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52年底报名参军,东山战斗时李金秋是福建莆田北梧梓村人,到部队才6个多月。1953年7月16日中午,连里突然紧急集合,刚站好队,连长沈占魁走到队列前面,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我们要去参加战斗……"战斗!一听到这句话,李金秋又高必,又发愁。他战斗的信心是坚强的,但他有点顾虑,自己从来没有上过战场,军事技术学得也很  相似文献   

2.
林忠,1968年7月出生,大专学历,1986年10月参加工作,199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农四师供销社农资公司地方市场部业务员,主要负责伊宁县、巩留县、新源县、尼勒克县四个片区的农资销售和服务三农工作。在多年的工作中,他以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工作,结交了无数汉族和少数民族朋友,并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相似文献   

3.
50多年前,张福林所在的部队,还没有来得及拂去解放大西南的征尘,又奉命马不停蹄地从美丽的成都平原踏上进军雪域高原西藏的征程,部队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英明决策。张福林所在的连队首先展开了征服险山恶水和冰川的筑路战斗,在高寒缺氧,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张福林以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把自己的智慧和热血献给了新中国,献给了川藏公路,献给了西藏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西藏军区授予张福林模范共产党员称号,记一等功,他所在的班被命名为“张福林班”。一、登上“伸手能摸天”的雀儿山张福林,1926年出生…  相似文献   

4.
这位82岁的老人,是从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中涌现的英雄,是当年全国99名“一等功臣”中的一位,曾受到朱德、金日成等中朝党政军界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复员之后,无怨无悔地回到鄂南老家当农民,从此隐功埋名43年。老人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从不向组织提要求。直到为了孙子参军,他才不得不拿出自己珍藏了43年的立功证书。后来,他受到了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相似文献   

5.
<正>江玉贵是重庆市沙坪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中心的一名军休干部。退休前,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野战通信系政委、副教授。江玉贵将青春热血献给军营。在硝烟弥漫的南疆战场,他数次面临急难险重任务,始终冲锋在前,出生入死,不忘军人本色。退休后,他仍身披战衣,以无限热忱行走在社区、乡村、学校,倾注于每一场讲述、每一次分享、每一节课堂。  相似文献   

6.
1998岁末。当王光银捧着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授予的“四川省优秀检察官” 的大红荣誉证书和熠熠生辉的一等功奖章时,眼眶有些湿润了。 ”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如此崇高的荣誉。”王光银动情地说。 他把人生融入了神圣的豆绿色的感情世界。 他虽像一棵小草,没有花香,没  相似文献   

7.
1998年9月288,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是一次庆祝胜利的盛会,也是罗典苏一生最难忘记的日子,他作为湖南省“抗洪功臣”参加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同79名来自抗洪一线的英模代表胸戴大红花,身披红色绶带,受到了江泽瓦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江总书记在抗洪抢险总结表彰会上几次讲到罗典苏的先进事迹。当晚举办的大型文艺晚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和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刘云山亲切接见罗典苏,再次称赞他是全国宣传思想战线的楷模,并同坐前排现看文艺演出。抗洪…  相似文献   

8.
《先锋队》1996,(9)
引黄功臣──记铁三局六处六队党支部铁三局党委组织部铁三局六处六队是一支以隧道施工为主的综合工程队,有党员16人,分为三个党小组。自1992年10月进人山西引黄工程施工以来,党支部始终坚持"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  相似文献   

9.
前些年,有人意外发现著名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所提及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于是发生了许多故事.今天,在丹东地区也有一位活着的“烈士”,他的照片在中央军事博物馆与黄继光的照片并列在一起;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的英雄碑上,赫然刻着他的名字,他就是——一等功臣、活着的“烈士”许长友.这位活着的“烈士”许长友是东港市前阳镇前阳粮库的离休干部,现年74岁.1984年离休后与老伴一直居住在前阳.怀着对这位老英雄十分崇敬的心情,我们前去采访了他.他家住在前阳镇自来水公司  相似文献   

10.
赣南的山城会昌,群山连绵,三江交汇,蜿蜒西去,田畴纵横,风光无限。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登临会昌城外高峰,诗情勃发,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平乐·会昌》。会昌山脚下翠园路91号一幢两层的砖房里,住着一位经常身穿草绿色军装的老人,身板硬硬朗朗的,个头一米六多,他就是抗美援越会昌籍一等功臣张开油。  相似文献   

11.
绽放异国的红杜鹃──记志愿军女英雄黄金菱烈士唐伯藩,刘芳代父从军上前线黄金菱,祖籍湖南浏阳市路口乡,1934年8月出生于西安。其父黄彩春(宗佑)系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后在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部任教官。1944年他在陕西潼关与日军搏斗时,身负重伤,右肢...  相似文献   

