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颜元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深刻体会到宋明理学是"害心"、"害身"、"害国"之学,反对程朱理学"重文轻武"的教育模式,大力提倡"文武相济"、"兵学合一"、全面发展的主张。颜元反对理学"主敬倡静",提出要"习行"、"习动"。颜元的体育思想是人体解放、回归自然的反映,是人的自然属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项乔体会“四书五经”之言,就是体悟圣贤的心学,进而融通义理。他认为,阳明发朱熹之所未发,“致良知”是其独创之见。良知作为天理而主于虚,虚能容物,推致良知于事物。虚实一源,显微无间。项乔的“致良知”“求放心”之学,是在圆融孟子、《中庸》和阳明心体学,并融通朱熹的观点而阐发自己的独创见解,进而探索理气和道器的关系。项乔融突和合程朱理体学与陆王心体学旨在归本圣贤经典的理想人格,高扬随事在物即行的德性,终成心体学的事功学。  相似文献   

3.
章学诚毕生以维护纲常名教为己任,重视妇德妇道,反对妇女抛头露面,强调妇女贞烈的伦理价值,但在受到清乾嘉时期学术知识化浪潮的深刻影响后,又形成了重视妇女才学、承认其文化传承地位的进步观念,从而对其有关妇女专史的历史编纂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主张恢复能够容纳妇女才学和特长的《列女传》以取代主题狭窄的《烈女传》,并突出妇女独立的传主地位。章氏上述的观念和思想,打上了宋学和汉学的双重烙印,是陆王心学重视天理和纲常的"尊德性"与乾嘉学派重视知识和实证的"道问学"之间交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之学以“心”为本体,工夫论也是他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在不同的具体言说情境下,又有轻重缓急之别。他的为学之工夫也无不体现出这一点。为学工夫主要体现在本原与认识的渐进性,告诫我们为学不可急于求成;“知行合一”的为学工夫论是王阳明针对朱熹“知先行后”和“行重知轻”的命题提出来的。他主张为学中“知”和“行”相辅相成,合一并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以托古改制的形式提出"实学"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他对宋明以来空疏迂腐的教育风气,以及与此相结合的科举制度做了全方位的批判.颜元的这些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当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学习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坚持"古为今用",又重视"洋为中用";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既坚持自学,又重视他学;既重视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又重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这些思想给当前的建设学习型政党活动以深刻的启示:以铸就学习型党员为抓手,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全党全面学习、系统学习、终身学习;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推手,推动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凡是读过朱彦夫事迹报告,听过朱彦夫事迹报告的人,心头都会一次次被震撼、被感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应大力弘扬朱彦夫精神。 朱彦夫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在战场上,他不怕流血牺牲,多次立功受奖;伤残后,他自强不息,为家乡建设殚精竭虑,终年操劳,带领众乡亲艰苦创业;离休后,他又以顽强的毅力,查字典、学文化,用嘴衔笔,残臂夹笔,历时七载,七易其稿,写出了33万字的自传体长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学习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坚持"古为今用",又重视"洋为中用";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既坚持自学,又重视他学;既重视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又重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这些思想给当前的建设学习型政党活动以深刻的启示,以铸就学习型党员为抓手,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带动全党全面学习、系统学习、终身学习;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推手,推动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无须表白     
佚名 《人事天地》2007,(4):36-36
他是个农民,但他从小便树立了当作家的理想。为此,他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着。他坚持每天写作500字,一篇文章完成后,他修改了又修改,然后满怀希望地寄往远方的报社杂志社。可是。多年努力,他从没有只字片言变成铅字。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过。  相似文献   

