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今,紫砂大热,大家对紫砂又了解多少,究竟怎么样的一只壶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紫砂茶器?在紫砂历史的长河中,各种紫砂壶的名字极富优雅,人对待美学的热情越发强烈。到了壶艺大师手里的紫砂,给他一个紫砂坯体,他会作画,写诗还是留白?这些早已存在几百年的问题,古往今来一直是爱壶之士所思考和琢磨的。  相似文献   

2.
鲍复兴 《检察风云》2011,(19):88-89
从“玩泥巴”到篆刻陶印 篆刻是我的终身最爱,从省博物馆退休后,更以篆刻为第一乐事,近年来受善制陶瓷印的辽宁王丹社兄和萧山蔡履平弟影响,迷上了紫砂陶印。说到与紫砂陶印的结缘,首先要感谢好友王德江兄,他夫人是宜兴丁蜀镇人,姨夫是制壶名家。德江兄从丁蜀镇给我带来了紫泥,使我开始了用紫砂泥制印、刻印的艺术探索,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壶艺家谈桃林把弘一法师宽宏的胸怀比作足巍峨…峰的话,那么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先生就是矗立在谈桃林心中的一棵参天大树了.<弘一壶>问世后,创作一款纪念丰了恺先生的<子恺壶>的意愿在心底涌动着,他的设想得到丰子恺先生之女丰一吟女上的支持和帮助.刚开始,让他思索最多的莫过于如何将这株"大树"塑造成有形的"艺术之树",他想到了艺术紫砂之鼻祖--供春.早在明代正德年间,供存以树瘿为造型制作的"树瘤壶"开了艺术美陶之先.……  相似文献   

4.
在笔者收藏的名人茗壶中,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大家为题而制的居多,唯有一款是为研究生命科学的专家谈家桢而作. 2003年初,谈桃林受茶叶学会之托为出席第11届国际茶文化节的国外茶界宾客创意一款珍藏壶,设计中,几易其稿,最后把世界上首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陆羽,开紫砂艺术之先的供春的"树瘿壶"和将科学思想溶入茶叶研究的实践者谈家桢巧妙地融为一体,古今合璧,既展现中国茶文化古老的艺术又引入了现代科技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眼前的这把“供春壶”虽然是迷你型,只有11.8克,小可盈寸。但它的原作却是古代紫砂发展史上记载的第一件作品,而令人感兴趣的是:目前的这把供春壶是现代紫砂发展史上第一件大师仿名家的微型作品。中国紫砂壶的鼻祖是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的供春,他虽为家僮却聪明过人,悟性极高。在陪主人宜兴人吴仕(正德进士)读书期间从金沙寺僧那里学到一手做壶的技巧,而且,善于推陈出新,把紫砂壶从一般的粗糙尤其生动别致,那仿树瘿的壶身表面丰富的指纹给茶壶增添了质朴古雅的氛围,造型既有天然妙成之韵,又有手工技巧之趣。因此,前人称颂供春壶是“脱…  相似文献   

6.
何谓嵌名壶?通俗些说就是将友人为你作的嵌名联用书法书成对联后又被壶刻家刻到特制的壶上,如再请文人墨客专此作画题词,那就"锦上添花"美上加美了,它具有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一壶在手,无论从文化内涵,还是从个性化的造型设计上,个中美好的感觉在其他壶上是无法体验到的.……  相似文献   

7.
今昔 《检察风云》2007,(17):76-77
本文介绍的茶壶,为上海浦东新区公安局干部王挺俊的《击壶斋》馆藏珍品.他二十多年来在业余时间醉心于宜兴紫砂文化的研究,收藏了明清至当代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紫砂壶及紫砂器皿三百余件.本专题介绍了他的部分精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龙海市紫泥镇是由两个岛屿组成的乡镇,南毗龙海市区,北邻角美综合经济开发区,全镇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5.8万人。随着紫泥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也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挑战。紫泥司法所立足职能站位,拓展作为空间,着力建好"三张网",为紫泥镇的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5年9月,紫泥司法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2006年12月所长詹俊勇被司法部、人事部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世博壶王     
世博期间,笔者喜得一款名为"世博壶王"子壶,天天用它沏茶、啜饮、捧抚,虽然上海世博会早已降下帷幕,但笔者仍沉浸在世博的欢乐之中,望着壶上众多的签名,那感人的场景不时地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0.
1979年.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在金山县松隐乡普查出土文物时,收集到—把有陈曼生自铭款的紫砂竹节壶。它出土于—座有确切纪年的清代墓葬中。据墓志记载,墓主王坫山生前致仕湖北宜昌府,历官候补道,嘉庆五年(1800年)以疾终,八年三月归葬故里。有钱人家墓中藏金银财宝,他独藏一个茶壶。  相似文献   

