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49年以来,在两岸不同的政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下,形成两个存在明显差异性的政治话语系统,这种差异性代表性地体现在两岸官方政策文本.本文以两岸政策话语的概念界定为研究起点,选择“一个中国”作为分析样本,进行两岸政策话语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岸政策话语差异的实质,是两岸两个竞争中的政权基于各自的权威性需要而争夺话语上的主导权.两岸政策话语差异已严重影响两岸政治对话和政治谈判,甚至影响到两岸民众的相互理解和共识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支撑,也是两岸经济关系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深入比较两岸现代服务业发展历程、结构特点与发展政策,阐释两岸相关产业各自的优劣势与长短项,论证两岸资源禀赋具有相当广泛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曹骏 《统一论坛》2013,(4):44-46
继谢长廷在香港与祖国大陆涉台智库学者举行研讨会之后,民进党中央高调宣称在3个月内将陆续举办9场关于两岸政策的“华山会议”。会前,外界高度期待它能激荡起民进党内两岸政策新思维,凝聚出民进党新的两岸政策路线,  相似文献   

4.
以两岸直航为重要议题的国共“两岸经贸论坛”闭幕两个月来,两岸相继宣布了“小三通”和两岸包机的扩大化政策。所谓“小三通”扩大化的政策是指福建泉州石井与金门之间的客运直航在6月8日开启,成为闽南沿海距金门最近的海上“黄金水道”;而所谓两岸包机的扩大化政策,是指6月14日两岸同时宣布从即日起两岸实施“项目货运包机”、“节日客运包机机制化”、“紧急医疗包机”和“特定人道包机”,客运包机将从原来的春节,扩大到清明、端午和中秋等3个传统节日期间。这无疑是两岸三通迈出的重要一步,应当给予正面评价。不过,笔者也认为此举显然受…  相似文献   

5.
两岸经贸关系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大陆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在两岸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条件下,始终坚持不以政治分歧影响和干扰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方针,努力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但由于李登辉、陈水扁当局长期对两岸经贸采取限制性政策,两岸经贸呈现出单向、民间、极不平衡的发展格局。2008年,国民党在岛内重新获得执政权,开放和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成为民意主流和执政者的政策导向。在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2012年"大选"败选后,民进党两岸政策走向一直备受关注。谢长廷2012年10月大陆"调酒"的开展之旅更是让这个议题走上了台面,成为民进党不得不面对的"显学"。尽管民进党各派系有不同的两岸政策取向,对谢的观点甚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但在新的条件下,谢的主  相似文献   

7.
使用2009-2019年ADB MRIO数据,在分别测算了基于关联方式及关联层次视角的两岸制造业价值链关联程度基础上,可以利用受限Tobit模型剖析大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两岸价值链关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大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降低两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关联程度,对直接和浅度价值链关联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间接和深度价值链关联。(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两岸制造业价值链关联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低技术与中高技术制造业呈现显著差异。(3)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波动提升较水平提升会产生更大的边际影响;大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通过台湾FDI流入路径对直接和浅度价值链关联产生影响,通过贸易成本路径对间接和深度价值链关联产生影响。本研究将从单边判断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两岸价值链嵌入的影响研究拓展至双边价值链关联领域,并探究二者的作用机理,为增进构建两岸制造业价值链关联提供理论和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陈星 《统一论坛》2012,(2):57-60
2012年台湾“二合一”选举已经落下大幕。本次选举中民进党再次败北,原因很多,其中两岸论述的空洞与僵化是一个重要原因。从客观现实来看,两岸论述调整是民进党未来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问题。 民进党败选的两岸因素对于这次台湾大选的结果,岛内外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观点也是五花八门。这些评论绝大部分都涉及到民进党两岸政策对这次选举产生的影响。尽管民进党内许多人现在依然不愿承认,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是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两岸关系遭遇近6年来最大挑战的一年。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对台政策新论述新主张在台湾岛内获得积极反响,两岸经贸合作保持良好态势,两岸人员往来规模持续扩大,两岸民间社会交流继续向基层扎根,尤其是两岸事务主  相似文献   

