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有一部电视剧叫《别把豆包不当干粮》,表现的是村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别把村长不当官,村干部虽说是不“入流”的芝麻绿豆官,却是一方“诸侯”,是主宰村民命运的“父母官”。近几年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变“村霸”的现象,动辄用拳头“修理”村民,农民群众深恶痛绝,敢怒而不敢言。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杂音,也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的障碍,亟待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村官为霸好猖狂——村官变村霸,作风霸道,恃强欺弱。在村霸当权的农村,没有法制可言,村官就是法官,言出法行,随意吊打村民有之,私设公堂有之,抄家掠财有之。人们…  相似文献   

2.
“他们有关系”“私底下操作”“里面有猫腻”……媒体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部分农村群众在谈及乡村公共事务时,经常对乡村干部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明明一些村干部完全有能力解决好的事情,群众不找村干部,而是去找乡镇主要领导,甚至是县领导。类似现象在基层并不鲜见,说明当前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存在信任危机,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弱化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导致干部威信下降。长此以往,既影响农村发展稳定,也影响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解决“三农”问题,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常言道:“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农村的事千头万绪,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村干部就是穿针引线的人。这支队伍的积极性如何,直接影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农村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是处理好干部与群众关系。镇村干部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 ,他们与群众关系处理得好坏 ,必然直接影响到镇村工作的成败得失 ,影响到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必然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无须讳言 ,目前我们有些地方农村干群关系有日趋疏离的倾向 ,干部与群众间关系紧张 ,感情淡化 ,甚至出现了对立情绪。那么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 ,农村中干群关系疏远的责任在于我们干部 ,在于我们的一些镇村干部素质欠佳 ,执政水平不高。至今为止 ,我们的绝大多数的镇村干部都是“半…  相似文献   

5.
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之后,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位”未坐暖,便提出辞职。出现此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一些“村官”缺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缺少奉献精神,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产生辞职不干的心理。二是一些村经济困难,村干部待遇偏低。少数村干部觉得当“村官”吃苦受累划不来,于是,主动要求脱离村干部队伍。三是一些村缺少经济发展优势,想为农民办事却拿不出钱和项目来,村干部无法施展才华,无奈只好辞职另谋出路。四是管理体制不够规范和完善,上级单位经常插手村里的工作,使村干部多头受命,可谓“上面千条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民乐县立足建设现代农业大县的战略布局,统筹处理村干部“守成”与“进取”、“致富”与“带富”的关系,大力实施村干部创业带富工程.一批率先创业型村干部“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在政治上有发言权,经济上当“领头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在拉大,出现信任危机。长期下去,既影响农村发展稳定,又影响村干部的形象和工作热情。有效化解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信任危机"问题,已然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一、群众不信任村干部的主要表现第一,质疑村干部的道德品质。一些群众认为,现在国家的政策都很好,但在涉及群众的利益分配上不公,存在由关系亲疏决定的现象。第  相似文献   

8.
马建峰 《先锋队》2011,(12):27-27
前不久,在对农村信访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发现少数村干部在参加一些婚宴时多次使用村里的公款作为礼金,具体表现为参加所在乡镇机关及单位(派出所、学校、卫生院等)主要领导的婚丧喜庆事宜等等。村干部在赠送礼金时,往往打着“因工作需要”、“为村集体拉关系”等名义,但实际上,却是“个人感情投资”。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这些村干部家里有婚丧喜庆事宜时,又广发请帖,  相似文献   

9.
报载,河南新野县樊集乡樊集村有一个村干部到县城办事,回来后报销了15元饭钱。半个月后,群众审查帐目,认为这笔钱花得不明白,15元被如数追回,这是该县实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后出现的新鲜事。时下,在农村一些地方,村务、财务管理缺乏民主监督,由村干部几个人...  相似文献   

10.
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群众不找干部、干部也不找群众的“两不找”现象,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无事可干,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闲得发慌,有的甚至长时间外出,平时找不到人影,到发工资时才能见上面。群众不找干部,干部也不找群众的“两不找”现象,凸显了时下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新任务存在着作风“不符合”、方法“不对路”、能力“不适应”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干部在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没有以后,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叫“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各地政府实行机关干部下乡挂职锻炼,驻村干部工作解决了不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但是,也有少数干部驻村当"客",令群众十分反感。一是当"攀客"。蹲在村干部或富裕人家里享富,不进急需帮扶的困难户家中了解民情,体察民意。二  相似文献   

