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军 《中国司法》2007,(12):90-92
刑事和解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司法理念,它所体现的恢复性司法理念是西方新兴的一种刑事处理方式,目的是恢复犯罪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弥补被害人所受到的伤害,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它是在司法工作者的主持下,在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求得被害人谅解,从而确定犯罪发生后的解决方案。在全球法律文化交流加速和国内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也开始进入我国刑事法学者和立法者、司法者的视野。但是现阶段对刑事和解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刑事和解的主体、定义、具体程序设计等方面存在诸多的争论,本文拟对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犯罪形势与缓刑制度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对缓刑进行改革以充分发挥其节省司法资源、矫正犯罪人、促进犯罪人回归社会的功能成为必要。美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完善的震慑缓刑制度虽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但瑕不掩瑜,其在节省司法资源、促进犯罪人回归社会、缓和社会矛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表明其所蕴涵的合理因素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本文建议在现行刑法规定的缓刑制度之外,借鉴美国震慑缓刑制度所蕴含的合理因素,创设一种新的混合缓刑制度。  相似文献   

3.
恢复性司法是刑事司法的热门话题,而我国的社区矫正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两者有很多相似的理念,也有很多不同点。当前,我国社区矫正的工作大多还是处在围绕犯罪人进行矫治的理念阶段,而恢复性司法增加了对被害人,社区的关注。通过比较,发现现有社区矫正工作的不足,因而有必要对恢复性司法进行运用。  相似文献   

4.
恢复性司法是一项全球兴起的刑事司法改革创新,近些年在我国相继出现,如目前正在积极推广的“宽严相济”、“社区矫正”等,其实也都带有恢复性司法的典型特征.恢复性司法将罪犯与受害人的矛盾化解和修复受损社会关系作为主导因素,虽然现实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其对于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关系重建、受害人利益维护等方面完全符合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国情,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本文从恢复性司法的发展及内涵入手,通过分析和谐社会对刑事司法理念的要求,提出恢复性司法所具有的重要借鉴价值,使其消减传统刑事司法诟病,成为现行刑事司法系统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5.
王姣 《法制与社会》2012,(32):44-45
刑事和解制度作为一项刑事诉讼制度,在节约司法资源、恢复受损社会关系、促进犯罪人及时回归社会、满足被害人合理诉求方面取得一定效果。本文阐释了该制度的法理基础,说明了该制度的恢复道路,并提出完善改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震慑缓刑制度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的犯罪形势使得改革刑罚执行制度以提高司法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更好地发挥刑罚威慑犯罪、矫正犯罪人成为必要。美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完善的震慑缓刑制度虽然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但是瑕不掩瑜,其在节省司法资源、促进犯罪人回归社会、缓和社会矛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表明其所蕴涵的合理因素仍然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介绍了震慑缓刑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目前的适用情况,论述了该制度适用的条件与具体程序,并对在现行刑法规定的一般缓刑制度框架内借鉴其合理因素进行了构想。  相似文献   

7.
薛静丽 《行政与法》2021,(4):122-129
传统的刑罚权理论对于正义的理解是"制裁",为了满足被害人本身的情绪以及社会舆论的需要,必须通过国家对犯罪人施以刑罚来体现报应的正义.而恢复性司法认为对正义的追求要体现"恢复",即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通过要求犯罪人积极赔偿被害人所受到的损失并真诚地悔罪获得宽恕,从而帮助犯罪人更好地回归社区.恢复性司法讲究恢复之后其效果...  相似文献   

8.
恢复性司法是相对于传统的报应性司法的刑事司法模式,其注重个人价值、社会利益的平衡并使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从而达到一种"无害的正义"。由恢复性司法理念倡导的社区矫正制度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目前很多国家应用最广泛的矫正方式。自2003年开展试点以来,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探索完善我国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降低刑罚执行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区矫正法》的出台,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日益完善,但社区矫正实践却面临着从"管得住"向"改得好"转变。恢复性司法与社区矫正在理念和价值追求上有着天然的契合,为社区刑罚执行提供了一种策略选择。当前我国社区矫正中存在着恢复性司法的现实需求,但全面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社区矫正法》的实施将为我国社区矫正中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提供新契机。首先,通过培训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理念从惩罚向惩罚与恢复并重转变,通过宣传促进民众对恢复性司法的认识和支持;其次,为社区矫正设定恢复性选项,加强对被害人利益的关注,促进社会服务的恢复能力;最后,尊重当事人意愿,确保和解的真实性,以过程性评估为主,科学评估社区矫正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伟 《人民检察》2017,(19):79-80
司法社会工作是指司法社会工作者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及边缘青少年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实现主体改造和保护社会目的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司法社会工作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结果和制度安排,担负着修复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使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11.
恢复性司法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性司法模式摆脱了消极的报复主义的刑罚观念,提倡用"恢复"的观念替代惩罚,重视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重视对犯罪人的社会矫治,和被害人权益的保护,重视社会(社区)的长远利益,其理念与建立和谐社会的主旨不谋而合。借鉴恢复性司法制度,弥补传统刑事司法制度的不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正恢复性司法是指在刑事司法过程中,通过在犯罪方与被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协商关系,以犯罪人主动承担责任、真诚悔罪、请求谅解、达成和解等方式,消弭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矛盾,并通过社区、家属以及志愿者等有关方面的参与,修复因犯罪行为受损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替代性司法活动。监狱恢复性司法就是恢复性司法的理念、方法在监狱行刑阶段的实践。它主要通过监狱服刑人员的悔罪,与家庭的联  相似文献   

