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孙元峰 《前沿》2006,2(3):153-155
奴隶、封建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不能构成"和谐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和谐制度"的观点,马克思开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得以实现,"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从"和平与发展"到"和谐世界"的提出,"和谐世界"对全球治理理论的阐释和丰富.  相似文献   

3.
郭霞 《青年论坛》2006,(5):22-2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和谐"基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整体和谐"性重要特征;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和谐"思想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中庸之道"最高价值原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充盈于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宽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陈世润  崔艳华 《前沿》2007,1(9):16-18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取空想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刻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京华 《湖湘论坛》2007,20(3):24-25,42
20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陆续提出"以德治国"和建立"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思想.中国古称礼仪之邦,"和谐"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学理渊源,源于古代礼乐文明,特别是乐学、乐教传统.乐学、乐教传统中一个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和"."和"起源于音乐术语,发展而为哲学概念.研究周敦颐的"和"的思想,对于加深"和谐社会"的认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深入,"和谐理论"呼之欲出,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世界图景的基本思想和价值基础.在吸收传统文化与应对现实矛盾的过程中,催生了基于对"和谐"的认同之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说,和谐理论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的思考,突出地表现了以人为本、塑造和谐新人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这不只是一种解决当下矛盾的政策性主张,更展现出反映当代中国政治智慧和社会景观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金伟  吴德勤 《前沿》2007,(12):201-204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进程中,"和谐社会"是我国必须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如何才能够将"和谐社会"真正建立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创造出适合"和谐社会"建立的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正是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更加和谐的向前发展从法律的角度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真善美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三大尺度.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中,"求真"就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求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求美"就是倡导和谐思维,追求和谐境界,实现美好社会理想.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遵循真善美的规律,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也是首都发展的总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它们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在和谐社会目标下,"三个北京"的建设可以在资源的高效利用上找到统一,从而可以把"建设绿色科技支撑的和谐北京"作为明确统一的工作指导总方针.根据总体思路,北京市的科技发展战略应当具有综合性、原创性、服务性、辐射性四个特点.在科技经济发展规划中应当把"软开发"产业列为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0.
“和谐世界”理念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自由制度主义将制度经济学的思想引入国际关系领域,主张在国际层面建立广泛的机制和制度实现国际社会的长久稳定。"和谐世界"理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天下观"与"和谐观"共同构成了"和谐世界"理念的主要内容。"和谐世界"理念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在认定国家间利益存在和谐性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同时,"和谐世界"理念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一致性及对世界政治最优状态的设想两个方面做出了与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不同的判断,为当前世界秩序的调整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京 《桂海论丛》2010,26(5):16-20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学说,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政权都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所取得,因而在传统意义上一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革命与斗争的理论,于是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思想长期被深度地遮蔽起来。廓清我们党从"革命马克思"向"和谐马克思"重大历史转变的脉络和走向,澄清曾经被历史误读"革命马克思"的传统认识,重新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思想本质,重塑当代中国"和谐马克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大责任,这一地位决定了铁路企业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培育和谐文化,推动和谐铁路企业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是铁路企业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立面,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检察机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更好地运用检察职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15.
叶福林 《岭南学刊》2008,(4):113-116,128
中国传统和合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和精髓。和合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尊重多样性、正视差异性、体现包容性、确立主导性的显著特征,对于今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有益文明成果、建立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社会思潮以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屈宏 《大连干部学刊》2007,23(12):22-24
建设和谐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核心.而和谐城市文化建设则为构建和谐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连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排头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谐城市文化,为和谐大连的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和谐城市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其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和谐社会既不是一种既定的社会状态,也不是一种抽象的伦理诉求,而是一种辩证的自然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作为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体智之间和谐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8.
发展高等教育与建设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社会与发展高等教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之间互相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为发展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高等教育为和谐社会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发展高等教育必须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坚持教育创新,实现教育公平,处理好公平、效率、规模、质量、效益、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政治廉洁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必要条件。古今中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反腐倡廉,重视处理好政治廉洁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政治腐败则只能破坏社会和谐,引发官民关系、党群关系、干部群众关系的对立。在现代社会,政治法治化、民主化及政治的公平、公正和正义是政治廉洁的必由之路。政治廉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