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中望 《求索》2008,(9):199-201
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本是在封闭与开放力量、读者与生产者、被偏好的意义同质性与解读异质性之间进行斗争的文本,它是一种“生产者式文本”,过度性与浅白性是其主要特征。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建立在其大众观的基础上,突出大众具备积极、主动、充满抵抗精神的辨识力。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对于大众文化地位、积极作用的提升与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对大众文化进行客观公允的辩证分析,其主要不足在于他不加批判的研究立场引发了“文化研究的范式危机”。  相似文献   

2.
赵勇刚 《求索》2010,(2):183-185
皮埃尔·布尔迪厄运用社会学分析方法辨识出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与小资产阶级三种趣味,并认为趣味区分与阶级区分相对应。他使用文化资本与惯习等核心概念揭示了隐藏在这种区分背后的生产与运作规律。约翰·菲斯克在他的大众文化研究中通过巧妙借鉴或误读布尔迪厄的区分理论,运用符号学分析构建了独特的大众文化理论。分析方法的不同以及在对待体制问题上的极端态度最终导致了他们迥乎不同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3.
约翰·费斯克的粉丝文化理论强调粉丝的主体地位,对于回归日常生活、超越传统左派抵抗政治的宏大叙事、以微观政治寻找解放之路具有积极意义;其不足之处在于,他的粉丝文化理论没有逃脱抵抗/收编的二元范式,把积极受众等同于抵抗的受众,忽视了宏观结构的控制和粉丝内部的区隔以及日常生活领域也是需要批判与反思的领域,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抵抗空间。  相似文献   

4.
齐晓明 《长白学刊》2013,(5):155-159
我国目前文化软实力薄弱。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培育和形成全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能够解放文化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影响。大众文化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与休闲方式。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繁荣大众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的发展,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福柯坚持微观权力论而反对宏观权力论,因为宏观权力理论实际上持经济还原论,即权力理论中的经济主义。福柯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是非中心化的,是一种规训。按照福柯的观点,大众文化应该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规训工具。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在社会大众实际生活中的渗透性以及它与人的身体和生命活动的紧密关系。由于大众文化的无所不在性,使现代人身体的各部位及其实际活动,无不笼罩在大众文化的游戏网络之中。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的产物 ,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对当代文化繁荣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出现的是一种文化进步现象。笔者反对简单移植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做法 ,也不赞同套用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尺度来分析和评判大众文化。我们的态度是正视并认真研究这一文化现象 ,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它 ,用先进文化来提升它 ,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这才是我们目前唯一理性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7.
郭东波 《理论月刊》2010,(4):177-179
大众文化在满足大众的生理需要和心理欲望的同时,也异化了大众的人格,弱化了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导向功能,瓦解了传统道德体系。要确保大众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德育也要与时俱进,并从家庭启蒙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梳理和借鉴西方一些思想家有关大众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理论,研究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以先进文化引领大众文化,以民间文化丰富大众文化,以现代化的手段发展大众文化,从而发挥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功能、道德教育功能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以实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张苏峰 《长白学刊》2008,(3):147-149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的主导文化。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非主导文化,是来源和反映群众生活,在人们日常文化消费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谐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满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必须用社会主导文化指导和规范大众文化,推动大众文化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大众文化及其蕴涵的一整套文化符号体系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主体建构的重要载体。大众文化兼具文化属性、精神属性、商品属性和物质属性于一身,这一特点使其具备生成与传播意识形态的前提条件。在其意识形态性表达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通过提供"虚假的需要"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伯明翰学派则认为大众对大众文化具有多种解码方式,从而构成了对文化霸权的争夺。作为社会意识载体的大众文化直接服务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与消费环节,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辩证地对待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性表达和功能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1.
在后现代,历史理念和精神理路出现了所谓的断裂。断裂意味着终结,同时又意味着某种新事物的诞生。后现代是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无论是否喜欢"后现代",我们却已经生活在后现代的文化方位和状态之中。大众文化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大众传媒携手并进,使文化得以批量生产和广泛传播。在推进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公允地看待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2.
罗小青 《前沿》2010,(1):163-165
大众文化场是个意义的张力场,我们反对非此即彼的论断和文化态度。最客观的研究方法和态度是把大众文化看做个充满张力的场域,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大众文化时使大众文化场保持开放的向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众文化还归其真实面目和本真性。如果选择了一个向度而忽视了另一个向度,必然导致另一个片面性。文化研究就是要如何把两种对立的大众文化观即批判论与赞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其间寻找必要的张力,而不使文化研究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13.
郑敏燕 《传承》2011,(12):70-71
大众文化既然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文化形式,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作用也是最直接和最深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文化正在校园之外对当代大学生实施着另一种价值观教育。因此,通过理性、多角度、综合地分析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大众文化的密切联系,从而阐明研究大众文化的必要性,进而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它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传统格局,促进了文化体系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模塑了国民的现代品性,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然而,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不足与缺陷:大众文化发展中的庸俗化、商业化、过度技术化倾向,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疏离化倾向,与文化大众的真正需求相脱节的倾向以及价值取向上的紊乱等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主体素质全面提升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坚持以主流文化为引领,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全面提升文化大众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是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历史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感的断裂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大众文化日益蔓延的时代,青少年的历史观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对基本历史知识模糊;记忆和追寻历史的意识薄弱;历史责任感缺乏。如何消解大众文化对青少年历史观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成了当今青少年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跟一位朋友网上聊天,说到目前甚嚣尘上的爱国主义运动时,我顺口说了一句,赵勇的《透视大众文化》里应该加一章"爱国主义"。我又想了一想,认为还可以再加一章"手机短信"。随后我马上又意识到,我的这种说法里面包含了我读赵勇这本书后所产生的对于大众文化的新理解,即大众文化集颠覆与认同,痛感与快感,单纯与混杂,透明与暧昧等对立因素于一体,它几乎无所不包。但它并非只是一池浑水,它应该有着鲜明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最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众文化,直面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最大现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升和引导.二是雅俗共赏,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众文化价值观的契合点.三是本土视野,以人为本,聚焦现实,积累文化发展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哈贝马斯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常常被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遮蔽了光辉。早期哈贝马斯曾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从经济、政治、技术理性等多个角度批判了大众文化的文化贫困现象。梳理哈贝马斯的这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助于获得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整体性认识,从而进一步丰富我国大众文化建设及批判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为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大众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和世俗化,已成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藉以建构的重要动力和机制,并为审视这一新的文化形态的价值提供了坐标。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与青年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社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大众文化愈来愈趋向于消费型、娱乐型、休闲型文化的形式 ,表现出文化的参与性、民主性和平民性的特点 ,呈现出文化的商品化和全球化的时代特征 ,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可能带来许多负作用 ,特别是在青年教育工作中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