11.
张培基 《检察风云》2010,(23):76-77
古瓷壶,虽然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如越窑青瓷鸡首壶),但至今已成为人们熟悉的名词。中国7000万收藏大军中,很少有人不知道古瓷壶的。2009年上海收藏家赵月汀先生举办了古瓷壶百壶展,震动了收藏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著名博物馆的官员前来观展,古瓷壶研讨会也开得轰轰烈烈,这是其他古董收藏展览所不能及的。  相似文献   

12.
紫砂壶历来是文人雅士摩挲把玩、鉴赏收藏的器物.闲暇时,笔者常邀上三五知友围聚在一起品壶、赏壶、读壶、议壶、用壶,使人赏中有学,学中有悟,悟中有趣,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13.
逃狱     
《江淮法治》2013,(2):39
二次大战的时候有3位士兵被关入俘虏营中,其中一位是英国军人,一位为法国军人,还有一位为波兰军人。一天夜里,看守的士兵睡着了。3人见机不可失,准备逃跑。英国军人第一个出去,不料踢到看守的脚。看守问:"谁?"那名英国军人情急生智,发出"喵"的声音。"喔,原来是一只猫。"于是看守继续睡。法国军人接着脱逃,不小心踢倒了水壶。看守问:"谁?""喵!""喔,又是一只猫,今天猫真多。"波兰军人最后一个脱逃,他竟撞上了牢门。"谁?"波兰军人赶紧回答道:"当然是猫啦!"  相似文献   

14.
笔者收藏的"中国文化名人茗壶"系列中,以个人名义而创意制作的居多,壶匕的表现形式也不拘一格,或画或像、或诗或联、或咏或志,唯独为已故电影表演艺术家、画家赵丹和黄宗英女士设计制作的是一把双人合璧壶,名日<丹英壶>.  相似文献   

15.
正比5年等待更可怕的,是不知道还要等待多久;比不知道等待多久更可怕的,是所有的有效信息都被遮蔽。36岁的钱建新是一名北京原住民。这个身份在首都算是个光鲜的"招牌",至少在嫁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他至今还没有结婚,一是因为"没有丈母娘愿意女儿嫁给没房子的男人",二是因为"我在等经济  相似文献   

16.
宜兴紫砂壶,因稀有的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享誉中外.   在群星璀璨的紫砂艺人中,有一位出类拔萃的中青年女性陶艺家葛武英,她怀着对紫砂艺术文化的满腔热情,在紫砂艺术的殿堂里辛勤耕耘.她的作品气质脱俗,造型生动.赏其作品,泥料巧色自然,意韵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沈涓 《法学研究》2004,26(2):140-141
在中国国际私法领域,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问题。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对外民商关系得到空前发展,但中国至今没有一部独立系统的国际私法法规,只有一些国内民商法中包括了若干零星的国际私法规则。这些规则从体例上看,是一种分散不集中不独立的形式;从内容上看,条文粗糙、简单,涉及范围不全面,有许多缺漏,且存在各法中的国际  相似文献   

18.
"身材魁梧,性格爽直,胆量过人,人称‘崔大侠’",这段文字出现在一份正儿八经的机关文书材料上,颇觉新鲜,有点说书的味道,未见其人先传其神,借来作个开篇。"崔大侠",认识他的人都这么叫他,不认识他的人中也有许多是"久闻大名"。奇怪的是,即便在认识他的人当中,至今仍有不少人叫不上他的本名来。不过,1.89米的个头、90公斤的体重,比起名字这样的文字符号来确实更容易让人记忆深刻、过目难忘。"崔大侠"的名号有个由来。那是1985年,湘西龙山县发生"3·10"杀人碎尸案,案犯是个精神病患者,缉捕时爬上房顶用  相似文献   

19.
反腐报道有没有禁区?该不该设禁区?当我将这两个问题打在Word上时,自己都觉得问得有些多余,前者不能算问题,全媒体都知道;后者根本就不该是问题,明明心知肚明,我们却在纠结。纠结的根源是一个"乱"字。比如,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四年有余的我,在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报道上,至今依然会有许多厘不清的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身居县城,常回故乡甲镇,途中必经乙镇。甲镇与乙镇的交界处有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多年前村民用砖块和石板搭建的低矮狭窄的小桥。长期以来,两镇你推我、我推你,谁都不愿对小桥进行彻底改造。这座危桥上也不知发生了多少事故,路人怨声载道。由此,笔者不禁想起"十酒翁"的故事。古时一天,十酒翁议定各献一壶家酿美酒,汇坛对饮。一翁寻思:若九翁皆持酒往,吾独将水搀入坛中,则无妨矣;若吾持酒往,而九翁将水混入,吾非愚乎?于是携带清水一壶。岂料,九翁皆然。十翁饮之,相视苦笑。"十酒翁"的传说未必可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以水充"酒"甚至连充"酒"的水也不想出的人,却不乏其例。譬如在开展某项社会公益活动中,有些单位的领导怕用人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