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大陆同胞前往台湾的"自由行"(或称"个人游")已经开始了。但有不少大陆同胞对台湾南部心存疑虑,担心南部民众对大陆没有好感,去那里旅游可能受到"冷遇"、"敌意"或是"难堪"。还有一些人认为"台湾南部是‘台独’大本营,那里多是‘台独分子’"。如果真是这样,你还敢去吗?可是,在台湾流传这样的说法:"走出台北,才算真正进入台湾。"是的,想全面了解台湾,还得去南部走走、看看。  相似文献   

2.
2012年台湾"大选"以国民党胜出而降下帷幕。那些合资格首投族在"大选"投票的那一刻出现严重"窝票"现象。原因是:台湾青年普遍对"看得见的未来"缺乏信心;长期以来政治意识淡化的必然结果;逆反心理强化首投族对选战的反感;台湾青年在激烈选战中出现"审美疲劳";客观上考试时间与回乡投票冲突。"窝票"背后隐藏着的台湾青年政治价值观危机,随着两岸长期和平发展的进程而给未来台湾选举带来影响:台湾青年"窝票"仍将是"教训"政治人物的"杀手锏";公民意识的淡化造成选举投票率滑坡不止;缺乏政治经验使投票意向更加难以预测;两岸认同危机因教科书问题而继续存在。追踪台湾青年政治价值观的未来走向,是研究未来台湾政治选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交流集锦     
成都举办"台湾好吃节" 四月的成都阳光明媚,四月的台湾绚丽多姿。由成都市台办、成都市锦江区指导,台资企业成都群光广场、台湾优农贸易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首届"台湾好吃节",在成都久负盛名的繁华街区—春熙路举行。4月30日至5月8日,汇集台湾最正宗的美食,聚集台湾最上等的物产,召集台湾最专业的表演,呈现出最原汁原味的"台湾好吃节"重磅出击,来自台湾台南、云林的88家美食、物产、商家从台湾远道而来,带给成都市民真真正正的台湾风情,海峡的距离在这里被打破,美食的醇香在这里被蔓延。  相似文献   

4.
戚泉 《两岸关系》2011,(5):52-53
2011年4月16日12点30分许,搭载着台湾方面赠送大陆的台湾梅花鹿"繁星"、"点点"和长鬃山羊"喜羊羊"、"乐羊羊"的扬子江快运包机徐徐降落在威海机场,大陆人民期盼了两年多的代表台湾民众美好祝福的"岛宝"终于抵达了其在大陆的安居地山东威海,并即将入住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  相似文献   

5.
由郑晓龙执导,陈建斌、孙俪等主演的宫廷情感争斗大剧《甄嬛传》,虽然距首播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但热度依然不减。除被大陆各大卫视反复重播,在台湾也掀起了一阵"甄嬛"风暴。《甄嬛传》在台湾的收视率不仅超过同时段台湾最火爆的综艺节目《康熙来了》,更超越其他台湾本土电视剧,甚至连台湾明星也纷纷甘当粉丝,学习"甄嬛体",开口言"本宫",喜欢称"极好",讨厌说"矫情"。  相似文献   

6.
陈淞山 《台声》2014,(10):60-60
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当天,前"行政院院长"郝伯村在新中华儿女学会举办的"抗战胜利纪念研讨会"中表示,"台湾前途从来不是台湾人决定的"、"台湾前途应由全体中国人决定",并强调"台独"不可行等。这番讲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台湾岛内一向标榜有说话的自由,但一遇到统"独"议题,立即无限上纲至敌我矛盾。就高阶政治的大格局而言,台湾前途事关重大,理当客观讨论。  相似文献   

