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译校者按:路德维希*冯*米瑟斯于1922年出版了影响很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学批评>一书德文版;1951出版了该书的英文版.这里刊发的<有计划的混乱>一文最初发表于1947年,后作为跋文收入该英文版.<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学批评>一书中文本由王建民、冯克利、崔树义依据1951年英文版译出,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于种种原因,该跋文没有收入这个中文本.为使感兴趣的读者对<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学批评>一书以及对米瑟斯的思想有一个更完整的了解,这里单独刊发这个跋文.对于米瑟斯这样一个在20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及其作品做尽可能全面地介绍,只会使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学术研究获益.  相似文献   

2.
苏联的解体涉及方方面面的原因,而不可忽视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其文化传统对其执政方式、执政理念等方面的影响。在苏联社会发展过程中,弥赛亚意识、浪漫的理想主义思想、教条主义传统、国家至上理论、沙皇崇拜、极权传统、专制作风、愚民嗜好、官办社会的传统等落后的文化传统的痕迹处处可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的曲折过程,开始时接受苏联模式主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不仅仅是苏联模式造成的,也有与我们在学习进程中未能充分吸收其精华、抛弃其糟粕有关.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认识的历史溯源与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社会主义观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界定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并强调只有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具备现实的可能性。然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长期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要求,既没有自觉地对社会加以全面的建设,更没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最终为历史所淘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反思并更新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它不断推动和逐步实现着向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理念的辩证复归,并通过实行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改革苏联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从1956年<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到1963-1964年"九评"期间的重要文献来看,毛泽东在探索改革苏联模式的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认识成果,但也出现了重大的认识反复.导致毛泽东最终走向对苏联模式维护和强化的原因主要是毛泽东没有构建起对时代发展新的理解,以及...  相似文献   

6.
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与苏东"现实社会主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民主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社会主义在苏东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中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与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关系;民主社会主义对苏东剧变的...  相似文献   

7.
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事业规律性的集中体现,属于其总战略和总原则。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过程被拉长,使其价值目标实现形成长期性、统摄性、超越性特点,至关重要却又极易被忽视。苏联改革祸起弃守社会主义价值目标,致使策略失误连连,最终酿成解体悲剧。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溃败已经十周年了。阅读《邓小平文选》,方知早在1989年9月初,邓小平就曾指出过:“东欧、苏联乱,我看也不可避免,至于乱到什么程度,现在不好预料,还要很冷静地观察。”这是对中央几位负责人讲的。但一般人又怎么会如此料事如神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三个特征,深入分析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认真总结苏联剧变的教训,对正在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联后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思潮引发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直接动摇了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人道主义思潮否定道德阶级性﹑走向抽象化的极端解构了苏联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学基础,俄罗斯思想探寻传统俄罗斯精神价值从文化认同上疏离苏联核心价值观,东正教复兴在世界观和信仰上否定共产主义,新自由主义全盘否定苏联根本制度和价值观念,"非暴力伦理学"抨击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为道德极权主义和道德专制主义,这些都从不同层面解构了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苏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能与时俱进地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反而被后者解构,最终导致苏共意识形态堤坝全线崩溃,苏联解体。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化思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苏联体制模式的借鉴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建立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河。根据时代条件和我国实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独立自主的探索中,借鉴并选择了苏联的体制模式。这一借鉴和选择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决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抉择,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开端。毛泽东对苏联体制模式的深刻分析和反思借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十几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实践者对苏东剧变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及其在苏东剧变中的作用作出了评价,对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和社会主义的命运进行了判断。尽管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看法不尽相同,但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则都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他参加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不是照搬"苏联模式"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突破这种模式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不少沉痛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弥足珍贵的遗产,我们必须加以继承,以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2010年8月下旬,本文作者前往布加勒斯特,对罗马尼亚前驻华大使罗明先生和他的夫人萨安娜女士进行了五十余小时的访谈,所及内容主要包括他们与中国的情缘、中罗关系以及罗马尼亚的社会发展等.本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俄国社会主义"是19世纪俄国三大社会政治思潮之一,其理论主张是通过"村社道路""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经过由思潮到运动、由运动到政党的发展过程,在其众多派别和团体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派相承的组织脉络.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组织结构、建党原则,一步步发展完善,越来越倾向于暴力,甚至走上了"民意党"的个人恐怖主义道路.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19世纪70年代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留下了丰厚的革命遗产.列宁指出了布尔什维克同"俄国社会主义"的思想联系.社会革命党领袖切尔诺夫关于该党和布尔什维克共同"瓜分遗产"的话,则表明了这笔"遗产"的共同去向."俄国社会主义"同布尔什维主义或苏联社会主义,虽属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然二者同源共流,具有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苏联问题专家大卫·科兹认为,苏联体制的终结是其特有体制的独有特征和特殊历史的产物,但苏联经验以及苏联体制为未来兴起的任何一种可行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教训.他认为理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应该具有几点鲜明的特征:国有化的生产方式、经济计划化、为使用而进行的生产和民主.经过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不断研究,大卫·科兹指出,目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的阶段.随着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模式的社会积累结构中各种矛盾日益尖锐,这种模式的资本主义将有可能无法再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7.
作为剧变后的罗马尼亚第一任总统,扬·伊利埃斯库对苏联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改革、齐奥塞斯库政府及其被推翻,以及当前罗马尼亚的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该专访涉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苏联剧变后的10多年时间里,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经历了艰难崛起、迅速发展到面临严峻挑战的不平常的发展历程。目前俄共在俄罗斯国家杜马中占110个议席,为议会第二大党,它是俄罗斯组织最严密、人数最多、对广大群众影响最大的政党,有30%以上选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已经17年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至今仍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指出:中国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据上述两个方面,本文就当代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简要地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上台之初,戈氏对社会主义观念本身并没有新看法。他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在形势的推动下逐步明确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