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弃传统政治文化 构建中国现代政治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80年代开始形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从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引入“政治文化”概念,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成熟的、有渗透力的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生长出来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的总沉淀,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理论、观念的集结。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作为在两种生产中扮演主要(特殊)角色的女性,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走过了沧桑的历程。特别是即将步入21世纪的中国女性,面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呼唤,如何走出传统文化的束缚,实现现代理想女性与女性理想的统一,已成为摆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人、中国妇女面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严峻课题。 一、理想女性──女性角色的社会期待  相似文献   

3.
1997年5月至10月,山东省妇联、省妇女理论研究会与三株生态美在全省联合举办“生态美杯面向21世纪女性道德文化”研讨活动。此活动实行有奖征文,发动社会各届围绕“儒家文化与山东妇女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与妇女思想文化观”“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母教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社会转型期女性理想人格的构建”“女性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省妇联组织研讨面向21世纪女性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4.
妇女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力量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占总人口一半的女性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女性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且女性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女性在发展文化事业上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关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要求 ,为妇女工作进一步拓展提供了新思路 ,充分发挥妇女群体在发展文化生产力方面的作用 ,对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提高女性自身素质 ,是发挥女性作用的基础  文化生产力在当代不仅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5.
尚和心理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和”是中国传统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心理现象和行为准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正确认识中国人“尚和”心理与行为特征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对于我们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廖巨农 《求实》2000,(1):43-44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前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这些文化积累世代延续,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甚至人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譬如,改革变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主张。古老的文献《易·系辞》中就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提法。商鞅认为“治世不…  相似文献   

7.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旻 《理论学刊》2003,(2):110-113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 2 0世纪的中国遭遇到尴尬 ,尤其是对“女权主义”这一外来词语形成的种种曲解或误解 ,造成了众多女性学者对于“女权主义者”立场的不认同等 ,而隐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异质的中西文化。女权主义与中国特定的文化相遇和碰撞 ,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 ,由原来激进的、女性自主的行动演变为温和的、有男权参与的、凭借社会政治手段实现的解放妇女的运动。“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妇女解放”与“解放妇女”的差异不应仅仅被视为词语的偏正关系的变化 ,而更有着深刻的内在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妇女解放,其实质是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自我价值的完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妇女自我意识的消极影响很大,因此,启发女性自我意识,促成女性向社会展示自身价值是当代女性解放的核心任务。而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女自我意识的具体影响乃是其前提和关键。 一、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了妇女主体人格的失落,自我意识的缺乏 人的自我意识随着其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即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上。在远古时代,男子和女子曾是平等的社会主体。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女性逐渐失去了人类主体的地位,而成为被压迫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心理是指由于长期文化传统的延续从而在人的头脑内积淀起来的复杂的各种心理暗示组成的图景。受固有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人们可能“理智上面向未来,在情感上却回归传统”①。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新思潮不断涌流,救国方案层出不穷,但政治上因为军阀当政黑暗如漫漫长夜,经济落魄不堪,社会秩序失范。在外侮日甚、国内困顿的恶性生态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心理呈现多元并存态势。焦虑心态面临瓜分豆剖、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怀有救亡之责、秉承士大夫传统的五四知识分子出现了或轻或重的焦虑情绪。《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0.
心理文化与现代主体意识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文化,又可称为“文化心理结构”、民族心态或国民性,是指人类悠久文化传统在民族心理上凝结为稳定持久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属于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根植于民族心灵深处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而人又无时不受其影响的隐形客体。其内在机制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等等。心理文化同传统文化一样,随着社会的变动、时代的发展,在多种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作为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变化却相当缓慢。诚然,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激烈地批判封建文化传统,剖析国民劣根性,也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但由…  相似文献   

11.
耕夫 《唯实》2003,(3):73-78
2 1世纪“男女平等发展”时代主题推动着传统妇女理论的变革。本文试就语境特征 (创造论范畴 )、语义特征 (性质论范畴 )、视界特征 (价值论范畴 )三维合成 ,创构信息时代女性文化理论的“大网络结构”、“太极炉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在封建社会,中国妇女受尽压迫和欺辱。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砸碎了套在妇女身上千年的枷锁,妇女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但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难以彻底肃情,封建的思想杀毒、传统观念仍然毒害着人们,影响着当代妇女的生活.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本文拟通过对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评析来探索这一妇女问题。封建社会是妇女的地狱,“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思想,也不知葬送了多少女子美好的青春年华。若寡妇再嫁就被人认为是“不干不净”的女人。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理论找准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助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为引导读者更加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本刊特推出一组文章,以此感受文化自信、解码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不仅成功地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也成功地实现了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建设中,“以人为本”(人本)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本”,“和谐社会”与传统文化中的“和”、“中”,“解放思想”与“经权之道”等都有着紧密联系,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继承与吸收。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重视研究、吸取、融合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但是,将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置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研究,以及将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特别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的著作极为鲜见。著名学者王国炎先生以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依托,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大量独到的见解,其专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05年…  相似文献   

16.
“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妇女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女性在社会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义务,在绝大部分行业中,女性职业者几乎与男性一样多,在医院、行政机关、金融、保险等行业中,女性还占有人数上的压倒优势。因此,把广大的女性组织起来,形成具有坚强凝聚力的团结集体,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社会性工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中国妇女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经济独立的重要途径,也是妇女获得男女平等权利的前提与基础。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回首中国妇女就业走过的曲折历程,展望今后妇女就业的趋势和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正确把握妇女就业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妇女就业历程回顾中国妇女就业的历程与共和国发展的历程是一致的。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定了妇女就业权,倡导、优待女性就业,并以法律、行政手段吸引和组织妇女就业。社会也给女性以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关怀,社会舆论把女性参加社会劳动作为妇女解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当今海内外学者对发生于7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影响,特别是“五四”思想先驱者们对中国文化传统伦理冲决的评估,展开热烈的争鸣。我认为,无论如何评说是非,而只有历史地对待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的是与非,才是最公正的裁判。一、历史的功绩:第一次发现了人在一定意义上说,五四运动,是伦理启蒙的壮举;“五四”精神,是反文化伦理传统的  相似文献   

19.
锈胡妇     
《奋斗》2008,(11):61-61
历史上中原王朝称北方古代民族为“胡人”,他们的妻女当然是胡妇了。这些称为胡妇的女性先民,在中国妇女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都应该占据特殊的位置。她们同中原儒家文化下的妇女.其社会地位与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尤其胡妇们“参政议政”的风俗与儒家传统妇女理论更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可惜在这方面我们极缺少研究。更缺少应有的思想。而多的是偏见与冷漠。  相似文献   

20.
妇女就业是以从事女性职业为特征,女性职业与妇女就业是相依相伴的.女性职业曾对妇女就业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女性职业也使妇女在生产过程中边际化和次要化,使妇女成为了辅助劳动力和廉价劳动力.妇女被局限于女性职业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主要可以从社会、文化、经济和生产力等角度加以分析.随着知识生产力时代的到来,妇女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妇女突破女性职业范围,闯入昔日男子传统领域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