13.
恢复性司法作为一种全新的刑事司法模式,以被害人权益为导向,通过搭建被害人、犯罪人与社区间的对话平台,促进社会关系的修复,并取得良好的司法效果。鉴于此,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必要吸收恢复性司法的理念,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的本土资源,建立恢复性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4.
刍议恢复性司法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恢复性司法的由来和概念,并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和特点,阐述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引入恢复性司法的必要性,论述了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希望通过对话,调解,协商的方式来处理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以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使未成年犯罪人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5.
刑事司法人格化初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犯罪人的犯罪人格贯串到刑事司法活动的始终,是摆脱行为刑法制度的司法机械化弊端的必由之路,符合现代刑法的人性化、人道化发展方向.刑事司法的立足点是犯罪人,而犯罪人是犯罪行为与犯罪人格的统一体,即犯罪行为是犯罪人的外在表象,犯罪人格是犯罪人的本质.因此,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必须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进行人格鉴定,将那些仅有法定的犯罪类型的行为,而没有犯罪人格的行为人,排除在犯罪人之外.对于犯罪人,在量刑时,要把犯罪人格矫正的难易程度作为一个重要依据;监狱行刑时,应当以矫正罪犯的犯罪人格为核心进行.此外,应该把心理预防提到犯罪预防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据官方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达到478万人,累计解除矫正对象411万人。社区矫正法承袭了原《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许多内容,也注重把实践中的很多成熟经验、有效做法及时上升为法律。尤其是将实践中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有效做法及时上升为法律条款,以矫正小组为基础,利用社会资源、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并注重矫正方式上与恢复性司法理念相结合,促进社区矫正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修复。  相似文献   

17.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要求对轻罪宽缓处理,以促进犯罪人矫正和再社会化,增进社会和谐。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轻罪的处遇仍呈现"监禁化、刑罚化",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现状,非监禁化、非刑罚化的处理措施对于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几无约束力。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更新执法理念,科学配置司法资源,健全和完善非监禁化、非刑罚化的诉讼机制,为司法机关实践宽缓的刑事司法政策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8.
社会矛盾化解是2010年全国检察系统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围绕这一重点,深入推进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不断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方法,塑造“微笑检察”司法理念、加强检察环节释法说理的力度、积极探索检察环节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社会,新旧社会关系、利益、价值观的互动纠缠,催生大量诉讼进入法院,司法需直面社会变革所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如何公正有效处理转型社会背景下的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人民法院面临的重大课题.司法现实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司法并非社会秩序实现的唯一手段,在性质和地位上理应是各种纠纷解决方式、权利救济方式中的最后选...  相似文献   

20.
李挚萍  田雯娟 《法学杂志》2018,(12):109-121
环境犯罪不仅破坏了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也损害了生态法益,保护公共环境利益是刑法介入环境保护最根本的出发点。近几年来,随着环境司法专门化和环境司法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环境恢复性措施出现在环境刑事司法实践中。与传统惩治犯罪的刑罚措施不同,环境恢复性措施着眼于对受到损害的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恢复性措施的应用让犯罪人更清楚地认识到其行为对环境的危害,督促犯罪人主动承担环境修复责任,有利于利害关系人的参与,实现社会和谐。但是,恢复性司法与传统司法在原则和理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实践中恢复性措施的应用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地区差异大、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等问题。环境恢复性司法必须根植于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不与刑法基本原则相违背,在此基础上注重对环境损害的救济及公众利益的考量,逐步完善环境恢复性司法的法律依据,增设环境刑罚辅助措施,鼓励法院发挥司法能动性,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创新恢复性措施,最大限度修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