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益典 《法学》2018,(4):173-181
监督过失型渎职犯罪最重要的特点是有他人的行为介入和主要以不作为为表现形式,其因果关系体现为间接形态,认识上常常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集中表现为把犯罪因果关系和行为人的认识能力联系在一起,夸大因果关系在犯罪体系中的地位,停留在简单决定论的因果关系认识上。置于监督过失理论框架下,强调间接因果关系是监督过失型渎职犯罪的因果关系基础,采用形式符合性、充分关联性和中断性认定方法,是判断监督过失型渎职犯罪因果关系成立与否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黎宏 《人民检察》2023,(20):8-14
在依据危险现实化说判断渎职犯罪的因果关系时,首先必须查明渎职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何种介入因素,然后以行为时所存在的全部事实为基础,以科学的一般人的认识为标准,判断损害结果到底归属于渎职行为还是介入因素。在介入因素属于渎职行为的伴随因素或者为渎职行为所诱发时,最终的损害结果仍然应当归属于渎职行为,渎职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在二者之间不存在这种伴随或者诱发关系时,则只能将损害结果归属于介入因素,渎职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姜涛 《河北法学》2021,39(10):86-108
渎职犯罪上的"重大损失"等不法结果,并不属于客观处罚条件,渎职犯罪认定无以客观归责论替代因果关系理论的必要。渎职犯罪的不法行为与不法结果之间往往是"多因一果",主要原因力说可以解决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判断的难题,如果实行行为本身缺乏诱发介入行为的危险性,第三人或被害人的介入因素对严重损害等结果的发生具有决定性,且第三人或被害人的介入行为属于不具有预见的可能性的情况,则就不能以行为人制造现实的危险而认定不法行为与不法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主、次作用的判断是一个与职务相关的范畴,可以用职务相关性理论、客观的预见可能性与合法的替代理论予以解答,不可以把职务无法涵摄、客观上不具有预见可能性、可以合法替代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解释为原因。  相似文献   

4.
刑法中的渎职类犯罪很多都属于结果犯,结果犯不同于行为犯等其他犯罪,对结果犯而言,将某一结果归罪于某人的时候,往往需要查明其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结果犯罪中,无因果关系则无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刘梦妮 《法制与社会》2010,(32):152-152
在司法实践中,重大责任事故背后渎职犯罪行为,特别是过失类渎职犯罪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多为多因一果的关系,这种情况是否属于刑法上要求的因果关系,行业主管部门与司法机关对此颇有争议。本文拟从刑法条件说的因果关系理论出发,经过一系列论证,得出"有了渎职行为才有危害结果,没有渎职就没有危害结果"的一般性判断标准,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6.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是大陆法系侵权法领域的重要理论,发源于德国,建立在条件说和原因说的基础之上。关于相当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有诸多说法,本文着重介绍其"相当性"的判断并简要介绍相当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因果关系的判断是犯罪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合法则的条件说是对前期条件说的理论发展,背后体现了科学法则和经验法则的交流与互补。本文拟就这种理论发展变化作简单梳理和比较,以期对此理论发展有所把握。  相似文献   

8.
刑法上的偶然因果关系是指两个必然因果关系交叉而形成的“前因”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其存在两种基本形式,但其只是追究刑事责任的一个条件。对于渎职犯罪的偶然因果关系,更具有特殊性,认定时更要慎重。  相似文献   

9.
刘红  田园 《法制与社会》2010,(29):265-266
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其严重性引发人类对环境变化、以及变化的规律性的思考。发展环境对人类的有利方面,防止、克服环境对人类的不利方面,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对于破坏型的环境犯罪,如非法狩猎罪,盗伐林木罪等,与传统犯罪因果关系的证明一样并不存在证明上的困难,环境犯罪因果关系的证明问题集中表现在污染型的环境犯罪方面。本文认为针对污染型环境犯罪的特征,医学上的疫学因果关系法则可以应用于刑法上来解决因果关系的判断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玩忽职守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刑法上因果关系成立与否的判断,决定玩忽职守罪的构罪有无.本文经分析认为只要合义务行为可能防止危险结果发生,行为人就应当归责,而非必然防止危险结果发生才可归责.  相似文献   