10.
《2 0 0 2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与台湾的 2 0 0 2年“国防报告书”都是在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发表的 ,二者在架构和内容上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之处。虽然两岸在对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的认识上有较多相近的地方 ,但双方对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的判断落差较大 ,两岸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也多表现为矛盾和对立。只有台湾当局尽快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两岸朝着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道路迈进 ,两岸安全战略的认识落差和政策矛盾才能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台湾大选终于落下帷幕,随着悬念落地,两岸都松了一口气,关于“倘若蔡英文当选,两岸政策将何去何从”的讨论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两岸行业标准共通模式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模拟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面对台湾地区标准化政策倾向,两岸行业标准共通政策对两岸及全球经济、社会福利、进出口贸易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持续贯彻落实两岸行业标准共通政策可以缓解中美贸易摩擦对经济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冲击。如果两岸共同推动标准共通,不仅能提升两岸经济和福利水平,而且可以抵消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顺应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大趋势并符合两岸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3.
"九二共识"是祖国大陆长期坚持的对台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更是海协会和海基会协商谈判的前提。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在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两会"重启了暌违已久的协商大门,签署了15项协议。两岸交流突飞猛进,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蔚然成为不可阻挡的  相似文献   

14.
孙兆震 《台声》2002,(5):28-29
“对进一步开放两岸经贸政策表现消极,能拖就拖,在政治上却加快了‘去中国化’步伐,拼‘正名’,表现得颇为‘积极’。这样下去,后果令人堪忧。”对台湾当局近期在两岸关系上的表现,殷存毅教授这样评说。两岸经贸政策能拖就拖殷存毅现为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是大陆知名的台湾问题专家。他从1988年开始就从事两岸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研究,发表了《跨越海峡的桥梁———两岸经贸关系评析》等著作,在港台报刊上发表过数十篇文章。殷存毅说,从2001年11月多哈会议审议通过海峡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两岸民众都期盼入世…  相似文献   

15.
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现实主义理论与政策设计在反对"台独"活动中有其独特的功效;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则印证了自由主义理论的特征。但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均无法解决两岸矛盾中最为根本的两岸集体认同的差异和对立。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主轴的对台新方略,是两岸和平发展时期大陆对台政策的创新,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色彩。对台新方略,从两岸社会的视角对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民间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希望通过两岸合作机制的建设,促进两岸民众共同生活圈的形成,渐次消弭两岸之间各族群的矛盾,在共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形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从而奠定两岸之间的集体认同,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民进党一直在广泛检讨两岸政策,其中不少绿营人士提出一些较具开放与务实性的政策主张,让许多人包括大陆学者对民进党转型与其两岸政策调整抱有期待。然而,外界却不明白,民进党内部人士的两岸政策论述,只是个人的政策主张(甚至有某种党内政治斗争的策略考虑),而不是民进党的政策共识,目前民进党内除了有"统战"考虑的"善待陆生、陆客、陆配"(没有陆资)的共识外,根本没有任何调整与改变,而且对两岸关系发展的牵制力增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4,(4):47-47
<正>最近民进党在"中国事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中公布最新民调,数据显示岛内民众对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上,7项数据中有6项输给国民党,其中超过40%的民众最不能接受民进党的"逢中必反",超过20%的民众不能接受民进党的"对中国经济政策保守"。这份民进党发布的民调结果,正反映出目前岛内民众对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政治观感。民调数据的确印证了民进党重返执政的最大政治罩门就是两岸问题,岛内多数民众纵使不满意台当局当前的整体表现,但也无法相信民进党的两岸事务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莉 《两岸关系》2006,(4):14-16
陈水扁抛出了“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将是未来两岸经贸政策新思维与新作为”的“新大陆经贸政策”,被舆论称为“戒急用忍”政策的“还魂”。  相似文献   

19.
试析现阶段两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政策比较的方法 ,分析海峡两岸政策互动的基本脉络 ,提出了对两岸双方政策特性和立场差异性的看法。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影响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的四项关键性因素。最后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及出路提出个人看法和主张  相似文献   

20.
“学运世代”作为一个整体,其两岸政策主张尚未形成共识,但在坚持“台独”的同时,却表现出与“台独教义”的鲜明区隔及政策的开放性、务实性。“学运世代”在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凋整与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而陈水扁执政8年来,“学运世代”的政途发展备受“深绿”路线连累。在自身的生存危机压力下,“学运世代”必将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与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