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非 《台声》2005,(2):52-54
21世纪初期,台湾高科技的发展在经历了20 世纪90年代的繁荣期后,开始进入全面调整时期。 一方面,受全球网络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国际市 场需求大幅萎缩,岛内高科技产业面临严重衰退;另 一方面,在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的磁吸效应下,台湾 厂商纷纷到大陆投资设厂,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从 而促进第三波台商投资热潮的持续升温,形成以高 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两岸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2.
台湾高科技产业大陆投资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非 《两岸关系》2004,(1):35-36
21世纪初期,台湾高科技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期后,开始进入全面调整时期。一方面,受全球网络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岛内高科技产业面临严重衰退;另一方面,在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的磁吸效应下,台湾厂商纷纷到大陆投资设厂,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第三波台商投资热潮的持续升温,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两岸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3.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是技术基础脆弱、制造业内部和高科技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严重依赖于外部市场等三个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这些问题也影响到台湾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4.
厦门与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厦门与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各具优劣势且具优势互补、转劣为优的特点,因此,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合作具客观条件和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台湾当局"戒急用忍"的限制性大陆经贸政策,使得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相当薄弱、举步维艰.不过,随着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强.基此,本文从21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提出两地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的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5.
分析台湾高科技产业加速“西移”的趋势及其驱动因素 ,认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外移不会导致“新产业空洞化” ,而是两岸产业分工体系的必然发展 ,是台湾高科技产业生存与发展 ,提升国际竞争力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台湾高科技产业投资祖国大陆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台声》2001,(4):22-22
尽管台湾当局一再试图以“戒急用忍”政策来阻碍两岸的经贸交流,但自 1987年海峡两岸开始民间往来至今,已有近 5万家台湾公司来大陆投资,投资总额达 3万亿新台币。近年来,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呈现大型化、高科技化及上下游集体化的趋势。许多台湾高科技企业受祖国大陆经济发展前景吸引并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突破台湾当局的诸多限制,筹措巨额资金,加快投资祖国大陆的步伐,设立大型生产基地,为企业发展创立新的根基。 台商投资大陆 高科技产业的原因   80年代末期到 90年代初期,投资大陆的台湾企业,多采用 “区域分工型”的经…  相似文献   

7.
5月9日,车臣在首府格罗兹尼的狄纳莫体育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9周年活动时,一颗埋藏在主席台下的定时炸弹爆炸,车臣总统艾哈迈德·卡德罗夫在爆炸中身亡。这次爆炸说明俄罗斯要彻底解决车臣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车臣直到1895年才并入俄罗斯的版图,而二战期间,苏联政府以车臣人同德国侵略者合作为由,把近40万车臣人强行迁往中亚和西伯利亚,直到1957年他们才重返家园。苏联简单粗暴的民族政策加重了俄罗斯与车臣之间的民族矛盾,苏联解体前后,前苏联空军少将、车臣人杜达耶夫宣布车臣为“主权国家”,车臣人的独立趋势越来越强烈,1994年,俄…  相似文献   

