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龚举善  曹赟 《理论月刊》2004,(1):130-133
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坛的多产、高质作家。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他的小说创作风格虽几经嬗变,但始终持守着作家的社会责任和艺术良知。因其小说内涵的丰富性,致使其寓言化表达欲求与多向性读者接受之间存在着多元融合与互斥的独特景观。本文试图运用广义文化人类学方法,阐释其个人表达欲求与读者接受之间的啮合与错位效应,进而确定其小说创作特殊的理论品格与跨世纪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家王蒙,性情中人,京腔京调,幽默而不失风度。在当代文坛,王蒙的道德文章众人皆知。在家时,王蒙过着一种极其恬淡的生活。早早地起床,上午写作几个小时,下午和晚上则陪陪家人。在他看来,这是一条原则:再忙,家庭生活还是重要的。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则,几十年来,王蒙的情感历程也如小说般生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凌叔华是一位创作数量不多,却明智地依凭自己的阅历、特长进行创作的小说家。她的小说明显具有中国画的特质,因此,这种小说创作特点与中国传统美术创作技法的渊源和联系对于更深一层地把握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精髓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都有过激昂的青春。“青春万岁”道出了每个年轻的和曾经拥有青春的人的心声。曾以一部《青春万岁》成名的19岁青年,至今他的创作已历经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的生活道路、他的文字创作之路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 王蒙,当代文坛重要的作家、学者和文化活动家。他的作品《蝴蝶》、《相见时难》、《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分别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他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等作品备受读者欢迎。 如今的王蒙依然身影忙碌。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作协副主席的同时,他受聘于中国海洋大学担任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前不久在青岛举行的“王蒙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见到了他。淡定、从容且智慧且矍铄。听他讲话,就好像听一个在海边漫步的智慧老人在讲述一个稀松平常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像是金钱穿起的珍珠,一个个迸发出璀璨……  相似文献   

5.
沈轩 《人大建设》2005,(6):44-46
他曾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曾经当过市长、省工商局局长:他因创作《碑魂》、《梦魇》等多部长篇反腐小说而享誉文坛和政界,被人们尊称为“反腐作家”、“市长作家”。可是,就是这样一个闻名一时的“反腐作家”,竟然最终栽倒在腐败上。2005年3月底,四川省高级法院以滥用职权罪终审判处“反腐作家”李太银有期徒刑5年。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4)
<正>人物陈舜臣:历史作家文化使者1月21日,台籍知名作家陈舜臣于日本神户去世,享年90岁。1924年2月18日,祖籍福建福州、本籍台湾台北的陈舜臣出生于日本神户市元町。1941年进入大阪外国语学校(今大阪大学外国语学部)印度语学科。1961年其出版的长篇推理小说《枯草之根》获得日本推理小说江户川乱步奖,从此踏入文坛。1967年在出版第一部中国历史题材小说《鸦片战争》后,陈舜臣的创作转入中国历史小说写作,其中《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秘本三国志》《小说十八史略》等皆是其代表作。  相似文献   

7.
走近许地山     
著名作家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收入学校教材,其小说佳作《春桃》改编成电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海峡两岸中国人。2004年5月21日,江苏省南京市台盟与南京台港澳暨海外华人文学研究会举行“纪念台湾作家许地山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围绕许地山的创作成就、学术地位、政治理念、宗教意识等多个侧面,专家、学者各抒已见,剖析许地山为人  相似文献   

8.
平凡中的奋进——访北京和平里街道工委书记于俊杰■本刊记者/晓青王蒙以50、60年代北京市东城区团委为生活原型而创作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曾轰动文坛。这篇小说曾给那时的一代青年以思想启迪。而今改革的大潮已席卷神州大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所...  相似文献   

9.
董佳 《北京观察》2014,(12):72-75
正从写小说到研究文物,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对沈从文个人而言,把坏事变好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倒霉的时候也能做出成绩,可以说无所谓得失。对国家来说,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也是划得来的。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有一个人是以"乡下人"自居的姿态,怦然闯入中国现代文坛的。他的作品让那些留洋回来的文学教授跌破眼镜,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961年美国著名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其小说高度评价;1977年法国汉学家儒伯开列的四种中文必读书中,只有一本现代  相似文献   