7.
所谓"台湾主体性"这一提法,最早是由中国台湾旅日学者戴国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他认为台湾深受美国、日本价值影响而不自觉,对此应有所警醒,"树立台湾人该保持的主体性"。问题是如今的"台湾主体性"已与提出者的初衷不同,"台湾主体性"作为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人为建构和强力鼓吹的政治概念,在台湾内部已经高度普及化、大众化,因而一方面有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内容,一方面也包含有"台独"的基本观点、理论和主张,甚至出现了极端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2011年是台湾的选举年,岛内的"立法院"将进行改选,并为明年底的台湾"总统"大选造势,新一轮的台湾政权争夺战就要开始了。台湾政局的变化与两岸关系的发展从来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党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危机推出了"第三条道路"政治哲学。尽管"第三条道路"不等同"中间路线",但其"超越左与右"理念可以借鉴用于分析台湾政治发展。"第三条道路"在台湾主要表现为:李登辉超越族群和省籍对立,提出"新台湾人"口号;陈水扁提出"新中间路线",借掩盖意识形态"独统"之争来赢得选举;马英九执政以来试图整合台湾社会蓝绿二元分化,实现蓝绿共主。展望未来,"中间路线"在选举政治的台湾仍有市场,但阻力重重。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模式,"一国两制"在台湾的接受程度遭遇瓶颈。本文正视现实,探讨了两岸政治定位、互动框架和实践模式等基础问题,在理论上借鉴"协合式民主"精神,立足于两岸关系实际,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加以深化和拓展。维护"一个中国"的统一性,保持台湾在单纯内部事务上具有独占性权利或完全自主权,在两岸事务上台湾得适用否决性权利,在一般性的国家事务上台湾享有比例性权利;通过协合式民主的治理方式,促进两岸间异质性民主的正常运转,实现和维护两岸权力分享、国家权威的统一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2010年5月,台湾劲刮"四川风"。5月23日至28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率团在台湾开展了为期6天的"天府四川宝岛行"活动。此次活动是近年来四川与台湾开展的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2.
龚鹏程 《小康》2010,(9):42-44
台湾号称"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就是仰赖教育体系的,但是1990年之后启动的教育改革却被亲历者们认为是台湾近年来社会发展最大的失败。台湾教改的经验或可当作"它山之石"。  相似文献   

13.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在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很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1992年我曾率团到美国旧金山的"硅谷"参访,当时就有不少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青年科技人员,在旧金山科学工业园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一些朋友告诉我,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也办得不错。所以我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到新竹作一次参访。  相似文献   

14.
王亮 《两岸关系》2012,(9):68-68
今年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8月27日—9月9日,由北京市台联主办、福建省台联协办的"成功在两岸——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纪念展"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  相似文献   

15.
台湾作为东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雁行模式"中充当"承上启下"的中介者角色,为东亚奇迹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和制度性合作的推进,台湾的角色和地位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受其政治目标取向的影响,而无法参与东亚经济制度性一体化,从而日益显现边缘化危机。未来台湾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可以"经由两岸经济整合"和"以地区经济体身份"两条路径,而后者更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距台湾"总统"大选还有一年多时间,但岛内的执政、在野两大党已开始为此布局预热。台湾是选举政治,每一年都是热闹纷呈的选举年。2009年有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长"三合一"选举,2010年是"五都"选举,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在1988年解除戒严,社会力量如脱缰野马般释出。如果说台湾能在20年内完成"国会"全面改选、"总统"直选、第一次政党轮替,乃至2008年完成二次政党轮替,媒体毫无疑问扮演着关键性角色。然而正如经济学家熊彼得形容,"市场经济是一股创造性破坏的力量",台湾新闻媒体也是既"创造"又"破坏"的推动力量。不可避免地,台湾的言论自由也进入一个质量有待提升,甚至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正如不久前一个基金会所做的民调:最不受信任的社会组织是媒体,最不受信任的职业是电视名嘴、命理师、外劳、法官。何以媒体及名嘴列入"吊车尾"排行榜,是值得我们痛定思痛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从毒淀粉、塑化剂再到黑心油,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但从下至上、从经到政震荡着整个台湾社会,甚至被媒体称为"台湾之耻",也让一直以来被精心推销的"台湾制造"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污垢"。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随着欧盟政经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从李登辉、陈水扁到马英九各个时期,台湾当局都非常重视对欧盟的"外交",将欧盟视为继美、日之后的"重点工作对象",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推动台湾与欧盟实质关系的发展。从欧盟来看,基于经贸利益的诱因及对台湾民主化的认同,在"政经分离"的外交政策下,也有意加强与台湾的关系。本文试图勾勒冷战后台湾当局对欧盟"外交"的基本轨迹,探讨台当局对欧"外交"的主要形式,并分析推动台湾与欧盟关系发展的因素及制约。  相似文献   

20.
王忍 《统一论坛》2010,(4):53-54
近日,台湾全民健保制度(简称"健保")改革成为岛内当下的热点话题。从台湾卫生部门负责人杨志良因在调涨"健保"费问题上与行政当局意见相左而请辞,到杨志良留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