12.
曹树强 《党史文苑》2010,(11):45-48
赣南的山城会昌,群山连绵,三江交汇,蜿蜒西去,田畴纵横,风光无限。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经登临会昌城外高峰,诗情勃发,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平乐·会昌》。会昌山脚下翠园路91号一幢两层的砖房里,住着一位经常身穿草绿色军装的老人,身板硬硬朗朗的,个头一米六多,他就是抗美援越会昌籍一等功臣张开油。  相似文献   

13.
爱的奉献──记万涛烈士夫人冉启秀向同伦“她的心灵最美,她的感情最深,她的品德最贤淑,她的为人最可敬……”这是1984年,中共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在落实烈属冉启秀的政策时对她的评价。一时间,冉启秀誉满武陵山,到处都在传颂她那纯真的爱情所表现出来的高尚...  相似文献   

14.
1950年底,侵朝美国空军为了迟滞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反击行动,掩护其地面部队撤退和重新部署,实施了大规模的“空中封锁交通线”作战,这给北朝鲜的战时运输造成了巨大困难。面对这一严重局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为打破美军的空中封锁,夺取平壤以北地区制空权,同时取得空战经验,尽可能地支援中朝地面部队作战,经过慎重研究并报中央军委批准,毅然决定开赴朝鲜前线,尽快投入战斗。12月4日,空军总部正式给空军第4师下达作战命令,要求空4师以大队为单位,轮番进驻安东(今丹东)机场,进行实战锻炼,并确定轮战从10团28大队开始。…  相似文献   

15.
舒云 《党史博览》2021,(5):54-57
1950年10月8日,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毛泽东命令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志愿军出征朝鲜,10月25日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这一天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打打谈谈,历时2年.1953年7月27日,《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字.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没有撤军,仍严阵以待.1954年4月,志愿军总部发出《关于帮助朝鲜人民进行恢复重建工作的指示》.4月26日至7月21日,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在日内瓦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问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朝鲜当局以及参加朝鲜战争的15国代表与会.朝鲜代表提出《关于恢复朝鲜的国家统一和举行朝鲜自由选举的方案》,其中提到“一切外国军队在六个月内撤出朝鲜”,周恩来发言表示支持.  相似文献   

16.
赵春翰,这个极其普通的名字,曾多次震响在我们耳畔。最近,他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作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唯—一位个人代表登上天安门,跨进中南海,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时时处处讲奉献赵春翰是一个时时处处讲奉献的人。他的感人事迹太多太多,让我们随手撷取几个镜头,展示他崇高的思想境界。身居陋室,六次让房。1976年赵春翰在六枝工生所当所长,一家三代住着三个单间的旧房。当时所里护上张国兴准备结婚,没房住,赵春翰没有犹豫,让出一间给张国兴做了新房。紧接着,又一护士魏天霜结婚,还是没…  相似文献   

17.
在地处燕南赵北的蠡邑大地——闻名遐迩的《红旗谱》、《播火记》的故乡,传颂着一 位共产党员、伤残军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他就是河北省蠡县南许村 耀华毛纺厂厂长张志东(又名张老硬)。 二十年来,他拖着伤残之躯,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他用理想的火把照亮了自己生命的征途,其高尚的情操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圣洁;  相似文献   

18.
马路天使的奉献记解放路女子清扫班班长史翠荣文图/张勇▲清扫班的扫帚都是姐妹们自己动手绑扎的,她们说:“这样可以为国家省钱,用起来也方便。”她们每个人平均两天就得绑一个新扫帚。她们每天早晨5∶30上班,下午5∶30下班,这期间要不间断地清扫、保洁。她...  相似文献   

19.
这位77岁的老人,是从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英雄,是当年全国99名“一等功臣”中的一位,曾受到朱德、金日成等中朝党政军界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复员之后,他无怨无悔地回鄂南老家当农民,从此隐功埋名43年。老人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从不向组织提要求。直到为了孙子参军,他才不得不拿出自己珍藏了43年的立功证书……  相似文献   

20.
秋风送爽的九月,贵阳医学院传扬着一个喜讯:该院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附院精神科主任柯永勤教授,作为党的十五大代表,将赴京参加十五大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盛会。贵医人在为柯永勤教授感到高兴和自豪的同时,总会忆起她三十七年来,在神经病学和精神医学的教学与临床研究第一线上的执著追求和默默奉献。1960年,柯永勤以优异的成绩从贵阳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便与神经病学和精神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由于传统的医疗手段对癫痫病的治疗无能为力。贵阳医学院就专门引进了一台诊断此病的先进设备——脑电图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