10.
解读老子     
《群众》2015,(9)
王蒙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原部长,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武汉大学讲座教授,南京大学名誉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享有世界声誉的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著作等身,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等20多种文字,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新近又获得我国文坛最高的奖项——茅盾文学奖。作为一位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学者型作家,王蒙先生的建树不仅仅是《蝴蝶》、《青狐》、《春之声》、《最宝贵的》、《青春万岁》、《相见时难》、《访苏心潮》、《这边风景》、《悠悠寸草心》等名篇佳作,还有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感悟和深刻认识,以及由此凝结而成的《八十自述》、《红楼启示录》、《庄子的享受》、《老子的帮助》等研究专著。本期讲坛选编一篇他在北大的讲稿,请读者赏析。  相似文献   

11.
王正杰  芦海英 《求索》2008,(11):197-199
王蒙和白先勇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率先采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都因对意识流手法的创造性采用而具有了“现代主叉”色彩,同时又在小说的结构、情节以及人物塑造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共同突出了“传统”的根基作用,其意识流文学也因为传统与现代的较好融合而顺利实现了东方化进程。当然意识流文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东方意识流文学也是如此,王蒙和白先勇的意识流小说在具有共性的基础上也具有鲜明的个性,二人在众多方面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中国的文坛和影视圈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可以说是声誉鹊起、家喻户晓,他就是著名的谍战小说作家麦家。从今年2月9日起,由麦家编剧的电视连续剧《风语》,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受到观众的好评。此前由他创作的谍战小说《解密》,荣获中国小说学会2002年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风声》获《人民文学》2007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被拍成电影后,曾获得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多项大奖,有媒体甚至称他为"中国新智力小说的开创者"和"商业谍战片之父"。2010年12月,麦家又当选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笔者近日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碧野碧野,男,1916年2月生于广东大浦。1935年发表处女作《窑工》,由此走上文学道路,在纷飞的战火和岁月的磨难中.迅速成长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在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中.碧野创作了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近1000万字。代表作《钢铁动脉》、《死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一部由铁路刑警亲笔写就的有关铁路刑警的故事———长篇小说《喋血大动脉》由华夏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作者王仲刚为郑州铁路公安局刑侦处处长,他以其30余年铁路警察生涯中的所见所感,依据真实精彩的案例,写成了这部凝结着无数铁路公安民警血汗与苦痛、欢乐与赤诚、风采与功勋的壮丽华章。本刊在2001年第24期曾以《神笔警探王仲刚》为题,对这位在中国公安文坛上叱咤风云的铁路警察作家予以介绍,长篇小说《喋血大动脉》是王仲刚在成功创作了《风流警探亡命匪》《天伦》《紧急追捕》等数十部影视剧及小说后,于不久前推出…  相似文献   

15.
陈蕾 《友声》2007,(6):48-48,43
著名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的自传体小说《瑰宝》(A Many-Splendoured Thing),是韩素音的成名作、代表作,它奠定了韩素音在国际文坛  相似文献   

16.
刘继兴 《传承》2009,(3):64-64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20多部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共近4000万字,现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其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  相似文献   

17.
《春秋》2017,(5)
正今年是我国著名学者、作家田仲济教授(1907—2002)诞辰110周年,仅以此文以资纪念。读高中时我即迷恋文史,在图书馆及报章杂志上阅读过田老所写部分著作和文章,被他朴实、含蓄、幽默的创作风格与严谨、清朗、抒情的学术品格所吸引折服。我也了解到田老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创办多种文学刊物,并不断发表文章,早在上世纪40年代即享誉中国文坛。1949年后,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一至四届副会长,山东省文联第四届副主席等,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著有《新型文艺教程》《中国抗战文艺史》《文学评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文坛中,东北女作家迟子建的创作风格是颇具特色的,透过小说中那朴素而自然的北国风情、那苍凉而温情的叙述风格,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作家内心深处的伤怀之美,给小说抹上一层温情而忧伤的底色。具体体现为性灵的自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死亡的叙述。  相似文献   

19.
论哥特式艺术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神秘恐怖在18世纪中后期风行一时,对19至20世纪欧美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巨著《呼啸山庄》在主题、叙事手法、环境和人物形象刻画、超自然描写等方面广泛地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从而使这朵世界文坛的奇葩展现出一种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张浩文先生的小说创作,以其丰厚深刻的思想寓意和令人味之再三的文化蕴味,挟带着粗犷道劲、幽默风趣的艺术风范,在海南小说界显示着独特的生命力。正当国内文坛慨叹人文精神失落,痛惜商业浮华之气浸饰文人笔墨灵魂之际,张浩文以严肃执著的创作态度,写下了一篇篇深沉厚重、土色土香的作品,无疑给文坛带来令人振奋的清新气息,是人文精神的真实展现。深厚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意味张浩文的小说有着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思想内涵。通观《狼祸》集中的九部作品,一个共同的思想特色就是致力于对人性深层本质的揭秘。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部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