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国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云南傣族边区民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国政府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强化其对云南边区的控制,以加强边区少数民族对政府的认同.在云南边区中占地最广、人口最多的傣族边区(主要包括了思普边区和腾龙边区)由于其对外开放程度、原有民族结构以及政府政策实施的不同,傣族对国家政权深入的反应也表现出了相对和谐以及冲突不断并且傣族民族意识不断强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小乘佛教与瑞丽傣族社会契合后,无论是生产生活和伦理规范,还是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均被赋予了丰富的宗教内容。共同的宗教信仰培养了当地傣族浓厚的情感归属和凝聚力,成为对内认同和对外区分的民族符号,不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重构起到重要作用,还增强了传统社会时期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随着瑞丽全方位的开放,对现世求得福祉和物质生活的吸引使当地傣族的宗教观念日趋淡薄,有寺无僧和缅僧入境现象甚为严重。因此,应在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下,根据宗教和民族自身的特点,在健全的机制下获得文化补偿,以寻求瑞丽傣族民族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傣族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宗教信仰、社会、政治与法律、文化、经济和教育、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研究成果,概括该阶段傣族研究的发展变化、研究方法、存在问题、研究队伍等特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梳理,可以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专家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学术资料。  相似文献   

4.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十分丰富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5.
王曼 《青年论坛》2011,(3):140-142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宗教在傣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傣族宗教的最大特色是外来宗教与本地信仰并存。傣族宗教是傣族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本地信仰与其中浸透着外来成分的小乘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多元结合体。  相似文献   

6.
傣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核心的稻作民族。围绕稻作农业的祭祀是傣族各个村寨常见的文化事项,在傣族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傣民族为了获得稻谷丰收,适应稻作农业的周期性特征及对节令、历法的需要,产生了对应于农事生产各个阶段、环节的神灵祭祀活动,并呈现链式或阶段性分布,进而形成农耕祭祀链。与各个阶段相对应的祭祀活动侧重点各自不同,体现着祭祀的不同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丹业  扬波 《今日民族》2009,(4):I0002-I0002
4月18日下午,在昆工作、学习、生活的3000多名傣族同胞欢聚海埂会议服务中心,共同庆祝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傣历1371新年泼水节。  相似文献   

8.
许洪畅 《今日民族》2010,(11):24-25
元江傣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服饰、起居、婚恋、丧礼、时令与节日、生产、生育、祭祀、巫术、占卜等众多民风与习俗,无不放射出奇光异彩。  相似文献   

9.
傣族与橡胶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地区,种植着一种名叫“橡胶”的植物,它与傣族的社会文化早在100多年前就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傣族教育已从传统寺院转向现代学校,但前者与从历史上延续而来的均质化农业社会结构相配合,塑造了勤劳的社会化个体惯习与农民职业选择。此惯习与职业选择观念在尚未彻底转变的经济生活方式和比较经济优势下,对当代傣族教育认知、职业选择仍有重要影响,以至于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效果虽有明显改善,但学生受教育年限仍普遍较短,职业选择以务农为主。这是理解西双版纳傣族学校教育发展出现困境的关键,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蕊 《传承》2010,(33):154-155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傣族剪纸是人们了解和探究傣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形象化载体,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阐释社会变迁、审美需求多样化等因素所导致的变异,反映傣族剪纸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12.
陈鸿 《传承》2013,(4):110-11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个民族中,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云南壮族与傣族同是世居的土著民族,通过对壮族与傣族之间相互关系演变情况的分析,探讨少数民族之间关系演变的实质,可以深化对当代民族关系的认识,促进多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3.
14.
傣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拥有丰富的信仰文化。依赖这些信仰文化,傣族建立了依托"竜林"的自然圣境与佛教的人文圣境。以这些圣境为核心,傣族培植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成为了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的基地。  相似文献   

15.
傣族社会历史文化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在亲属称谓上有明显的特征。 文章对傣族社会历史上最高领主与平民、贵族“翁”与平民,贵族“召庄”与平民3对等级之间亲属 称谓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6.
陈鸿 《传承》2013,(6):110-113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个民族中,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云南壮族与傣族同是世居的土著民族,通过对壮族与傣族之间相互关系演变情况的分析,探讨少数民族之间关系演变的实质,可以深化对当代民族关系的认识,促进多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7.
傣族的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晓云 《思想战线》2005,31(6):76-81
傣族的水文化包括了傣族的水观念、社会生活习俗及有关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制度、规范等,这一文化在傣族的历史上发挥了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功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变迁导致了傣族很多水文化要素的丧失,对傣族的水环境保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今天重新理解水文化的价值,对于傣族地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傣族取名     
依金坎 《今日民族》2013,(10):50-50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取名。婴儿满月以后,父母便去找寨子里比较有威望的老人或者寺庙里的“都毕”(傣语,住持的意思)赐予孩子名字。取名字的方式很讲究,“都毕”和老者会根据婴儿出生的生辰来推算出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名字,并写下“宰搭”(宰搭,傣语即命运)。  相似文献   

19.
张健 《前沿》2013,(17):159-162,178
人情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社会空间,人情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会人际网络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在傣族社会中,人情文化成为人们传达情义的一种社会惯习,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情感表达,这是傣族社会中民族认同的一种原生情愫。本文以云南省德宏的一个傣族土司属官寨——官纯为个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的视角,阐释了傣族社会中人情互动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人情文化在傣族村寨的文化内涵表达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南传佛教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佛教的传播不仅是佛经教义的传播,也是佛教自身及其周边文化的推广。因此南传佛教对傣族地区的影响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方面的改变,整体上,南传佛教文化促进了傣族社会的进步(巩固和完善了封建领主制度),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傣族地区因此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社会文明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