11.
姚树举 《法制与社会》2012,(20):119-121
本文从刑法因果关系当代条件说及其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具体国内外案例对单一的因果关系、合成的因果关系、竞合的因果关系以及特殊刑事案件中的条件与因果问题作了人工语言方面的拟制与刻划,以期对刑法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一、刑法上的偶然因果关系存在的理论基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既有必然因果关系也有偶然因果关系。这是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的两种形式。只不过必然因果关系是基本的形式,而偶然因果关系是补充的形式。在实践中,必然因果关系是大量的,主要的;偶然因果关系是少量的、次要的。如果将因果关系之间的偶然联系一概排除在因果关系之外,否认刑法偶然因果关系的存在是不科学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因果性与必然性、偶然性的学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的,仅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因果性与必然性的混淆。另外,必…  相似文献   

13.
因果关系理论是困扰法院与学者的难题,它考验着法律人的抽象思考能力及具体案例上符合事理的判断。因此,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实属必要,对英美法系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进行审视,并提出其对我国侵权法的借鉴意义,也是当务之急。本文对英美法系国家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英美法系因果关系理论对我国侵权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英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进行了研究,重点论述了相当因果关系的理论、双层次因果关系理论、近因说和合理预见说等理论。对各种学说的优点和缺陷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且指出,因果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就是一种感觉,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去确定,任何因果关系理论都不能包治百病,我们应该学会面对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刑法因果关系中的偶然与必然的讨论,因为没有供给明朗的预判途径,所以对司法行为的引导作用有限.近些年来,因果关系成为刑法领域研讨的重点.本文将对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途径进行着重阐述,以期为建设中国已有的司法系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因果关系都是共同侵权责任中不可或缺的客观要件,不仅在加害人的行为与受害人的损失之间起到中介的作用,使受害人的损害可以合理、正当地向加害人一方移转,而且也满足了社会道德和人类感情的需求,体现了司法公正。因此,只有整个共同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统一完备,才能符合侵权法中既要保护人们合法的权益又要充分尊重人们自由的意志的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17.
因果关系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确定行为人行为性质和刑事责任有无及大小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作为刑法中类概念提出的渎职犯罪,因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犯罪属于故意犯罪,其因果关系较易界定。  相似文献   

18.
孙运梁 《法学论坛》2013,(1):112-121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是客观构成要件中两个各自独立的构成要素。客观归责理论将因果关系问题与归责问题加以分离,在确定了某一行为是造成某一结果的原因后,还要再以规范的观点来检验,是否如此的结果要归责于这一行为。根据条件说来判断因果关系,在归责的问题上,注重于结果在客观上可否归责于行为,如果行为制造了法所不容许的危险而且实现了构成要件该当的结果,那么行为就具有了归责可能性。客观归责明确区分了归因与归责,归因问题属于事实范畴,根据因果关系理论判断;归责问题属于评价范畴,依据客观归责理论处理。  相似文献   

19.
刘艳红 《中外法学》2013,(4):747-765
对共犯脱离的把握必须从弥补共犯中止理论之不足的角度,才能形塑有效的脱离基准理论。鉴于因果关系遮断说无法解决行为人产生的影响虽在事实上存在但承认脱离比较合适的案件处理问题,以及判断因果关系是否遮断存在规范的性质,应提倡以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作为共犯脱离的判断基准。在规范的因果关系遮断说的具体贯彻问题上,应以表达了脱离的意思并为其他共犯者所了解作为主观基准条件,以停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且解除了共犯关系作为客观基准条件,以规范地考察是否遮断了物理与心理因果关系作为效果基准条件。共犯脱离理论意义在于,在犯罪中止之外为被告人开辟另外一条轻罚甚至出罪通道,以降低被害人的风险,弱化共犯人的犯罪意志,分化瓦解共犯组织。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刑法学界,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价值观念、法律文化,形成了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不同学说,至今对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具体认定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本文通过论述刑法因果关系基本研究范畴,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我国刑法因果关系各学说,观点作出简明评述,通过学习研究国内外的各种理论,借鉴扬弃比较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对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理论加以梳理和分析,得到自己的一些结论,提出对于认定刑法因果关系要分类分层次的进行,以严密的逻辑和科学的方法采解决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