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摩西十诫"为代表的律法主义理论是古希伯来宗教政治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希伯来宗教政治正典中,律法所规定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系列的正义条款,它的要旨是教导人避开罪恶。而贯彻这种正义理念的途径就是对恶的审判和惩罚。特定的审判者可以基于怜悯而宽免罪恶,这一做法是对合法的惩罚权限的放弃。需要强调的是,与基督教新约以怜悯和关爱取代、甚至否定律法主义正义观的做法不同,希伯来人的怜悯观念与正义规则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2.
宗教有两种,一是自然宗教,一是人为宗教。这说的是它们的产生方式。从它们的社会功能看,自然宗教,就是为自然的宗教。它的目的,是解释自然,征服自然,或者说,是为了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为宗教,应叫作为人宗教。它的目的,是解释社会现象。并企图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调和和解决人与人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释比是羌族社会中,人与鬼神间的中介人。羌族释比文化是一种神秘的文化,有两种特殊的传承方式:一种是师传包括祖传口传心记;另一种为神秘特殊的阴传(梦传)。释比文化是古羌文化的根与魂,是目前岷江流域羌族的一种传承独特的原始文化,其内容包括:古代的天文历法、原始宗教、原始医术、建筑文化等。释比经典由上坛、中坛、下坛等三部分释比口述唱经组成,其中包含有不少道教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开始了所谓的"世俗化"运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宗教开始了全球化。宗教的世俗化、西方宗教对中国大陆的强力输出和渗透,加上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宗教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宗教需求。由此造成了我国的"宗教热"和"宗教乱象"。为此,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研究我国宗教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会永远存在,它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但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相似文献   

6.
帝国衰亡之谜──谈铅中毒舒汀鼎盛一时的古罗马帝国为什么衰亡?在相当一段时间成为人类历史上一大不解之谜。经考古学家发掘古罗马人的墓穴发现,尸骨上常有一些黑斑,经分析是硫化铅,于是,千古之谜终于解开,它与铅中毒有关。铅是污染环境和人体最多的一种重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7.
在东汉中晚期形成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传统宗教。它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经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它的初始形态为民间秘密宗教,在南北朝时期经历了由民间宗教向官方上层宗教演变的历程,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其教义和宗教活动、仪式中也有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8.
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薇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28-134
中国西南的彝族与纳西族,在民族起源与发展上有着共同的历史源头和文化联系,其传统宗教都是从古氐羌人承袭下来的,并且都受到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因而"毕摩"与"东巴"教有着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本文试从古称谓与历史源流、主要职能与传承方式及所使用法器和经书等诸方面,对彝族"毕摩"与纳西族"东巴"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羌族释比图经,羌语称《刷勒日》,它是羌族宗教百科全书式的原始图画经典。释比以"看图诵经"的方式可将羌族宗教中所有经典、知识展开诠释。该图经从宗教的角度出发,把一些自然的、人文的、社会的现象都融入画卷里,是一部珍贵的研究羌族宗教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木楼纪事     
<正>我家的木楼被拆除了近30年,但它总是盘踞在我的梦里,使我经常产生一种错觉:它还存在于我的现实生活里。这也许就是一份乡愁,一份割舍不了的情缘!但对于那幢木楼,我还是坚定地认为:拆除,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时光在不断流转,我们没有理由"墨守成规"。而现在,我来讲述关于它的往事,说明废弃并不代表遗忘,有时是一种更好的铭记。  相似文献   

11.
所谓信仰,按辞书释义,指对某种主义、主张、宗教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榜信仰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样、准则或指南。因为主义、主张、宗教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人们的信仰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它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它属于人的精神或思想范畴,是人的头脑里的东西;但是它与人的行动有密切的关系,许多事情来自人的头脑,来自人的信仰,在这里“思想等于真理”。因而信仰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信仰,无论它是一种怎样的形式,无论它以怎样的形式表达,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例如,大多…  相似文献   

12.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 tem",意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原始人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某种动物、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还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正"人是人的最大乐趣",这句话来自一首留传千年的古冰岛诗。当初,笔者并不理解这句话,直到后来开始研究城市形象,观察在城市中人们的活动规律和注意力规律。什么是城市?有一种解释是,城市就是很多的人相聚的地方。想想也是。乡村田园是什么?是小桥流水人家,是田野森林庄稼,很难想像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而城市,则是"百千家似围棋局"、"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的解放"这一重要问题的深刻洞见。文中以"虚幻的花朵"隐喻宗教,揭露人在对宗教这一"神圣形象"的膜拜中走向"自我异化"的现实;在此基础上,批判了作为产生宗教的现实世界并以"锁链"为意象揭穿了完成政治解放的"现代国家",非但没有使人走向自由,反而使人从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挣脱出来后,又再一次陷入到"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泥淖中;最后,在批判宗教和现实的基础上,诠释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是指引人走向解放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和景昊 《中国减灾》1996,6(1):38-40
纳西族东巴经中的减灾科学──“好劳里肯”习俗和景昊(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1前言我国云南纳酉族有很古老的象形文字。它比甲骨文还要古老,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古文字。用此种文字书写的著作保留至今的还有1500多种,2万多册。其内容涉及宗教、历史...  相似文献   

16.
彭锋 《台声》2019,(13)
<正>在庄明中的画室里,我看见他正在创作的《古文明记忆》。它让我立即想起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的理论。荣格将人的精神世界比喻为一幢建筑,"其最高一层建于19世纪;它的第一层要溯源到16世纪,而对石工技术仔细检查会发现,它是由11世纪的一座塔楼  相似文献   

17.
《圣经·旧约》中"出埃及"的宗教主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资源,不仅有着宗教启示方面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作家们的关注,被不断沿用到文学创作之中。在中国新世纪文学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以及莫言的《等待摩西》这三部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成,还是在更深层次的精神关怀上,皆与《圣经》文本中"出埃及"的宗教主题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一方面,这种关联性体现出宗教主题同文本构建策略以及"出走"的文学母题之间的共生互动;而另一方面,其背后更是贯穿着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忧思。文学与宗教精神对于表现人类普遍经验和终极关怀上具有一种内在的契合性,作家对宗教主题的引入更是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使得新世纪文学创作在刻画日常生活的同时转向一种超越日常的新的发展面向。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普遍而又古老的一种文化现象,至今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宗教广义上把人们对神的信与爱奉为最高的善,认为它是最大的真理。而原始宗教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并在这种“意识”和“感觉”的支配下,用自身的思维与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间的关系特点跟自然界作比较,因而是最初的宗教形式。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早在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之前,就已牢牢地扎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中。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始终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进程发生着重要的影响。问题是,宗教是以何种方式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宗教的本质,把握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宗教伦理是宗教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宗教伦理具有两重性,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宗教伦理的两重性 宗教起源于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认识,并企望通过这种认识而建…  相似文献   

20.
对宗教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当今科学昌明的时代,宗教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一事实使我们有必要对宗教的本质与功能作进一步的思考。本文认为宗教是人对终极意义的自由追求,是人的一种深刻的精神需要,不能被其他东西所取代;宗教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精神的核心,我们可以吸取宗教中积极因素以建构新时代的伦理精神;宗教同迷信和邪教有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并且应该进一步发挥宗教防范抵制迷信和邪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