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群蓉 《政法学刊》2007,24(5):72-78
征信监管是建立和完善征信制度,维护征信市场秩序,防范征信市场风险,促进征信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文章从比较征信监管模式入手,分析我国目前征信监管模式的选择,阐明征信监管权的行使主体、性质和征信监管权的内容以及征信监管权在征信制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往往体现为法律上的某种限制和障碍,改革的困局逐渐形成,亟需破解。在法治中国的背景下,改革的先行先试必须有法可依、依法进行,寻求用法治巩固改革成果之道;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有效监管必须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垄断执法权限的局面,构建"大市场、大监管"的新型综合监管执法体系;强化市场监管、培育市场诚信必须由国务院推动构建全国性征信系统。  相似文献   

3.
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公民的个人信用度在经济交往中越来越重要。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是维护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的重要举措。在建立个人信用征信制度的过程中,防止个人信用的不当使用侵犯公民隐私权成为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本文指出针对我国现行个人信用征信隐私权保护现状,我们应当加快立法填补法律空白、明确个人征信制度中隐私权的具体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征信监管,建立完善的信用隐私保护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陈丽芳 《法制与社会》2010,(34):45-45,4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体系及征信制度的建设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当前,我国征信业存在许多问题,如:相关的法律规范不完善;个人征信业法律依据不足,尤其是大量的民营征信机构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之下;未打破对数据源的垄断等。因此,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的立法来规范征信业。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征信制度现状的分析,探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制度。  相似文献   

5.
征信法律制度中的政府角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忠军 《法学》2005,(9):92-98
政府的角色对于征信法律制度能否成为“良法”以及征信业能否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征信制度规则的制定者、征信行业的监管者和被监督者、信用信息的依法提供者、征信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征信市场发展的推动者、征信行业自律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监管漏洞,借用“征信修复”等名义实施诈骗活动,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由于反诈立法体系庞杂,市场主体责任不清,政府部门监管手段单一以及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虚假征信类诈骗犯罪案件数量不断攀升,增加了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难度。对此,应加大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力度,建立健全反诈立法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压实主体职责,加强政府监管,健全协同治理机制,以破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治理难题。  相似文献   

7.
个人征信体系中知情权与信息隐私权平衡的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是现代信用经济发展的基础.以个人信用信息为中心的个人征信体系带来了授信人知情权与被征信人信息隐私权的冲突,平衡二者的冲突是个人征信立法的重要任务.知情权与信息隐私权冲突的本质是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法律理念是法律制定与适用的指导,所以,在社会本位、利益平衡、社会和谐理念的指导下,个人征信法律制度才会逐渐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8.
宋伟  袁源  姚远 《法治研究》2010,(2):37-42
从个人征信信息受到侵犯的现实切入,分析个人征信体系中信息披露与隐蔽之间的张力。在比较、借鉴欧盟和美国相关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反思我国该领域的立法现状。最终针对个人征信体系中的不同主体地位,提出个人征信信息保护立法的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9.
个人信用征信过程中的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玉荣 《法学杂志》2006,27(3):59-62
个人信用征信过程中如何避免信息提供者、征信机构和用户利用便利条件侵犯个人隐私,成为个人信用征信法律制度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从个人征信过程中的法律关系和我国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现状探讨加紧完善我国个人信用征信过程中隐私权保护立法的重要意义,对完善我国个人征信过程中隐私权保护提出了具体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征信立法对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征信立法对消费者隐私权应提供充分、适度的保护。西方国家在此方面的立法较为完善,而我国则相对比较滞后。在个人信息的征集、使用、储存、传输等各个环节中,如何对消费者隐私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及时的救济,是我国未来征信立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