舍”里不涉政治、阶级、时代,都是身边的事物,篇篇几乎都抓住“人性”七寸,睿智,幽默,隽永,深厚,耐读,让我们在轻松诙谐中体味到一种久违的安宁。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陈染是本世纪初期和本世纪末期在“私小说”创作领域颇有成就的两位代表作家。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抒写着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孤独、苦闷、对爱情的追求和对死亡的思考。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这两位作家创作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王蒙晚年创作的“季节”系列小说在情节、人物、场景、细节等方面与其此前的小说均有不同程度的相似。可以说,“季节”系列小说是“老年”王蒙对“少年、青年、中年”王蒙人生经验、历史经验的重写,凝聚着“老年”王蒙的人生感悟与历史感怀,饱含着“老年”王蒙对一生所追求的理想的反思。但在“季节”系列中,王蒙的重写所倚重的是叙事视角的游移、叙事语言的狂欢,历史的沉重与人物的主体被无形中消解,理想的反思也停留在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肯定之上。  相似文献   

14.
“三言”中的公案小说既有描写刑事案件的,也有描写民事案件的,还有描写政治性案件的,题材呈现多样化。作品的美学风格既有悲剧性的,也有喜剧性的,亦有悲喜剧因素融为一体的。小说的情节安排手法多样,具有平中出奇、生动有趣的特点。“三言”公案小说中塑造了不少具有鲜明个性的审判者、受害者和犯罪者形象。  相似文献   

15.
闫冰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142-142,146
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系列"小说展现了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构。封闭自足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经历的阵痛,表层文化结构的解构和深层文化核心的坚守所形成的矛盾冲突在小说中得以体现。小说表达了乡土中国文化转型的艰巨性,以及农村乡土人格重构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路翎创作的以《初雪》、《洼地上的"战役"》为代表的"志愿军题材"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历史,对于我们解读那一场战争,认识1950年代的中国有启示意义。路翎的遭遇也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在新文艺"规范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作家和人民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共同人性”与“差等人性”是人性问题上纠缠不清、争论不休的古老话题。历史上,“共同人性”曾经遭到“性三品”论和“阶级人性”论的冲击和批判,当下又遭到非本质主义哲学的解构,似乎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其实矛盾百出,遗患甚多。重新盘点、比较、甄别和反思中外思想史上关于“共同人性”与“差等人性”论述的得失,清除差等人性论,肯定共同人性论,不仅在当下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拨乱反正意义,而且对于自觉认识和把握普遍人性,顺应人性制定政策方针、实现国泰民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人性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话题之一。要了解“以人为本”的真正哲学意义 ,我们应该批判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三种人性模型 (道德化的人性模型、理性化的人性模型和本能化的非理性化的人性模型 )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从而给“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的建构 ,让“以人为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宋艳 《工会论坛》2009,15(1):154-155
苏童小说中女性的悲剧起源是:一方面,他承认男权社会对女性悲剧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他更关注女性自身所具有的弱点。在苏童笔下,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丧失了传统美,女性之间相互残害,女性对男性盲目崇拜。正因为这些特点,才使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0.
遣词造句历来是文学作品中每个作者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学要素。汉语中叠字(词)是一种独特的修辞语,具有加重语气、增深情感、表达洗炼、形象突出等特点,在翻译中如果译的传神,能使译文兼顾意蕴、音律、形式的和谐统一,还能为译语输入新的语言形式,增加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