8.
郭艳 《台声》2008,(1):25-26
民进党执政7年多来,以在野党的心态,人为制造族群矛盾、分裂社会,漠视民生,只是一味挑动统“独”这根敏感神经,导致蓝绿阵营恶斗,人民生活窘困,日益升级的“台独”行动更有将台湾带到战争边缘的危险。在这一背景下举行的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面对国民党和民进党围绕经济议题与统“独”问题展开的激烈博弈,台湾选民做何种选择,会成为影响台湾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9.
台湾新竹工业园北靠桃园县,南面苗栗县,东北与宜南县相接,西临台湾海峡,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所在地区科研院所众多,学术氛厨浓厚,经济基础好,是台湾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新竹工业园的成功创办更使该地区作为以科研为基础的高科技工业园而为世人所关注,本文拟从背景、过程、成果等几个方面介绍新竹工业园的建设,并分析科学工业园成功的经验及对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初台湾高科技产业"西移"的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分析台湾高科技产业特质的基础上 ,对近年台湾高科技产业到祖国大陆投资的趋势特点 ,及其今后“西移”的可能走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公民诉讼代理弊端的考量,2013年《民事诉讼法》对公民诉讼代理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违背了实事求是和法制统一的立法原则,阻碍了公民诉权的行使。诚然,公民诉讼代理需要规制,但这种规制不能矫枉过正、因噎废食,违背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2.
肖杨 《两岸关系》2010,(11):60-62
<正>远离台湾求学在台湾,政坛名人之后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媒体的关注力度向来火力集中。父母的特殊身份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难逃某某人之子、某某人之女的印记,成为媒体和民众热议的话题。虽然李戡选择北大而放弃台大,是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时代产物。而在两岸关系没有如此热络前,为了躲避岛内新闻炒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遭遇困境,主要表现在新一代主导产业成长乏力、高科技产业竞争力下降、代工模式陷入僵局三方面。而这些表象的背后则是当局僵化的高科技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制度漏洞以及产业本身的结构性问题等内在制约因素。未来台湾高科技产业要想摆脱发展困境,必须调整发展策略与模式。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台商迈开了投资大陆的步伐。此后10多年中,台湾传统产业曾掀起投资大陆的第一波。2000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台商投资大陆的第二波又被掀起,这就是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巅峰状态凸显颓势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抓住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机遇,取得了迅猛的发展。1989年,资讯业的硬件产值开始崭露头角,约55亿美元,到1999年时却猛增至399亿美元,11年内便增长了6倍多,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从1995年开始,台湾电子产品就一直位居世界第三名,其中笔记本电脑还于1999年首度击败日本,以年产值935万台、53.7%的成…  相似文献   

15.
外贸服装企业“转战”内销,不是简单地转换方向,把原本对国外的方式平移到国内即可。他们需要创新,创造新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杨毅周 《台声》2000,(11):1-1
最近,台湾有两个指数十分引人注目:一个是台湾的股市,一个是台湾新领导人的“民意调查支持率”。自从台湾新领导人上台以来,台湾的股市就持续下跌,从 8000多点跌到最近的 5000多点。尽管台湾当局动用各种基金进场护盘,但仍挡不住股价的下滑。与此相对应的是,台湾新领导人的“民意调查支持率”也从上台时的 70%左右,下跌到如今的 40%左右。虽然股市的行情时涨时跌本为常情,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以如此快的速度“狂泻”则是罕见的,它实际上是台湾民众对台湾新领导人缺乏信心的重要指标。“民意调查支持率”的迅速下降,更表明了台湾…  相似文献   

17.
《两岸关系》2015,(2):34
<正>台湾《经济日报》2015年1月2日社论说:台湾各界在跨年的欢愉气氛之后,回到现实,横亘在2015年的挑战比比皆是。回顾2014年,台湾经济虽略见好转,但台当局施政不得民心,以致11月底"九合一"选举执政党吞下惨败苦果,今年又进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及"立法院"改选的热季,对经济发展及台当局相关施政投入  相似文献   

18.
台湾高科技产业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科技产业政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政策.传统工业化政策主要是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生产结构,而高科技产业政策,则是强调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朝以高科技的生产为主轴的产业结构的转换,所注重的是创新及技术的发展,注重高技术及其产业化.一般说来高技术产业是以技术密集、高附加值、资本密集等指标来衡量,具有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度低等优点,是当今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台湾高科技产业从萌芽、成长到日益壮大,不过历时十多年的时间,已成为台湾最耀眼的明星工业,成为台湾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保持对外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拟简要探析台湾高科技产业政策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资源产业具有高科技属性,作为传统矿产资源企业,基本上都存在着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的巨大代价来换取一定经济效益而进行的低水平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为此,必须融入高新技术来改造我国的传统矿产资源企业。  相似文献   

20.
冉曼曼  张伦 《人民论坛》2010,(8):132-133
我国的高科技企业在经受了金融风暴后依然生机勃勃,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自主创新是我国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条件。通过论述我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针对其激励机制的研究空白,从政府、社会和企业本身对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