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国际时期,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新情况,马克思主义内部随之产生了思想和政治上的分化。"修正派"要求补充和替代马克思主义,而"正统派"主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面对各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汲取了"修正派"和"正统派"的方法论基础,但又不满足于他们的固有主张。从20世纪初开始,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在考茨基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和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间采取中派立场。  相似文献   

2.
论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的思想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在人权观上也表现出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旨趣、他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清算自由主义,提出通过阶级战争建立人民政权实现人民的权利,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女权问题,阐发了无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观点,同时侧重诉求劳农阶级的权利,尤其是“第二代人权”。因此种种迹象表明,“五四”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陈独秀的人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高慎淦 《求索》2012,(4):124-126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还缺乏大规模建设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学习苏联经验自然是首要的选择。苏共二十大后,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路便由向苏联学习转向以苏联为戒,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代表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客观形势,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觉醒和知识精英们自身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传播具备了一定的条件.通过不同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扩大了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同时也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并对中国近代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吴恒 《桂海论丛》2011,27(1):58-63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我国兴起以来,理论界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研究热潮;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界定问题上,却一直争论不休,先后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观点。近年来,随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二级学科的设立,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提法逐渐被理论界认同。但即使如此,有其特定内涵和外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仍不应舍弃。  相似文献   

6.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是"革命",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则是"建设","革命"与"建设"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主题"。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是由其"主题"导出的。以"主题"为依据,马克思主义可提炼出两大话语体系:"革命话语体系"与"建设话语体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现代马克思主义"正是以"建设"为主题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三化"理应运用"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新话语体系。探讨马克思主义"三化"与现代马克思主义新话语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是本文的立论基点。  相似文献   

7.
杲文川 《友声》2005,(1):34-34
20 0 4年 1 0月 1 9日 ,在奥地利国会大厦举行隆重仪式 ,奥地利联邦议会议长哈塞尔巴赫博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杜文棠教授“罗斯托恩奖章”。奥地利国民议会第二议长普拉玛、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卢永华以及奥地利外交、文化等各界人士出席了颁奖仪式。罗斯托恩是 1 90 0年奥匈帝国驻大清帝国的公使 ,是唯一一位公开反对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人民的外国使节。罗斯托恩回国后 ,致力于促进奥中了解和友谊事业。奥地利设立此奖 ,就是以“罗斯托恩”为象征 ,奖励“对奥中关系建立特殊功勋的人”。此前 ,奥地利前总统基希什里格 ,中国的黄华、…  相似文献   

8.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母体,后者以鲍威尔民族理论及其民族文化自治主张备受关注,并受到列宁、斯大林的重点批判。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研究社会具体问题的经验社会学,囿于局部视角而无法全面认识阶级问题与民族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在政治上表现为寻求调和与统一的折衷主义,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理论与追求人类解放的理论质性;拘泥于实证性偏好和西方理性主义,忽略了马克思主义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性本质和理论概括性,在解决民族问题等方面走向了改良主义、机会主义。溯源性地分析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及其局限,对于深刻理解鲍威尔民族理论与民族文化自治的错误以及列宁、斯大林对这种理论的批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个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刻体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是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准确定位宗教在中国的实际功能,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传统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典论述与中国宗教工作实践经验、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依法治理宗教事务三组关系。荀子的“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可以概括中国传统宗教观的“人文立本”特点,儒家主要是将祭祀纳入崇德报功的礼教范畴、教化目的;这种以“文”统“神”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相契合,都是立足人和社会现实来理解宗教。儒家允许民间以信神的方式祭祀,借以推行礼教;当前宗教工作也要以群众工作为本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信教群众融入社会主流生活。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国际法思想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剖析这些机遇和挑战,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法思想意义重大。目前,人类共同关注的利益逐渐增多,马克思主义国际法思想的发展也应从国际和平、和平共处等"共处国际法"向人类共同进步和发展的"共进国际法"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一是指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二是指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在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模式"成功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14.
"国外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政治理论家和学者在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家、本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发展、遭受挫折和重新升温这四个阶段。近年来,国外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热"的浪潮,其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批判以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的体现。目前,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已在我国学界达成普遍共识,它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的建立和完善、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始终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随着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完成了第三次创新。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开始了所谓的"世俗化"运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宗教开始了全球化。宗教的世俗化、西方宗教对中国大陆的强力输出和渗透,加上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宗教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宗教需求。由此造成了我国的"宗教热"和"宗教乱象"。为此,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研究我国宗教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18.
和宝军 《传承》2010,(9):12-13
博古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曾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惨重的失败,但最终又以克服教条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而终其一生。他的思想发展道路是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一段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9.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地炮制出关于否定斯大林的报告,以及我党照搬苏联模式受挫,直接引起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使命。"第二次结合"的艰辛探索,"始于毛,转折于邓,发展于后继者"。毛泽东艰辛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以及保持党和国家政权纯洁性的途径,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最终由于探索方法的失当,导致"文化大革命"等悲剧的发生。邓小平推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世界反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形成内涵及重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形成并提出经历了“三步曲”。反对“本本主义”是命题提出的思想先导;《实践论》、《矛盾论》的发表奠定了命题的哲学理论基础;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它的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方向保证;从中国国情出发是其客观依据;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是其实践基础;批判地总结和继承中国的历史遗产是其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形成和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促使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永葆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命题的形成和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突破性论断和崭新课题,为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赋予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