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4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首次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此项制度对于保护婚姻家庭中受害方的权益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该制度无论在相关法律规定还是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不明确、无过错方举证艰难、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随意性等,因此,完善此制度,应进一步明确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完善举证责任与证据收集,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要有“最低限额”与“最高限额”。  相似文献   

2.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该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从该法条来看,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较窄,仅限于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犯时可以适用,而其他权利受到侵害时则无法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为加强对民事权益的司法保护,抚慰受害人,引导公民尊重他人权利,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保护司法公正,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实施了《关于确认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3.
正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侵权责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是,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仍存在赔偿原则模糊、赔偿范围狭窄及赔偿数额计算标准瑕疵等缺陷,导致其不能很好地指导具体案件审判,经常出现赔偿数额的同罪异罚现象,有悖于司法公正。要解决上述问题,须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原则,调整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规范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计算标准。  相似文献   

4.
政策顾问     
《党的建设》2010,(2):59-59
我国首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全国人大常委会2009年12月26日表决通过了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我国法律中第一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轻微的精神损害,原则上不能够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否则诉讼成本很高。教育部下发通知:八类考生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6,(5)
错误出生系指由于医疗机构的过失,没有检测出或错误检测孕妇所怀胎儿的遗传疾病或先天性缺陷,致婴儿父母在未知该情况下产下具先天性缺陷的子女,婴儿父母依法有权向医疗机构主张损害赔偿。错误出生系侵害了婴儿父母对生产出健康婴儿的期待利益,与造成婴儿残疾的原因无关。通过违约责任主张错误出生之赔偿,将产生请求权主体、精神损害赔偿等方面困境;将侵权责任作为请求权基础成为各国立法趋势。  相似文献   

6.
工伤事故责任与雇员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条件、适用法律、赔偿主体和解决纠纷的途径都不同,所以两者是有区别的。以建筑施工领域为例,建筑工程施工领域存在由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责任;因用人单位以外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赔偿责任;雇员没有相应的资质或者没有安全生产条件的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责任等几种特殊的工伤事故责任与雇员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并分析了我国精神损害未纳入行政赔偿的根源,介绍了国外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形式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最后提出完善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体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曾庆金 《世纪桥》2008,(1):67-68
我国法律对刑事被害人损害赔偿的规定还很不完善,这直接影响着社会公正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必须尽快增加对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将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落到实处;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为无法获得赔偿的无辜被害人提供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9.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取消了赔偿确认程序,并对赔偿范围、赔偿标准、赔偿费用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这对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国家法制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人们越发注重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尤其是精神利益的自我保护意识呈越来越强化之势.本文拟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适用范围以及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律实践中面临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由此提出健全和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之立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产品责任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学者间争议颇多。本文通过对国外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分析,指出了我国相关立法中有关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成就与不足,在探讨其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数额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邓金菊 《求实》2002,(6):50-53
中国国家赔偿法已实施有七个年头 ,但国家赔偿范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就国家赔偿范围的不足之处谈了几点个人的看法 ,诸如精神损害赔偿应否纳入国家赔偿范围、间接损失应否纳入国家赔偿范围。本文还就立法赔偿、军事赔偿、国有公共设施造成的损害应否成为中国国家赔偿的类型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完善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是维护宪法权威、建立法治社会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融入世界潮流、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实践中,构建精神损害国家赔偿制度必须从赔偿的范围、方式、标准、程度等方面入手,切实保证国家赔偿渠道通畅,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14.
惩罚性赔偿和一般性赔偿是相对应的概念。所谓一般性赔偿,是指以实际损害为基础所作出的赔偿,这种赔偿主要是一种补偿的功能。惩罚性赔偿不完全是补偿,还包括了惩罚和制裁功能。现就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问题作以下探讨。一、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1.消费领域中惩罚性赔偿的法律关系主体,是经营者和消费者。其中,一方是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另一方是接受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消费者是惩罚性赔偿请求权的权利主体,经营者是惩罚性赔偿的赔偿义务主体。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损害赔偿是法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对我国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反思性检讨的研究课题。近年来,我国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制定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总的来说还不够完善。而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法律和法学也迅速占据英美法学的主导地位,并不断影响着大陆法系国家,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也较为成熟。本文运用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在历史发展、适用范围、证明标准、赔偿数额的确定四方面对中美两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进行比较;力图借鉴美国法律的先进经验,对我国立法和司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离婚案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有四个构成要件:违法行为、损害事实、主观过错、因果关系.进一步探讨离婚案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有助于对<婚姻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在调整国际航空承运人责任的"华沙体系"中,找不到关于对旅客能否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明确规定。这缘于《华沙公约》第17条"其他身体伤害"的模糊性措辞。围绕着《华沙公约》是否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各国的法律实践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认为公约的措辞中已经包括旅客的精神损害,然而美国的判例法却始终认为单纯的精神损害不能依公约获得赔偿。1999年制定的《蒙特利尔公约》依然使用了"身体伤害"这一概括性的表述,它的具体含义有待于各国国内司法实践的进一步解读。从社会发展来看,对旅客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8.
"风险承担理论"和"成本障碍理论"、第三人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妨害合同相对性、违约精神损害存在预见难、证明难、计算难等难题,构成了当前对违约精神损害予以赔偿的关键障碍,事实上,拨开"风险承担理论"和"成本障碍理论"的迷雾,完全可以运用"风险评估技术"解决计算难等技术难题,找到第三人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不妨害合同相对性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9.
何峻 《唯实》2007,2(8):134-138
党内监督侵权引入国家赔偿制度是党依法执政的内在要求,是和完善党内法制体系,从程序法上保障党员权利实现的需要.在党内监督侵权赔偿责任制度设计上,必须明确党内监督侵权的主体、客体、责任原则、构成要件和赔偿程序,使党员权利救济真正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20.
何峻 《唯实》2007,(9):134-138
党内监督侵权引入国家赔偿制度是党依法执政的内在要求,是和完善党内法制体系,从程序法上保障党员权利实现的需要.在党内监督侵权赔偿责任制度设计上,必须明确党内监督侵权的主体、客体、责任原则、构成要件和赔偿程序,使党员权利救济真正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