12.
富,是时代的话题;富,是干部带领村民奋斗的目标。在学习张小民活动中,不少人思考和提问,蔡村那么多人都富了,而作为一村之长的张小民为什么没有富起来?张小民能富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小民有先富起来的条件和优势。这些条件和优势,对于一般村干部来说也有,但在小民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是小民素质高。他有文化,当过兵,在外短期经过商,头脑灵活,精明能干,群众说小民干啥都能干好。他担任村委主任的十多年间,蔡村由“穷”变“富”,也印证了他能力出众。二是小民关系广。担任村干部十多年,他和本村的致富大户有相当好的关…  相似文献   

13.
日前,枣阳市委组织部调查发现,在该市少数乡镇村委会选举时,“富者为官”的倾向较为普遍,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更为突出。 一般地说,村民选择“富者为官”本无可非议,它反映了农民要求改善处境的强烈愿望,希望通过他们带领自己脱贫致富奔小康。但“富者为官”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一是素质难以保证。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管理能力并不一定与其富有程度成正比。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富不仁横行乡里,他们当了村委会领导后,拉帮结派,把持一方,顺之者沾光,逆之者倒霉,形成称霸一方的恶势力。侵害了普通群众的合法利益。 二是精…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玉树州基层组织出现断层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与广大农牧民群众迫切要求“有能人办事”的愿望形成了矛盾。造成村级基层组织断层乏人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村“两委”班子后继无人,年龄偏大的村干部调整不下来,有的村虽然建立了后备干部队伍,但大都缺乏工作能力,扶上去群众不满意;有的村培养后备干部的“源头”出现“断流”,找不出培养人选;有一些村干部不愿意让位,  相似文献   

15.
高进光 《新长征》2007,(2):41-41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向深层次的推进和新旧体制的转换,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干部队伍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1、村干部的自富、带富能力不强。有的干部无一技之长,发展经济的技术和能力还不如一般群众,根本就谈不上带领群众闯市场,为群众提供服务;有的虽有能力,但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对群众的困难不闻不问。有些村干部在致富路上自己搞得挺好,却不知如何调动班子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发挥群众的智慧,使群众共同富裕;同时部分村干部由于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虽有致富愿望却总是富不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一是联系群众别装官样。驻村干部大都来自机关,学识较高,正由于此,个别驻村干部容易出现以“上面来人”自居,这种现象群众尤为反感。驻村干部要真正把农村当作自己的家,深入群众,带着感情开展工作,与农民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信任、支持。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巩固农村政权的骨干,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在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干部不找群众”、“群众也不找干部”的“两不找”现象。不少农村基层干部上班无事可干,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闲得发慌,有的甚至长时间外出,平时找不到人影,到发工资时才能见上一面。目前,农村干部真的不需要找群众、群众也不需要找干部吗?  相似文献   

18.
(一)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可要让干部特别是处于农村基层的村干部确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真正做到一心为公,一方面加强教育很重要,另一方面还要从源头上堵住腐败滋生的土壤。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有效而又健全的制度的出现就显得格外重要。于是,一个叫做“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的新事物,出现在津南区农村大地上。  相似文献   

19.
把“群众会”还给群众一个时期以来,属于群众的会开得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几年都没开过一次群众会。一些基层干部参加会议后,往往把文件、材料往家里一放,很少向群众宣传,使群众不能及时知道国家有什么新政策,上面有什么新要求,地方有什么新规定,有些事情往往事到...  相似文献   

20.
“村官”暴富愈演愈烈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各地农村都有一个流传很广的顺口溜,叫做“算盘响,换队长”。意思是说,农村中的村干部非常难当,谁都不愿干。“算盘一响”,即一年结束后,就另换新的当家人。改革开放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无论是落后地区的农村,还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出现了争着当村干部的现象,尤其是那些城乡结合部或有资源优势的农村,“村官”的吸引力更大。近年来,每到“村官”换届选举时,媒体上频频出现的贿选事件,就是最有力的明证。为什么一个不入品的小小“村官”,对一些人来说有那么大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