10.
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在他之前“情”字的各种义项,另一方面又将“情”视为“好恶喜怒哀乐”的抽象概括,更是把“情”视为“性之质”,“欲”之源,是“恶”性的集中表现。荀子以“欲”释情,实际上并非片面的否定情,他已经看到了“情之欲”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荀子性情思想的最大创新在于,把“情”与“伪”、“知”、“能”等知性方面的范畴结合起来相比较而言,“对心言性”,从而使我们可以在性情交接出纳的运动之中,来把握“情”的提升、改造。另一方面,荀子以以“礼”则情而近于“法”,这是脱离先秦儒家传统思想的轨范的,他并没有真正继承孔孟人学思想的传统,这为秦始皇在中国的暴政统治,乃至几千年的专制集权制度奏响了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朱熹继承程颐讲“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强调涵养与穷理相互贯通,并且认为涵养为穷理之本。然而,朱熹之后,宗朱派把涵养与穷理分别开来,只讲朱熹以穷理为主而讳言涵养,并以此区别于陆学;王阳明以为朱熹早年、中年主于穷理、晚年主于涵养而同于陆学,撰《朱子晚年定论》,同时又斥朱熹格物穷理是“析心与理而为二”。对此,清代朱子学家朱止泉著《朱子圣学考略》,通过对朱熹一生为学以居敬涵养为主的分析,建构朱熹的涵养论,强调朱熹“以主敬涵养为先”,“始之以涵养始,终之以涵养终”,并且认为朱熹的涵养由于与穷理相互贯通,而不同于陆王,高于陆王,为孔孟正脉。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研究朱子学及其与陆王的异同,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姜亮夫(1902—1995),名寅清,字亮夫,云南昭通人,著名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他于1921年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先生。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张兆端教授一直坚守警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阵地,勤奋进取,著述颇丰。其相继出版的《警察文化学》、《社区警务论》、《中国式警察管理》专著和主编的《警察学原理》教材等,均具有一定的理论独创性,在警学界和管理领域颇有影响。近日,他又推出了愈百万字的《警察哲学——哲学视阈中的警察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其理论的恩辨性、知识的趣味性、内容的创新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读后令人感到欣喜,深受启迪。在我看来,这部著作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浅析笛卡尔关于“错误”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勒内·笛 卡尔 这 一名 字在哲 学 的 殿 堂 上 回 响 了 三 百 多年 , 人 们 一 直 把 他 奉 为 欧 洲哲 学 的 始 祖 , 理 性 主 义 的 先驱 。 他 的 著 名 的 “ 我 思 故 我在 ”、“ 天 赋 观 念 论 ”、“ 心 身 二元 论 ” 等 思 想 吸 引 和 启 迪 着一 代 又 一 代 的 人 。 但 是 很 少有 人 关 注 他 关 于 错 误 的 学 说 。 的 确 , 这 一 思 想 在 他 硕 果 累 累的 哲 学 之 树 中 并 不 耀 眼 , 但 也 不 容 忽 视 。 细 细 咀 嚼 , 仍 有 不少 值 得 我 们 玩 味 和 借 鉴 的 观 点 。 本 文 就 对 这 一 问 题 作 一 简 …  相似文献   

15.
我父亲对上海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他这一辈子无数次地到过上海。我知道的这几次,可以说得下来的,恐怕最早是北伐时期,党组织派他到上海受领任务,去苏联学习秘密工作。在苏联学了几个月后.回到上海,赶上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因为他是军人出身,就参加了军事训练。训练工人纠察队。大革命失败后,他又从上海到武汉.参加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16.
孔孟的时间观是其认识世界方式的一部分。它影响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之能够比较辩证地看问题,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同时它又带有宿命论、实用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不足,影响到中国人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经学五书     
万斯大(1633-1683),字充宗,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其汉经学,以礼学为根柢,会通诸经,折衷群言,是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的狂     
杨嵩 《人事天地》2007,(3):26-27
艺高人胆大,学富志不群 关于钱钟书在校时期的轶闻趣事,可以车载斗量。例如说他曾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馆”,即把清华图书馆130多万册藏书从甲字第一号(中文)和A字第一号(外文)开始通览一遍,有的还要作批注;又如他上课从来不记笔记,有时还浏览其他书籍,可是一到考试稍加复习,便可考出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9.
1889年10月26日,黄冈县回龙山街下张家湾(今属团风县)一个贫寒的家庭,出生了一个男孩。他是家里的第2个孩子,教私塾的父亲李卓侯为他取名仲揆。1902年冬,省城开办新学堂的消息传来,有着强烈求知欲望的小仲揆在父母的支持下,挑着行李来到武昌。  相似文献   

20.
封面画鉴赏     
【名称】(清)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卷》【类别】中国古画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又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是王时敏的孙子。康熙九年(1670)中进士,供奉内廷,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登第后,专心画学。擅长山水,宗法元代黄公望,用笔沉着,功力深厚。亦善诗文和鉴定古今名画,与王时敏并称为“娄东派”,为清初六大家之一。著有《雨窗漫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